重庆市北碚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碚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日期:2021-11-10

北碚府发〔2021〕71号

重庆市北碚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北碚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

“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区政府各部门,各园城管委会,各在碚市属部门,有关单位:

《北碚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重庆市北碚区人民政府

2021年11月3日


重庆市北碚区工业和信息化

发展“十四五”规划

前言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实体经济,做强做优实体经济必须依靠制造业。当前,世界正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进入加速阶段,制造业发展呈现出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融合化、区域化的趋势特点,产业边界逐渐模糊,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工业和信息化融合进一步增强,现代化产业体系还将加速重构。中国经济进入增速换挡、动力转换、模式升级的新常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转变工业发展模式的主抓手。“十四五”期间是北碚抢抓“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发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市场消费需求升级的战略机遇期和攻关期,是提升北碚区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的突破期。

在此背景下,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优化调整产业布局,拓展工业发展空间,构建可持续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依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重庆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重庆市北碚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特编制《重庆市北碚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四五”规划》。

一、发展环境

(一)发展的基础

1.经济规模持续扩大

“十三五”期间,北碚区工业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636.41亿元,较2015年增加211.42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249.84亿元,较2015年增加43.54亿元。规模以上企业持续增加,百亿级企业实现零突破,2020年北碚区规模以上企业达266家,总产值突破800亿元。

2.产业结构加速调整

制造业转型升级加速,北碚区着重发展电子信息、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机器人、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前瞻性布局优势和未来产业,工业结构显著优化,2020年战略性新兴制造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7%,同比增长14.4%。数字化智能化进程加快,2020年数字经济制造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1.1%,同比增长18%,建成智能工厂5家,认定数字化车间19个,入选两化融合贯标企业8家。

3.发展能力显著提升

科研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明显,北碚区累积培育和引入6所科研院,1所国家大学科技园,4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150个市级以上科技研发平台。民营经济与中小企业持续释放发展活力,北碚区作为重庆市民营经济综合改革示范试点,2020年民营企业数量同比增长31.66%,民营科技型企业数量1386家,同比增长128%。中小企业经济效益稳步增长,2020年北碚区250家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6.23亿元,同比增长17.9%;实现税收12.4亿元;从业人员4.25万人,同比增长3.6%。工业投资稳步回升,2020年北碚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5.4%,其中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02.2%。

4.园城带动作用增强

产业园城规模持续扩大,2020年北碚区工业园区产值642.2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8.9%。两江新区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集聚了新型显示、半导体、云计算与大数据、高端装备和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2020年工业产值485.5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9.7%。蔡家智慧新城积极推进制造业与工业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形成了汽摩、高端装备、新材料和仪器仪表等先进制造业集群,2020年工业产值156.67亿元,占规模以上总产值19.3%。西部(重庆)科学城北碚园区定位西部(重庆)科学城的重点产业发展区,以传感器、检验检测、生物医药、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为发展布局,三大园城坚持差异化发展,初步形成了优势明显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

(二)存在的不足

1.产业发展层次较低

北碚区多数企业处于产业链中下游的生产制造部分,技术含量高、工业附加值高和规模效应显著的高端产品有限。汽摩产业链处于十万元以下的汽车与零部件生产等环节,新能源汽车与中高端零部件产品缺乏;仪器仪表产业多传统产品,智能产品及高附加值产品较少;新材料产业多建材材料,新型材料产品尚未形成规模效益。北碚区产业链整体发展较为薄弱,存在关键环节缺链,配套产业不完善,尚未形成完整闭合产业链。云计算与大数据产业多为数据存储等基础业务、缺乏增值应用;传感器产品多处于中下游环节,缺乏掌握产业核心技术的企业;半导体产业配套产业薄弱,缺乏上游原料生产企业;生物医药产业研发基础较为薄弱,前沿技术较为滞后。北碚区部分产业亟待补链、强链、拓链,补齐短板,强化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的保障能力。

2.创新能力仍需突破

企业原始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多数企业生产制造与技术研发分离,201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机构的企业仅有42家,占比为17.0%,高新技术企业中内设研发机构数量仅有11家,占比为13.92%。创新潜力有待激发,北碚区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率低,创新链条有缺环,技术链条不完整,创新资源投入不均衡,前沿产业占比较低。

3.要素资源瓶颈明显

高端人才支撑不足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跨学科前沿领域人才供给不足,创新型、复合型、高技术型中高端人才占比偏低,加之人才引进政策力度不足以及配套条件尚不成熟,对中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和聚集力偏低。工业空间发展受限,北碚区工业用地容积率和投产企业用地产出强度有待提高,工业土地待出让地块不足,可直接投入使用的工业用地较少,高品质商务楼宇供给短缺,缺乏面向现代制造业的发展空间。

4.区域特色构建薄弱

区域竞争日趋激烈,产业发展面临竞争加剧、遏制加大、追赶加速等问题,对创新资源、高层次人才、资本要素的争夺日趋激烈。区域产业同质化发展问题严重,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渝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大渡口区、巴南区和北碚区均为重点布局产业;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分布在渝中区、南岸区、大渡口区、巴南区和北碚区;新能源汽车产业主要布局在九龙坡、沙坪坝和北碚区。如何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北碚区比较优势,深挖发展潜力,实现区域错位发展、协同发展,以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是北碚区布局产业发展方向的重点。

(三)面临的形势

1.重大战略新契机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北碚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带来新契机,成渝两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有利于北碚区发挥重要节点城市作用,通过科技交流合作和产业互补联动,在区内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建设科技创新高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西部(重庆)科学城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载体,处于成渝“双核”相向发展的对接带,有助于北碚区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增强创新发展能力。“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战略部署也为北碚区进一步融入“双循环”发展模式带来新机遇,有利于承接国内国际产业转移,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2.产业发展新动能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以大数据智能化为标志的生产方式变革,制造业现有的形态、分工和组织方式将被颠覆。重庆市高度重视工业革命和现代化中的战略性和趋势性因素,坚定不移地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创新发展之路,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重庆市加快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有力助推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物联网和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涌现数字经济领域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

3.特色集群新机遇

北碚区在重庆主城都市区中唯一拥有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三区政策叠加优势,独特战略优势有利于融入主城都市区发展,加强与重庆市其他区县的产业链对接,实现信息共享、供需匹配,有助于科技和产业深度融合。北碚区物联网、智能装备、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迅速,较大程度上支撑着传感器产业发展,工业互联网大规模产业集聚所带来的积极影响逐渐显现,有利于推动北碚区建设全市先进传感器、工业互联网产业集聚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产业的先发优势,为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奠定基础。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对标世界一流、突出北碚特色、强化创新支撑、增强区域协同、实现错位发展”为总体思路,贯彻“一城四地”建设战略目标,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基本目标,以“做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支柱产业、协同发展其他产业”为主线充分发挥北碚“三区叠加”优势,深入实施“园城带动”,做好“强基础、拓优势、补短板、提质量”工作,夯实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拓展支柱产业优势,补齐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短板,在未来3-5年北碚区工业和信息化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质量效益显著提升。

(二)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强化政府在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制定和完善产业发展和扶持政策,加大简政放权力度,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加强政企、园城间的沟通交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市场准入机制,激发企业活力与创造力,形成以政府为引领,市场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发展模式。

数字驱动,创新引领。围绕工业和信息化的发展需求,聚焦工业互联网、5G、云计算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关键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持续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加速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深入推动和落实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前沿理论研究,加快突破关键领域技术和产品研发,培育创新人才,加速工业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持续强化经济发展的创新动能。

统筹安排,协同发展。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强化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立足北碚基础与优势,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同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先进制造业同现代服务业的协同发展,强化与成渝其他地区的协同发展,形成与重庆其他主城区的错位发展,抢占产业发展先机。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坚守生态红线,严格执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增强工业污染治理,降低能源资源消耗率。加强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建设,延伸绿色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逐步形成绿色生产制造体系,实现更加绿色更可持续的现代产业发展模式。

(三)主要目标

北碚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要立足市场需求与比较优势,以科技创新为源泉,以园区为平台,以企业为支撑,紧抓时代重大机遇,聚焦产业发展趋势,抢夺产业发展战略高地。“十四五”期间,打造1+3+10”产业发展体系,即围绕再造一个“北碚工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翻一番的主要目标,推动北碚区建成重庆市工业互联网产业集聚区,依托做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支柱产业和协同发展其他产业3大方向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汽摩产业、高端装备、仪器仪表、新能源、消费品及检验检测10大产业,积极创建民营经济示范地,将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建成为高新产业基地科技创新高地,打造具有北碚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具体目标:

——规模效应稳步提高。到2025年,实现工业增加值36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00亿元。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升至75%,数字经济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70%。

——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到2025年,产业技术创新体系趋于完善,突破一批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培育一批自主创新型企业,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研发机构比重达到5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04%。

——两化融合成效明显。到2025年,工业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提升显著增强,力争实现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87%,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的企业比例62%。

——绿色发展进程加速。到2025年,以制造业为重点的工业领域的节能减排基本完成,工业绿色发展成效显著,力争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6%,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水耗累计下降20%。

——民营经济提质增效。到2025年,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0%,规模以上民营企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48%。


表1 “十四五”时期北碚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主要指标

类型

指标

2022年

2025年

指标

属性

规模

效应

工业增加值(亿元)

280

360

预期性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

1000

1500

预期性

产业

结构

战略性新兴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70

≥75

预期性

数字经济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65

≥70

预期性

创新

能力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研发机构比重(%)

25

50

预期性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

1.8

2.04

预期性

两化

融合

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

77

87

预期性

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的企业比例(%)

52

62

预期性

绿色

发展

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率(%)

-

累计-16

约束性

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水耗下降率(%)

-

累计-20

约束性

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

≥65

≥70

预期性

规模以上民营企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44

≥48

预期性

三、重点任务

“十四五”时期北碚着力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巩固提升电子信息、汽摩产业、高端装备、仪器仪表四大支柱产业;协同发展新能源、消费品检验检测三大产业。

(一)做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以工业互联网、云计算与大数据、5G产业、软件为牵引,完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加强生物医药企业产学研合作,提升生物医药企业创新环境;加快培育前沿新材料,构建新材料协同发展格局。

1.新一代信息技术

工业互联网。一是进一步完善新型基础设施。在标识解析节点建设方面,新建一批重点行业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积极参与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重庆)扩容增能,增强网络基地设施资源支撑能力。在企业内外网建设方面,推动以互联网协议第6版(IPv6)、工业无源光网络(PON)、工业无线、新型蜂窝移动通信等技术改造企业内外网,建设应用新型工业智能网关、专业边缘计算数据模型和设备。二是突破重点领域平台建设。以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园建设为载体,打造工业大数据公共开放平台和数字化资产管理运营平台,实现基于云架构的数据采集、汇聚、存储和处理。建设开放开源技术、代码开发包和开发工具的开源社区,延伸发展软件产品。三是推动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针对汽摩、高端装备、新材料等行业的企业,通过“上云上平台”,建立信息系统数据链,发展网络协同制造管理、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实现工业互联网在工厂中的集成应用。依托中国电子西部创新基地等项目,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延伸发展软件产品,提升工业互联网产业承载能力,打造国家级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四是完善网络安全体系。加强网络安全服务中心建设,支持云服务企业、网络安全企业联合建设安全运营服务中心,实施中小企业“安全上云”工程。建立信息安全评估体系,研发安全可靠的信息安全软硬件产品,搭建面向智能制造的信息安全保障系统与试验验证平台,建立健全工业互联网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检查和信息共享体系。

云计算与大数据。一是发展云计算及物联网硬件设备。重点引进和培育新型传感器、物联网芯片、射频识别、定位跟踪、视频识别、物联网网络设备、物联网智能信息终端等物联网设备制造企业。加快传感器、智能终端、服务集成等关键技术研发应用创新,促进物联网与新一代移动通信、云计算等技术的融合发展。二是建设高品质数据中心。以中新互联互通国际超算中心项目为导向,提高高密度机柜占比,有效提升单位机房面积、单位机柜计算能力与存储能力。依托腾讯、浪潮、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移动、重庆有线、腾龙、万国、远洋等10大数据中心,提升服务器的运营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华能冷热电三联供项目效益,通过向各数据中心提供冷源,降低数据中心能耗。扩大数据存储客户市场范围,补齐数据应用端发展短板,引进游戏开发、智慧医疗等数据应用型项目,为数据存储创造更多市场空间。三是拓展大数据应用端产业链条。推动大数据、边缘计算等技术在软硬件产品中植入渗透,促进半导体、新型显示、新型智能终端、新型电子元器件、软件等重点领域发展,开发行业应用场景的大数据产品及服务。

5G产业。一是着力发展5G智能终端。面向智能机器人,依托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华数机器人等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大基于5G网络的远程工控研究,着力研发一批内嵌5G模组的工业机器人产品。面向智能通信终端与消费终端,依托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园,着力发展5G工业网关、边缘设备等产品,加强工业互联网终端设备供给能力。面向5G超高清视频产业,依托现有显示面板产业集群基础,重点布局超高清视频终端产业,培育发展视频制作设备等高端产品。二是打造5G产业发展平台。推动本地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校建立面向5G领域的国家级、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及博士后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建设基于5G的行业云服务、能力开放平台、应用开发环境等共性平台,培育发展一批5G测试认证、创新孵化与成果转化等专业的公共服务平台。三是深入推进5G+融合应用。推进5G与大数据、区块链、智慧城市建设等融合应用,重点推进5G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不断丰富5G产品供给,打造特色鲜明、亮点突出、可复制可推广的5G应用试点示范。

软件。一是提升软件技术研发能力。依托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连点等网络优势,加强海量数据挖掘、高级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共识算法等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关键技术研发布局。推动传感网络软件、嵌入式软件、中间件软件、大规模物联网应用安全软件、遥感遥测处理软件、数据分析与挖掘等高端软件技术开发。二是推动软件行业应用。加快推进北京索为技术工业APP项目运营,鼓励软件企业围绕工业大数据、云计算、工控信息安全等关键领域推进产业化发展,向工业企业输出个性化工业软件和工业APP。加强海量数据挖掘、高级机器学习等关键技术研发,延伸发展大数据获取工具、大数据管理产品及大数据分析软件等大数据服务软件产品。

专栏1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构建工程

重点工程

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园:主要围绕推动互联网、大数据、5G、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平台化、智能化转型,建设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探索“生态圈+示范区+先行区”的工业互联网发展实施路线,积极打造国家工业互联网示范基地。

中国电子西部创新基地项目:依托中电光谷产业资源,加强智能传感器、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等智能产品研发;打造集技术创新、中试研发、智造生产及商务配套等于一体的功能复合示范园。

中新互联互通国际超算中心项目:面向国际以及中国西南地区的科研、金融、物流、能源、气象等领域客户提供超级计算服务,并构建协同创新服务平台。

中国电子西部智能应用产业基地项目:将5G+融合应用到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及工业软件、传感器、网联汽车、机器人等智能制造类优秀企业;引育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智能制造研究院等相关重点创新机构,打造集技术创新、中试研发、智造生产及综合配套等于一体的功能复合示范园区项目。

北京索为技术工业APP项目:按照“两中心”、“七平台”的总体思路,在北碚区布局建设索为工业软件化西部创新中心暨工业数字化西部交付中心,建设全国工业互联网示范基地。

企业上云上平台推进工业优势产业链等行业深度“上云”,提升规模以上企业深度用云水平,从资源“上云”逐步向管理“上云”、工具应用软件“上云”、核心业务“上云”、生产设备“上云”、数据“上云”升级,打造整体云化企业。

发展目标

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达到250亿元。

2.生物医药

生物药品制造。一是推动基因药物领域快速发展。加快专利到期单克隆抗体药物等生物类似物的研发与产业化,推动重大疾病和多发性疾病治疗的基因重组蛋白和多肽类药物、核酸药物、基因工程药物的研究,构建以创新药为主、生物类似药为补充的生物药产品体系。培育基于基因工程技术的生物制品和新型疫苗,鼓励干细胞和免疫细胞等细胞治疗产品、血液制品等产品的开发。二是开拓高端化学制剂产业。重点发展口服速释、长效缓释制剂、冻干粉针等制剂,大力发展熊胆粉、化学创新药及改良型新药,积极发展优质仿制药。引育诊断试剂龙头企业,加大对分子诊断、POCT细分领域的研发投入,加强与心血管、骨科、药品研发等领域联动发展,推动相关诊断试剂创新突破。三是做优中药产业。加快推进神农百草园等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和生态种植基地建设,开展中药材资源评价、新品种(系)选育、种苗繁育、规范化种植技术,发展一批红豆杉、栀子等药用价值高的中药材。改善中药品种结构,全面推动中药配方颗粒和传统经典名方产品开发和产业化。

先进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一是围绕数字诊疗设备,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医疗器械,重点发展体外医学检测、高端耗材、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家用医学监测和诊疗装备等产品。二是围绕智慧医疗设备,以智能化、平台化、网络化、便携化医疗器械和远程医疗诊断为主要方向,重点发展医疗机器人、心血管系统状态监测设备、可穿戴智能医疗设备、可携带多功能监测仪、智能养老监护设备等智能医疗器械。三是围绕人工器官替代与修复技术,加强心血管和骨科植介入器械等医疗产品制造,借助3D打印、脑科学等先进技术,推动人工器官、生物支架等医用生物材料及植(介)入产品研发,推进骨科、心血管、微创介入与植入高值耗材产品产业化。

专栏2生物医药产业升级工程

重点工程

生物医药产业:以水土高新区医药产业为依托,鼓励药友制药、华邦制药等企业重点发展口服速释、长效缓释制剂、冻干粉针、纳米制剂、经皮和粘膜给药及儿童等特殊人群适用的制剂改良和二次开发应用。以西部(重庆)科学城北碚园区为支撑,支持新型疫苗、抗体、干细胞、血液制品等重大生物制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医疗器械发展方向:依托迈科唯、澳凯龙等企业推动医疗器械发展。心血管领域,重点发展新一代全降解血管支架、小口径人造血管、新型人工心脏瓣膜系统、智能消融设备、导管等产品。骨科领域,重点布局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可承载骨诱导修复材料,可吸收骨固定产品,高耐磨、长耐久新型人工髋、人工膝及人工椎间盘等产品。口腔材料方面,重点开发高生物相容性的口腔种植修复体、数字化精确牙体预备装置、口腔三维影像手术导航系统、全瓷义齿氧化锆瓷块、纳米晶粉体制备等关键技术。

华邦医药产业基地项目:药品研制基地,生物化学、试剂产品开发。

极泽体外培育熊胆粉项目:通过生物转化技术,在体外模拟胆汁酸肝肠循环过程,开发与动物化学等值和生物等效的金胆粉。打造重庆金胆生产基地和高端生物医药健康产业技术研究。

西南药业两江产业基地项目:建设现代化医药生产基地及生物医药工程材料生产基地。

中医药发展方向:依托两江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项目,加强国家级稀缺濒危动物中药材人工替代研发,创新设置中药流动盆栽,布局中药植物园。

昭衍两江项目:建设以药理毒理学为主的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服务平台、临床前及临床样本检测服务平台,包含临床样本分析区、动物试验区、动物繁殖区等。

发展目标

到2025年,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到150亿元。

3.新材料

先进金属材料。汽车方面,发展高强汽车钢、耐候钢等汽车用钢。工程结构方面,加快发展工程结构用超高强度钢材料装备制造零部件方面,发展高性能精密模具钢材料。同时,推动材料企业与重庆材料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合作,推进钛合金、非金属基复合材料和精细陶瓷轻量化材料研发。加强铝合金轻量化材料、汽车线束材料等技术研发。推动现有铝加工企业加强铝合金纯净化冶炼与凝固技术研究,不断丰富铝及铝合金产品种类。

半导体集成电路材料。发展第三代半导体和生物半导体材料,加快集聚硅材料、靶材、IC设计、逻辑和存储芯片制造等生产环节,延伸发展高纯度单质和化合物半导体材料。

功能材料。一是传感器敏感材料方面,依托四联集团、重庆材料研究院技术优势,发展新型线(面)式测温报警传感器,新一代物位、液位传感器,大型核电站核级测温、加热装置,资源节约型钢水测温微细偶丝、飞机除冰智能加热组件等新型传感器材料及元件,突破微细粉体批量制备与特种铠装、厚膜、薄膜等关键工艺技术。二是智能材料与器件方面,由重庆材料研究院、重庆大学、后勤工程学院等科研机构形成产业联盟,开展电磁流变材料、电磁致伸缩材料、形状记忆材料等智能材料制备技术及性能评价技术研究,开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实用型智能阻尼、减振、传动装置,实现在桥梁、轮式装甲、高速机车、重型汽车、舰船等重要领域工程化及产业化应用。三是金属复合电子功能材料方面,推进高温、低温、高速、高湿等极端条件下工作的新型绿色电子复合材料、环保型电触头材料、0.08mm以下及多条多层复合电接触材料的产业化。

建筑材料。依托富皇建材、长江造型等企业,加强新型静态水泥熟料煅烧、干法水泥窑替代燃料等技术研发,提升新型水泥产品比重,重点生产铸造用覆膜砂及再生铸造废旧砂。支持废钢铁加工配送体系规范化建设,提高废钢分拣、清洗等预处理智能化水平。推进长沙远大装配式建筑基地项目建设,发展环保建筑涂料、混凝土外加剂系列和商品混凝土系列等新型环保建筑材料。

专栏3 新材料升级工程

重点工程

鑫景特种玻璃二期:建设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及发展特种玻璃生产线,开发具有高效加工能力的高铝硅特种玻璃深加工线及配套设施。

长沙远大装配式建筑基地项目:建设工艺设计院、新技术新材料研发中心,加快PC生产线和钢筋加工生产线装配式研发和制造基地工业厂房,建设270型商混生产线。

中铁建西南绿色智能建筑产业基地项目:推动绿色智能建筑产品生产区、研发试验中心、智能物流区、综合办公区、结算中心、展示区域及相关配套设施等为一体的中铁建西南绿色智能建筑产业基地项目

发展目标

到2025年,新材料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

(二)做强支柱产业

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推动电子信息、汽摩产业、高端装备和新材料四大支柱产业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

1.电子信息

新型显示。一是加强显示技术应用研发。依托两江新区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推进LCD和AMOLED等较为成熟的显示技术扩大生产应用,突破透明显示、高世代液晶、柔性显示和高效发光材料、低能耗背光模组等关键技术,加强激光显示等前瞻技术及激光电视等产品领域的研究。二是加强新型显示配套产业集聚。以京东方、联创电子等龙头企业为基础,加快高端光学膜、液晶、掩膜板等上游光学材料研发,延伸产业链条,具体布局玻璃基板、高铝硅特种玻璃、显示器等上下游产业链。三是促进新型显示行业应用。紧抓5G和超高清视频领域发展契机,布局全息显示、激光显示、量子点、等新型显示技术,大力推动基于石墨烯材料的触控产品产业化及在电子产业的应用。

传感器。一是面向仪器仪表传感器,针对工业领域的仪器仪表传感器应用需求,推进新型敏感材料、器件及传感器测量等产品研发。通过产品改型设计、完善制造装备和工艺等方式,在温度检测、压力检测、气体检测等方面研制开发新一代集约化传感器。二是面向汽摩电子传感器,加强与长安汽车、德尔福等企业技术交流,在北碚建设联合实验室,重点围绕电机、电池、电制动、电转向、电控系统用传感器及智能传感器集成系统研发。创新传统车用传感器研发,加强MEMS制造工艺,推动传感器向微型化、集成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三是面向新兴应用市场传感器,发展医疗电子传感器,促进区内传感器企业与重庆医科大学、西南大学等院校以及重庆太极集团、重庆医药集团等药企开展技术合作,研发运用于核酸检测系统等智能传感器。围绕智能制造、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等机器人应用场景以及工业机器人,开展传感器系统和功能性传感器系统、多传感器融合系统等生产制造。

半导体。一是面向自动控制、5G等领域需求,以IDM(整合元件制造)为路径,加强硅材料生产、IC设计、MEMS(微机电系统)传感器、存储芯片等产品发展。推进化合物半导体芯片项目建设,发展APD、PIN产品,后期增加VCSEL产品。加快紫光存储、重庆超硅二期等龙头项目的落地建设进度,发展300毫米单晶硅抛光硅片、DRAM存储芯片等产品,吸引半导体行业相关上下游配套企业落户。二是面向电子系统、超高清视频、工业互联网等领域需求,依托万国半导体等企业,加快12英寸功率半导体芯片制造及封装测试生产基地项目建设,实现系统级封装、芯片级封装、圆片级封装、半导体器件级封装等领域技术研发和创新。

智能终端。一是面向生物医药产业,加快引入创新型智能型诊疗设备、家用医疗设备、移动医疗终端等先进医疗器械产业化项目,重点发展体外医学检测、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家用医学监测和诊疗装备、新型生物3D打印设备、可穿戴医用设备等智能终端产品。二是面向智能家居行业,推动传感器、通信模组、控制系统等组件在产品中植入,加快发展智能手表、智能手环、VR/AR/MR(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融合现实)头盔/眼镜等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冰箱、智能空调、智能音箱、智能监控、智能门锁等智能家居产品。

专栏4 电子信息产业建设工程

重点工程

京东方AMOLED建设6代AMOLED(柔性)生产线,主要生产高端手机显示及新兴移动显示产品。

联创电子三期:开发新一代触控显示模组(含3D曲面玻璃盖板生产),加快传感式智能终端产品研发。

传感器突破方向:充分发挥四联集团总部、工业物联网暨传感器产业园作用,实施智能传感器先进封装、传感器后续产品研发,发展面向工业物联网及智能制造需求的智能传感器及核心部件、仪表高精度零件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及传统创新型产业。

化合物半导体芯片项目:加快推进凯亚达半导体等项目,新建4英寸磷化铟化合物半导体芯片制造基地,初期生产APD、PIN产品,后期增加VCSEL产品,主要用于5G光网通信、光谱传感器领域。

超硅二期:建设月产30万片300毫米单晶硅抛光硅片项目。

紫光重庆存储芯片项目:建设月产30万片12英寸DRAM存储芯片制造工厂。

半导体突破方向:以重庆两江新区半导体产业园为支撑,半导体产业为核心,IC设计为重点,辐射汽车电子、人工智能、物联网、智能终端等产业的特色园区。通过搭建半导体产业发展赋能平台,打造半导体核心技术创新高地,推动区域智能经济集群发展。

发展目标

到2025年,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到800亿元。

2.汽摩产业

汽车摩托车。一是整车方面。加快新一代模块化高性能整车平台、纯电动汽车底盘一体化设计、新型电子电气架构等整车集成技术研发,加快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增程式)汽车开发。积极引育电动摩托车整车企业,加速壮大电动摩托车生产规模。二是动力电池及驱动电机。加快高强度、轻量化、高安全、低成本、长寿命的动力电池新品开发,推动动力电池企业加强CTP(电芯直接安装)等技术研发应用。三是前瞻布局新产品。加快开发投放250cc排量及以上巡航车、赛车及越野车等中高档摩托车产品,积极开展新能源摩托车标准研制和产品研发,加大摩托车出口优势。

汽摩关键零部件。一是构建更加完善的汽摩关键零部件配套体系。推动现有零部件企业提升变数器、转向系统、盘式制动器等产品规格,加快研发增压系统、燃油喷射系统、电子控制系统等产品。针对各类型汽车摩托缺失的关键零部件环节,突破部分关键技术,增强本地汽车摩托车零部件配套水平。二是加快内燃机产品开发。推动现有通机企业加强高可靠性、低排放、低能耗内燃机产品开发,积极引育内燃机燃油系统和排气后处理系统等企业,推动汽摩关键零部件更高水平发展。

专栏5 汽摩产业升级工程

重点工程

汽车整车升级方向:依托现有场地、车间设备进行整合和技术改造,加快新能源汽车、高品质节能汽车及智能汽车的开发和产业化步伐,加快关键技术研发力度,重新形成整机加零部件配套生产能力。

汽车零部件产品发展方向:加快高性能赛车配件研发生产基地项目建设,推动神驰机电重点研发永磁轮毂电机,鼓励华安钢宝利、首钢武中等汽车板加工公司开展汽车轻量化金属材料的研发设计。

摩托车零部件发展方向:加强顺多利机车、国贵、海斯坦普等汽车零部件企业形成专业化、大批量生产和模块化供货能力,实现汽车关键零部件的提档升级

新能源汽车发展方向:重点发展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氢燃料电池整车,加快车辆控制核心软件、辅助(自动)驾驶系统领域研发,提升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市场竞争力。

发展目标

到2025年,汽摩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

3.高端装备

机器人一是大力发展服务与仿生型机器人平台。以人工智能为重点方向,重点发展基于图像识别、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工业机器人。以工业机器人为切入点,以川崎机器人、华中数控为主导,大力开发搬运、装配、焊接等工业机器人,发展家用服务机器人和特种、医用等微型机器人。二是拓展机器人应用与销售渠道。推动京东方、莱宝科技等龙头企业加大智能化生产投入力度,通过机器换人,技术改造等方式提高工业机器人用工比例,推动云计算与大数据在机器人企业中的应用,实现企业“上云上平台”。大力发展机器人租赁业务,拓宽机器人及智能装备销售渠道。

通用机械。推动神驰机电、大江动力等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建成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推进机电产品等通用机械研发进程,重点发展满足国内船舶、大型工程机械使用的高、中速大功率柴油机,通机齿轮、机体、齿轮室盖、传动箱体等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中小型发电机组研发制造,风力、高铁等大型齿轮的研发与制造等。发展面向山地丘陵地区农作物移栽应用场景的插秧机、摆秧机等农机产品。

电力设备。一是引入大型电力装备企业。依托瑜煌电力设备、广怀铁塔等产业项目,积极引进西门子、ABB等国内外优势企业,推动产业优化布局和有序转移。加快引进一批电力装备研发生产企业,重点发展高低压电气设备、光纤电缆及特种电缆、大容量高压、特高压交流变压器和直流输电用换流变压器,高压开关、电容器、互感器等关键零部件及配套零部件制造。二是推进电力设备智能化发展。瞄准电力装备向智能化发展方向,培育现场组装式变压器、智能变压器、智能开关设备、微电网设备、环保型高压开关、智能配电电器等智能输变电设备。

节能环保装备。引入龙头企业,加大企业技术创新力度,增强总集成总承包能力及系统解决方案提供能力,积极发展污水和污泥处理设备、大气污染防治设备、固体废弃物收运处理设备。

轨道交通。依托四联集团等企业,推进屏蔽门和安全门本地化应用,加强功率半导体器件、装备制造产品研发,引育轨道交通车辆企业。强化新型材料(镁铝合金、高分子复合材料等)、电传动技术、储能与节能技术、制动系统技术、网路控制技术和通信信号技术等技术研发,加快齿轮箱、转向架、制动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开发。

专栏6 高端装备智能化改造提升工程

重点工程

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项目:支持重庆华数、优必选攻破多关节工业机器人产品、国产机器人核心基础部件、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线等研发技术。

大力支持智能产品项目:推动重庆鲁班机器人技术研究院所自主研发,实现无人微耕机、教育机器人和医用机器人等产品的批量化、市场化。

智能机器人发展方向:依托川崎、华数等龙头企业、用户企业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加快启动建设机器人研究院,推动各领域机器人应用,加快发展家政、教育、手术和养老康复等各类服务机器人。

山朕机器人项目:建设山朕科技机器人系统集成基地,从事设计、生产、销售焊接机器人工作站、工装夹具、检具等。为发那科机器人项目配套,促进机器人系统及智能机器系统的生产、销售及技术服务发展。

通机项目:培育发展用于农机作业的平台操作系统和控制系统,优化和设计山地丘陵农机等相关装备。

发展目标

到2025年,高端装备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

4.仪器仪表

智能仪器仪表。一是加强智能生产线优化建设。引进具有核心竞争力研发企业,研究智能化仪器仪表设计、制造、仿真和验证技术,开发工艺技术、专用制造装备、专用测试校验设备,实现规模化生产制造。二是推动仪器仪表产业转型升级。研发高灵敏度、高适应性、高可靠性的智能仪器仪表,鼓励泰捷等仪器仪表企业向“小、精、专、强”方向发展升级。研究传感器及智能化仪器仪表设计、制造、仿真和验证技术,开发工艺技术、专用制造装备、专用测试校验设备。

专栏7 仪器仪表智能化工程

重点工程

工业控制仪器仪表系统方向:依托重庆川仪等龙头企业,推动现有工业仪器仪表企业加强感知、分析、决策、控制和执行等环节关键技术研发,发展DCS(分散控制系统)、FCS(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和PLC(可编程控制系统)等产品。

仪器仪表产品研发方向:依托横河川仪、华虹仪表等企业,发展热能计量仪表和热能监测仪表、火力发电电网自控控制仪表、煤层气发电自动化控制仪表、智能电网系统仪表、电机节能仪表、能源自动化调控仪。积极发展用于食品安全、药品安全、突发事故的检测警报、环境和气候监测等相关的仪器仪表。

高端智能传感器项目:以西部(重庆)科学城北碚园区的高端智能传感器产业园为载体,发挥横河川仪、川仪自动化等龙头引领性企业的集聚作用,引进和培育平台研发、芯片设计、系统应用等传感器产业链缺失、薄弱和延伸环节,加强传感器与仪器仪表、智能装备、智能汽车、机器人等产业产用对接,打造西南高端智能传感器产业园,生产面向全国、辐射海外的高端传感器产品。

发展目标

到2025年,仪器仪表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

(三)协同发展其他产业

以市场为导向,完善新能源产业链。以特色消费品产品为依托,壮大消费品产业。发展检验检测服务,建设全产业链检验检测平台体系。

1.新能源

动力电池。一是培育动力电池产业集群。提升动力电池电芯研发水平,重点发展动力电池模块、BMS、结构系统、电气系统、热管理系统五个领域,打造动力电池产业集群。构建动力电池运输仓储、维修保养、安全检验、退役退出、回收利用体系。二是加强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培育力度。围绕节能和环保业务,推进神华与德国Manz公司合作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加快研发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组件,实现大规模太阳能光伏发电,进一步拓展建筑一体化节能市场、分布式能源、储能等新应用领域。

氢能源及配套。依托西部(重庆)科学城北碚园区,推进100KW以上氢燃料反应堆、质子交换膜、Pt/C催化剂、气体扩散层、70MPa碳纤维储氢瓶、全复合材料轻质纤维、大功率缠绕机、隔膜压缩机及加氢机等氢燃料电池动力总成及加氢站设施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强氢气制备、氢气储运等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支撑技术研发。

2.消费品

一是面向工业消费品,依托重庆正川等龙头企业,加强药用玻璃包装品生产。依托瑞丰包装、聚宝教学设备等企业,发展食品包装产业,做强塑料、纸制品等轻工产品产业链,做大金属家具、灯具等产业。二是面向食品业,依托天润食品、佳仙食品等食品企业,加快搭建产业平台,有序推进营养健康食品研发、生产工艺改进、行业品牌塑造等。三是面向特色传统农产品,支持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橘研究所推动优质柑橘培育,建设全国重要的柑橘生产基地,加强缙云山甜茶专业技术协会与西南大学合作打造、推广缙云山甜茶品牌,扶持重庆素心腊梅种植专业合作社深度种植推广特色农产品。

3.检验检测

一是打造检验检测技术平台。依托宝圆通检测等重点项目,面向电子信息产品,仪器仪表设备、页岩气、新材料、智能汽车等产业建设检验检测公共技术平台,拓展检验检测机构承检产品、参数范围,填补检测空白领域,做强检测能力。二是完善检验检测服务体系。针对工业互联网、新能源、环境等领域,引入设计孵化、检验检测认证、标准研修、培训考试、仪器设备耗材展示销售及售后等服务,引育全链条服务的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建设第四方服务平台,重点发展“互联网+检验检测”新模式。

专栏8 其他产业培育工程

重点工程

宝元通检测:检测仪器生产及测试实验设备、自动化无人检测及自动化机器人装备生产基地。

农副产品发展方向:依托三圣工业集中区,提高肉禽制品等农副产品生产规模,强化生产加工产线的信息化提档。依托天润食品、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橘研究所等,推动健康食品、特色农产品研发。

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其他产业规模达到150亿元。

四、战略举措

(一)推动产业深度融合,提升智能制造水平

加快产业数字化。加快传统产业提档升级,推广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和智能仪器仪表等智能设备普及应用,推动关键工序数字化、自动化改造,提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提高数字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数字化工厂覆盖率,完善智能化制造体系。加强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逐步构建工业互联网与汽摩、仪器仪表、高端装备等传统产业结合的生态平台,为传统产业赋能,打造“云端北碚”。提升智能产品研发水平,培育打造两江水土工业机器人制造基地,针对智能网联汽车、智能硬件、智能家电等产品引进设计研发中心,推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不断提升终端产品的智能化水平,打通制造业产品智能化全生命周期价值链。

加速数字产业化。加快布局5G基站、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浪潮工业互联网“一带一路”总部暨全球技术创新中心、腾讯云工业互联网基地、两江水土高新园人工智能AI综合实验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推进现有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支持平台化驱动数字产业化,以5G、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数字内容、超算等技术为支撑,建设跨行业跨领域的产业协同资源共享平台。加快全区与两江国际云计算产业园数据对接工作,大力引进国内知名互联网企业和国家级灾备中心等数据资源。建设高新产业基地,依托西部(重庆)科学城等平台重点布局大数据智能化产业,建设“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聚集“云联数算用”全要素集群,聚焦工业互联网、传感器两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培育融合型新兴产业,支持对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人工智能、核心元器件等技术研究,鼓励国内外龙头企业及研究机构与北碚区企业合建实验室,通过合同与项目形式进行管理,推动在大健康、智慧城市的应用,孵化相关领域新兴企业,打造特色数字品牌。

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制造业与服务业协同发展,通过商业模式和业态创新,引导制造业向研发、设计等服务环节的延伸,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在线支持服务,形成产品远程运维、共享制造、总集成总承包等典型业态规模。引导企业及研究机构开展科技服务,培育和引进技术研发、科技中介等服务企业。大力发展面向制造业的信息技术服务,为检验检测、工业设计注入新动力。探索软件及信息服务技术在各产业的应用场景,重点发展工业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基础软件和信息安全软件,大力发展行业关键应用软件和集成应用平台,形成应用服务、信息服务、平台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加速企业向数字化运营方式转变,鼓励企业研发、应用定制化制造信息系统,实现生产制造与信息系统的高度适配,建成数字化治理体系,促进部门间、上下游企业间信息共享。

专栏1 数字经济重点发展举措

数字经济新业态:大力推动5G全面商用为契机,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AI、无人驾驶等新应用、新产品,探索众包平台、创业社区等线上外包设计新模式。

人工智能及应用:聚焦人工智能领域前沿理论和核心技术,搭建类脑计算与智能芯片、智能制造与机器人、智能传动与控制、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四个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开展工业机器人应用、人工智能应用等关键技术研究,推动企业加快边缘计算模块、传感器和通讯模块在产品中植入。

(二)增强创新驱动能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

加强基础科学研究。聚焦科技前沿、国家战略需求及产业发展趋势,以西部(重庆)科学城为载体,依托西南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学院、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重庆材料研究院等科研资源,布局市级以上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国家大科学装置和国家大科学工程,大力支持西南大学科学中心、长江上游种质创制前沿研究中心开展基础研究、原创性试验,力争取得一批引领性重大原创成果。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等重点领域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战略产品。开展前瞻性研究,依托3D打印增材制造智慧生态城、大地生物医药产业园等项目,突破4D打印材料和基因工程等产业发展前沿技术。重点推进战略新兴产业龙头企业与研究机构深入合作,建设一批优势领域市级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增材制造等领域新建一批市级、区级行业创新平台,针对5G、人工智能等领域建设检验检测平台,通过产学研协作打造成果转化示范项目。

构建差异化创新生态圈。围绕工业互联网、云计算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拓展西南大学创新生态圈,聚焦电子信息、云计算与大数据、生物医药等领域,打造国科大创新生态圈,促进院校创新资源与市场有效对接,打造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立足西部(重庆)科学城北碚园区,聚焦技术策源、技术研发等功能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大健康产业,打造北碚智慧科技走廊,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依托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园,重点开展工业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研发,在“水土-蔡家”高新技术产业带推动一批信息技术产业聚集。推进三圣中小企业集聚区建设,打造卢作孚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引导、扶持和服务高成长企业自主创新,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培育“专精特新”科技型中小微企业。

专栏2 战略新兴产业前沿技术布局

新一代信息技术:聚焦高精度MEMS压力传感器芯片设计、制造工艺、专用装备制造等方面“全技术”链条研究;开展基于工业互联网的设备健康监测与诊断大数据研究;突破科学仪器、智能压力仪表、智能流量仪表、智能电动执行机构、智能调节阀,研发高端工业控制与检测仪表。

生物医药:依托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西南大学等研究机构,开展药物合成、药理研究、基因测序、蛋白组学、动物实验、病理研究、有机合成以及纳米材料等领域研究。

新材料:依托重庆材料研究院,聚焦高精密高温合金带箔材、高性能极细超薄键合微细材料、550级耐高温励磁导线材料等重大工程应用先进金属材料关键技术,发展磁流变材料、形状记忆合金、磁致伸缩材料、铠装测温电缆、铠装加热电缆与器件,发展铠装信号电缆、厚膜铂电阻元件、线式温敏介质材料等传感器敏感材料、元器件。依托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突破石墨烯、二维材料、纳米线、量子点等低维度新型材料制备技术,开展空间材料基础研究。

(三)完善产业链供应链,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提升产业基础再造能力。大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针对重点行业关键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和工业基础软件,建立关键核心技术需求目录,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增强本地基础领域企业供给能力,大力引进关键零部件企业、原材料企业。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布局一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强化共性技术、工程化和产业化技术供给,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积极参与工业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的国际、国内标准制定,构建技术、专利、标准协同机制,实现相关领域产品的质量优势、成本优势和标准优势。建设区内电子信息、汽摩、新材料等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完善试验验证、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信息服务等基础服务体系,提升北碚区产业基础水平。

推动产业链补链强链拓链。加强应用牵引、整机带动,推动整机技术改造和技术迭代,发挥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传感、新材料等领域比较优势,进一步壮大产品规模,增强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能力。引导“链主”企业梳理供应链中本地化供给不足环节,推动本地基础领域企业加快布局相关配套、原料环节,加快对后端部件级、主机级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等方式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推动产业发展从主要依靠加工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中高端制造、市场营销等价值链高端环节延伸。完善产业供应链体系,利用大数据技术畅通产业供应链,加强信息收集分析,鼓励以海外供应商为主的重点企业建立供应商管理库,推动供应链多元化,增强产业链供应链抗风险能力。

(四)强化园城带动作用,建设特色产业引领区

优化园城功能布局。统筹园城总体规划,将园区发展与产业协作、城市建设、生态保护融合,重点突出生产功能,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引导两江新区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辐射带动复兴街道、水土街道全域,鼓励蔡家智慧新城辐射带动蔡家岗街道、童家溪镇、施家梁镇全域,支持西部(重庆)科学城北碚园区辐射带动歇马街道全域。发挥园城区位优势,积极与两江新区、高新区良性互动,加强产业转移的承接能力,强化园城带动作用。推动工业5G专网建设试点工作,尝试多厂区、多园区、供应链统一组网,建设工业互联网园区网络。依托5G、云计算与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整合园区服务、办公、招商、安监、环保、治安、消防、交通等资源,构建综合型管理服务互联网平台,加快推动智慧园区建设。推动园区管理与服务精细化、智能化、便捷化,通过市场化、专业化的运营模式,承担园区的开发、建设与管理,增强园区公共服务支撑力度。

加强园区特色发展。实现区内园区之间产业互补、错位发展,逐步淘汰一批高能耗、低技术产业,通过合理规划、土地置换和“腾笼换鸟”等方式,进一步明确各园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重点,提升园区集聚能力,实现资源共享,构建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体系。依托蔡家智慧新城,聚焦工业互联网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打造智能制造先行示范区;依托两江新区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西部(重庆)科学城北碚园区,聚焦科学与创新,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建设三圣中小企业集聚区,推动工业消费品、软件信息、检验检测等特色产业发展。根据产业发展方向,引导重点产业中小企业围绕龙头企业进行配套、互补发展,以“专、精、补”增强集群整体竞争优势,形成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协作的产业链集群。

(五)加强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开放前沿阵地

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合作典范。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围绕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鼓励以“飞地经济”共建产业发展新模式,推动两地特色产业优势互补。聚焦工业互联网、电子信息、汽摩产业、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形成互利共赢的双城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强北碚区与绵阳、广安等城市合作,建立产业协作联动新机制,打造双城合作典范。进一步深化“绵碚”合作,强化北碚区与绵阳涪城区、经开区、游仙高新区对接力度,依托绵碚企业信息服务金桥平台、绵碚专项投资产业基金等载体,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工业互联网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引导蔡家智慧新城国家工业大数据创新中心及绵阳经开区国家技术(工程)中心、成果交易中心等优质企业入驻对方园区。围绕中国(绵阳)科技城游仙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西部(重庆)科学城北碚园区,推进创新平台共享共用,打造科创合作工程。办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民营经济合作峰会,在民营经济发展中加强与广安联动合作,打造嘉陵江民营经济走廊,扎实推进民营经济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建设。

融入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发挥北碚区“三区叠加”政策优势,全力对接协同创新战略平台,秉持“一体化”、“一盘棋”理念积极融入主城都市区发展,助力西部科学之城、北部智慧之城建设。加强跨区域园区协作发展,支持蔡家智慧新城、两江新区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与仙桃数据谷、悦来国博城、礼嘉智慧公园、两江协同创新区进行产业板块协作对接,加强西部(重庆)科学城北碚园区融入科学城整体发展,推动电子信息、汽摩、高端装备等主机项目的一体化发展,形成特色鲜明、分工合理、协作一体的产业发展格局。强化区域间科技协作,以西部(重庆)科学城北碚园区为载体,依托西南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学院等教育科研机构,建成产学研一体的大学科技园,在现有科研基础上不断增强协同创新能力,积极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聚创新要素,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打造特色产业集群,依托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园,将北碚区打造成为全市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动力核心;立足重庆市传感器特色产业基地、重庆(国际)智能传感器技术创新联盟现有基础,为全市大数据智能化产业发展赋能。

专栏3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合作重点工程

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工程:依托重庆市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园,鼓励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传统产业,促进工业互联网平台资源和能力互通;依托两地省级工业互联网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共建成渝地区一体化工业互联网安全体系,打造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走廊。

绵碚科创合作工程:推进创新平台共享共用,高质量建设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重庆分中心及四川军民融合大型仪器共享平台重庆分中心;共建联合实验室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国科大西部医学中心;探索建立产业信息共享平台,推动两地在工业互联网、5G应用等方面深入合作。

成渝产学合作工程:支持区内高校与成都、绵阳、广安等四川高校在优势产业领域合作办学,支持四川仪表工业学校、轻工业等技术职业学校联合做大做强。

成渝绵创新金三角积极开展科技服务体系、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方面的建设、运营经验交流,不断优化提升创新创业生态,合力打造成渝绵创新“金三角”创业创新服务品牌。

成渝飞地经济示范工程:携手广安推进产业联动,加强北碚区与广安在原料药制剂一体化建设,共建国家级原料药生产基地。

(六)坚持绿色转型升级,完善绿色生产体系

加快制造业绿色生态化推广循环经济模式,改造基础制造工艺流程和组织方式,支持节能环保技术、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集成创新。推动制造企业生产过程环境监测智能化,实施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责任制考核,通过评估审查节能情况,监管重点用能企业。依托华能燃气冷热电三联供项目、企业生产余热分区域规划建设综合能源站,探索新型能源保障方式,打造能源梯级利用的分布式能源体系。加强工业用水管理,应用智慧用水管理系统,为用水企业提供智能节水管理服务,制定各园区的用水KPI,开展工业节水行动;运用工业水处理大数据运营管理云平台,实时采集工业水处理运行参数,针对具体产业设置指标极限值和超标处理方案,减少工业废水排放量。建立绿色评价体系,加快建立和实施包括土地资源承载能力、水资源供给能力、大气和水的污染物浓度超标指数、生态系统健康度、城市黑臭水体污染度和PM2.5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评价体系,构建绿色发展长效机制,力争“十四五”期间创建市级绿色工厂25家,国家级绿色工厂10家。

着力培育绿色产业集群。加强传统产业绿色改造,根据国家和市级产业准入规定,严禁审批“两高一资”和过剩产能项目,强化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约束机制。开展能源节约、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等专项行动,针对重点用能企业开展节能低碳专项行动,组织企业实施节能降耗技术改造重点项目。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快汽摩、新材料、仪表仪器、高端装备等产业绿色改造升级,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加速北碚区产业向绿色化、低碳化、高附加值化发展。通过产学研协作助力绿色产业发展,依托重庆材料研究院、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等研究机构,建立节能环保科技研发和孵化中心。扶持发展环保产业,以绿色建材、节能机电为重点,加强节能低碳技术和工艺提升,通过中铁建西南绿色智能建筑产业基地、重庆毕洋得实业有限公司再生材料生产基地等项目,大力发展高端成长型新能源、新材料先进绿色产业集群。

五、空间布局

“十四五”期间,北碚区将立足产业发展基础与空间分布现状,加快战略平台建设,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重点打造“一城两园”产业空间格局,即以蔡家智慧新城、两江新区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和西部(重庆)科学城北碚园区为依托,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数字经济,加快布局特色鲜明的三圣中小企业集聚区,实现再造一个“北碚工业”的主要目标。

蔡家智慧新城,依托自贸区、民营经济示范区独特的政策资源,围绕先进制造业和工业互联网两大主题,依托四联集团、重庆材料研究院等重点支柱企业以及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园,加快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推动汽摩、高端装备、仪器仪表、新材料等产业高质量发展。

两江新区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依托两江新区国家级开放平台政策及科技、创新优势资源,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检验检测等产业,重点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电子核心部件等数字经济产业蓬勃发展,加快新型显示、半导体、生物药品及机器人等产业发展壮大。

西部(重庆)科学城北碚园区,发挥优势资源,依托“智能传感器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加快完善产业链,形成智能传感、新材料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打造科技引领、配套完善、宜居宜业、数字智慧的产业新城。

三圣中小企业集聚区,依托三圣集中区及其周边区域,设立中小企业集聚区,打造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基地,包括消费品、软件信息、检验检测等产业,推动民营经济、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争取创建卢作孚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园。集聚区预计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其中三圣集中区规划范围总用地面积412亩远期形成1-2平方公里的规模。

六、环境影响及减缓对策

持续推进工业和信息化产业绿色化转型升级,加快实施工业和信息化产业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持续完善低碳政策体系,加强制造业环境监管,推动重点产业和行业制定碳达峰目标和路线,强化碳达峰目标管理。贯彻落实生态红线和产业进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清洁生产促进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重庆市环境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和法规,强化对工业园区和工业企业的污染物排放监管,推进北碚区产业低碳化发展,构建绿色、低碳、可持续的高质量现代产业发展新格局。

规划涉及蔡家智慧新城、两江新区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和西部(重庆)科学城北碚园区以及三圣中小企业集聚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整体能满足规划的实施需要,规划区产业发展方向、区位因素条件基本与规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和其他产业均相适应,规划定位和目标确立合理,工业和信息化产业发展带来的结构性环境风险在可接受的水平内,产业发展方向、空间布局和环保基础设施均满足环境合理性。

(一)大气环境

本规划区内主要燃料为电能和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燃烧产物主要为水和二氧化碳,对环境影响较小。影响减缓措施方面:着力优化能源结构。严控煤炭消费总量,加强煤炭清洁利用,提高煤炭洗选比例,构建以电力为主、以天然气和生物质能源为辅的多能源互补的多轮驱动能源体系,大力推广新能源技术,优先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项目。园区企业采用清洁能源,严格入区项目的环境准入条件、严格控制排放有毒有害气体,强化环境管理,推动重点城市重点行业实施特别排放限值。持续推进工业大气污染防治严格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物达标排放,逐步推进重点企业深度治理,鼓励超低排放或低于排放标准30%以上。持续巩固“散乱污”企业分类整治,开展“散乱污”企业集中整治专项行动,严防“散乱污”企业死灰复燃。完善行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清单,逐步实现覆盖原辅材料、生产工艺工况、治理设备工况和废气排放全过程管理。

(二)水资源环境

本规划旨在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基本实现工业集聚发展,科学划定河道管理范围并合理利用岸线资源,严格执行环境准入要求,严控嘉陵江岸线“1公里”和“5公里”两条红线。规划主导发展产业不涉及重污染企业,产生的工业废水在水质上不会对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带来影响。影响减缓措施方面: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鼓励推广《国家鼓励的工业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2019年)应用指南及案例》相应技术,推进工业节水减排,加大污水资源化利用力度,在园区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进一步强化水资源管理制度。优化企业污水监管体系,严格行业准入制度,建立完善的排水系统和事故池,做好企业废水预处理,确保持续稳定达标排放,强化工业水污染防治。

(三)声环境

本规划要求企业落实噪声防治措施,确保各企业厂界噪声达标排放,旨在不对规划区域居民区造成不良影响,保障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的声环境质量。影响减缓措施方面:有效预防噪声污染发生。园区应加强对区域内各类噪声源的管控,强化噪声排放企业监管,要求企业对其高噪设备进行隔声降噪,通过优化布局工业区、物流区、办公区、混杂区,合理安排噪声源位置。重点监管居民区周边企业噪声污染。强化以噪声污染排放为主的工业企业周边集中布局居民住宅的声环境质量论证,要求噪声不达标、居民反映强烈的噪声污染工业企业实施限期整治、关停或搬迁。

(四)土壤环境

规划内土壤环境主要以各园区、企业用地状况为主,规划范围内整体以建设用地为主,包括工业用地和矿业用地,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等用地,从空间格局变化和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看,各园区,企业用地对区域生态系统的总体影响不大。影响减缓措施方面:加强土地用途管制,完善空间规划体系。根据生态保护需要,结合土地综合整治、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等各类工程实施,因地制宜促进生态空间内建设用地逐步有序退出。有序开发利用未利用地,防止造成土壤污染。以工业园区为重点,鼓励采用“环境修复+开发建设”模式对工业污染地块进行修复。开展农用地土壤污染治理修复与风险管控,全力保障土壤污染环境安全。加强土壤环境风险管控力度,降低企业污染排放。以各园区为单位,督促并指导土壤污染重点监管企业依法开展土壤污染隐患排查,编制土壤污染隐患排查报告并建立排查台账,确保全区无突发性土壤环境安全事件发生。督促重点行业企业将土壤污染防治纳入环境风险防控体系,严格依法依规建设和运营污染治理设施。完善企业拆除活动污染防治管理制度,强化企业拆除活动土壤污染防治监管。严格落实环境保护综合名录,细化全区的产业环境准入要求。以重点行业企业、工业园区(集聚区)、危险废物收集贮运转运处置项目及周边区域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完善建设用地用途管理制度,土地开发利用必须符合土壤环境质量要求。

(五)固废环境

各园区、企业落实好固废的分类收集、分类处置措施,企业内建设符合标准要求的废物暂存设施,及时有效地处置各类固体废物,在进一步落实相关危险废物处理污染风险预防措施下,规划区域产生的固体废物一般不会对环境造成明显影响。影响减缓措施方面:在园区现有企业中推广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理念。从源头减少固体废物的排放量,提高固废的综合利用率,做到工业废物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开展工业园区低碳试点和循环化改造,以蔡家智慧新城、西部(重庆)科学城北碚园区等为依托,以企业集聚、产业生态化链接和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深化园区循环化改造,鼓励工业园区内产业、企业之间建立循环经济联合体。建立固体废物管理机制。完善工业企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处置制度,督促显示器制造、汽车行业等重点行业加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处置,推进危险废物源头减量、充分资源化利用和安全处置示范。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推进垃圾分类处理与再生资源利用“两网融合”,发展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积极推行废物减量化,提高废物综合利用率。

(六)生态环境

各园区及企业发展过程将对北碚的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通过合理规划与建设,同时采取针对性的生态补偿措施,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提高北碚生态环境质量。影响减缓措施方面:加强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审批的约束和指导作用,完善部门联动机制。以蔡家智慧新城等园城为依托,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项目建设实施,严禁审批“两高一资”和过剩产能项目,实现工业集聚发展。深入实施园城带动发展战略,缓解生态环境压力。通过优化经济结构,大力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绿色产业“规模化”。大力发展低碳交通,推广节能和新能源车辆,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衔接转化新旧动能产业,促进产业绿色发展。在产业发展方向上,大力发展消耗少、效益高、科技含量高的生态型工业和无污染的特色产业,推动园区现有高耗能产业绿色转型。在技术改造上,鼓励企业研究、开发新工艺、新产品,用高新技术和绿色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从工业源头和生产全过程控制工业污染。完善绿色财税金融政策体系建立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将生态环境保护列为园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建立健全常态化、稳定的生态环境保护财政资金投入机制。深化落实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和排污企业黑名单制度,将环境违法企业纳入失信联合惩戒名单和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健全“污染者付费+第三方治理”机制,鼓励环境公用设施、工业园区(集聚区)和企业污染治理设施委托第三方专业化运行管理。

(七)社会环境

园区的建设以及企业的引进将极大促进区域工业的发展,提高北碚工业化水平,但也会对周边社会环境产生一定影响,使得产业发展与社会环境产生一定矛盾。影响减缓措施方面:严格产业环境准入,遵循三线一单管控要求。严格落实环境保护综合名录、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重庆市产业投资准入等规定,严控“两高一资”和过剩产能行业落地。强化“三线一单”硬约束,实施分区管控,配合市级部门完成“三线一单”数据应用平台的建设与应用工作,进一步细化落实全区的生态环境准入要求。持续推进低碳社会发展模式。推进低碳示范园试点建设,探索产城融合低碳发展模式,积极推动低碳城(镇)试点建设,探索开展低碳园区、低碳企业和低碳产品试点。结合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运行契机,落实碳排放交易制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重点企业变“要我降碳”为“我要降碳”。面向重点碳排放企业、第三方市场机构等群体开展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系列培训。工业园区绿色转型发展。加快对园区企业生产型项目改造、转型与升级,建设成为生产组织有序、功能布局合理、配套设施齐全、环境安全的新型园区。坚持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实现“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高效利用各种资源,采用清洁工艺,生产清洁产品,完善“三废”末端治理措施。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加强党对规划的统筹领导。坚持和维护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健全贯彻落实党的决策部署的体制机制,有序推进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加强组织领导能力。处理好工业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跨部门事务,研究部署全区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和重要工作安排,指导和协调各区域、各园区、各部门开展工作,细化规划发展的方向、思路、目标和重点。

(二)完善体制机制建设

坚持高质量发展战略。落实和完善政策改革措施,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资源配置,为北碚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强化规划实施机制。充分发挥规划对资源配置的引导作用,加强规划的权威性和约束性,建立健全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产业发展规划和空间布局,确保规划发展目标和各项重点任务顺利完成。落实责任机制。区级相关部门、各园区管委会要明确责任主体,细化任务分工,密切协调配合,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加快园区的开发建设、招商引资等工作,建立工作例会制度,定期研究解决战略实施、布局调整、项目摆放、要素保障和政策支持等各方面重大问题。强化项目支撑。加强全局性、战略性和重大性项目储备,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战略新兴产业等发展方向建立“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库,建立电子信息、生物产业等重点行业建立招商项目库,坚持动态完善、滚动实施策略。完善项目推进机制,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支撑,对参与国家“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和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引进或新建的重大创新链功能项目,给予一定奖励补助或优先支持区级科研项目立项。实施动态监测评估。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和监测评估,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并强化对各园区工作的指导,促进规划目标和任务顺利完成。

(三)优化提升营商环境

全面推进放管服改革。营造全市一流营商环境,继续发扬马上就办精神,狠抓兑现落实,推进行政审批效率改革;加快智慧政务平台建设,深化网上办事平台功能开发,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积极构建新型政商关系。建立区领导联系服务重点民营企业制度,将民营经济发展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区级部门、园区、街镇主要负责人考核,并建立健全政府重大经济决策主动向企业家问计求策的程序规范性。营造公平发展环境。积极构建有利于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努力消除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性障碍,使国企、外企、民营企业在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中自由竞争,切实保障民间资本享有和国资、外资同等的优惠政策。建立透明的市场准入管理模式,制定产业结构调整负面清单,降低新兴产业准入门槛,调整优化准入标准。

(四)完善财税金融政策

加大财政政策力度。设立北碚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成立产业引导基金,充分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等政府投资基金撬动作用,通过股权投资等方式支持制造业战略性、引领性重大项目落地建设。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通过政府采购云计算、大数据等专业化第三方服务,发挥政府采购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大产业、创新、人才、进出口等国家级、市级专项资金向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项目倾斜,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模式,让政府支持惠及更多优秀企业。强化金融服务保障。深化金融服务领域改革,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产业领域的融资力度,支持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债券、集合债券和信托产品等方式多渠道融资,充分利用上市融资、运用保险资金等金融工具,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例。建立健全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积极发挥数字化金融服务平台作用,精准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

(五)健全招才引智体系

加快创新人才供给机制构建。根据北碚自身发展需求,完善塔尖”“塔基人才政策体系,以高层次人才培养、使用和引进为重点,积极培育高级技工人人才和大国工匠人才,紧盯制造业核心技术、关键环节,实施大国工匠人才培养行动,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高级技工人才培养体系,加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积极推进人力资源协调发展。协同提升高能级人才聚集水平、协同打造高水平人才发展平台、协同培育人才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协同构建全链条人才服务体系。全面落实创新人才激励政策与保障制度。积极探索与国家规定接轨的高层次人才招聘、薪酬、科研管理、职住环境、社会保障等制度,为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营造良好环境。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研制职业教育产教对接谱系图,建立完善高校专业学科设置、招生计划安排与制造业人才需求联动机制,按照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理念,积极引进市内外院校、第三方培训机构,完善劳动力培训体系,提升工业和信息化专业技能劳动者技术实力,支持中职高职院校与企业结对发展。鼓励以西南大学为主的周边高校设置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相关学科,逐渐形成高校、大型企业和产业园区相结合的产学研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建设一批工业和信息化产业急需的科研人才、技术技能人才和复合型人才队伍。

(六)全面提升开放水平

健全招商引资水平,完善体制机制,坚持走专业化精准招商之路。支持外资更多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有机结合产业链条与引才引智,打好组合拳;引入专业机构、组织专家,策划推动重点扶持的高、精、尖招商项目的分析与评价;建好高水平、专业性、复合性招商引资人才队伍,多做产业研究,明确招商方向;改善自身营商环境,内外兼修,统筹推进,提高北碚区知名度。充分发挥北碚三区叠加独特优势,着力加强各领域对外交流合作。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好西部陆海新通道,积极参与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加强交通路网互联互通、产业发展协同联动、科教创新优势互补、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等各方面交流与合作;建立健全信息交流、风险防范、海外渠道拓展等服务体系,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全球中高端产业链创新链建设。

(七)强化要素保障机制

强化工业用地保障。用好土地管理试点契机,统筹安排全区工业建设用地指标,优化园区空间布局。积极协调增减挂钩节余指标,重点支持符合全区工业调整升级方向的重点工程、重大项目的用地需求。在工业园区规划建设范围内,按照原则上不低于工业用地总规模10%的比例,规划一批特色明显的中小企业集聚区。加强技术要素市场。不断完善北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方式,改革科研项目立项和组织实施方式,坚持目标引领,强化成果导向,建立健全多元化创新机制。培育发展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支持科技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技术研发中心、产业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完善信息要素保障。围绕数字经济等未来重点发展方向,完善5G通信、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体系,提升信息数字化基础设施覆盖范围,建设5G通信覆盖网络,提供高速、大容量信息传输系统。


附件1

名词解释

1.“两点”定位: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指出,重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上。

2.“两地”“两高”目标: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要求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成为山清水秀美丽之地。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要求重庆在建设“两地”的基础上,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3.“四个扎实”要求: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提出,要扎实贯彻新的发展理念、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扎实做好深化改革工作、扎实落实“三严三实”要求。

4.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 一区两群:即由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构成大都市区。

6. “一城四地”:生态人文名城、科技创新高地、高新产业基地、民营经济示范地、休闲度假目的地。

7.“三区叠加”优势:充分发挥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两江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重庆高新区”、中国重庆自由贸易区“三区”叠加优势。

8.“园城带动”:2019年4月起北碚区开始实施“园城带动”战略,产业园区和产业新城(以下简称园城)是要素集聚、产城融合的主要阵地,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施创新驱动的重要平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引擎。

9.“1+3+10”产业发展体系,即围绕再造一个“北碚工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翻一番的主要目标,推动北碚区建成重庆市工业互联网产业集聚区,依托做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支柱产业和协同发展其他产业3大方向,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汽摩产业、高端装备、仪器仪表、新能源、消费品及检验检测10大产业。

10.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成长潜力巨大的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既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具有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好等特征。

11. 工业增加值: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

12.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收入大于2000万元的工业企业。

13.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的总产值。

1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研发机构比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比例。

15.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

16. 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使用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例。

17.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的企业比例: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例。

18.“芯屏器核网”:“芯”是集成电路,“屏”显示面板,“器”是智能终端,:“核”是核心零部件,“网”是物联网。

19. 飞地经济:指打破区划限制,以各类开发区为主要载体,在平等协商、自愿合作的基础上,以生产要素的互补和高效利用为直接目的,在特定区域合作建设开发各种产业园区,通过规划、建设、管理和利益分配等合作和协调机制,实现互利共赢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附件2

工业和信息化重大项目(储备)表

单位:万元

序号

细类

名称

性质

起止年限

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总投资

责任单位

一、制造业(26个)

1

基地建设

神驰智能制造产业园(一期)

新建


购置土地、精平整场地、方案设计、基础设施建设、部分厂房。

35000

西部(重庆)科学城北碚园区

2

基地建设

新材料产业园打造

新建

2021-2025

建成新材料相关产业配套基地。

50000

温泉谷两山生态文旅产业园

3

基地建设

徐工汉云项目

新建

2021-2025

拟在重庆及西南合适区域设立全资子公司(项目公司),以研究院等方式落户,打造成为西南总部,服务西南及西部市场。

30000

蔡家智慧新城

4

基地建设

长沙远大装配式建筑基地项目

新建

2021-2025

打造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

40000

蔡家智慧新城

5

基地建设

中铁建西南绿色智能建筑产业基地项目

续建

2020-2022

建集绿色智能建筑产品生产区、研发试验中心、智能物流区、综合办公区、结算中心、展示区域及相关配套设施等为一体的中铁建西南绿色智能建筑产业基地项目。

110000

蔡家智慧新城

6

基地建设

中铁建竹缠绕项目

续建

2020-2021

中铁十八局集团环保科技公司为保证重庆市北碚区和缙云山项目管道供应,以及公司产品快速投入重庆市场,先期拟以租用厂房的形式落地竹缠绕管道生产基地

40000

蔡家智慧新城

7

基地建设

智开高端装备研发及制造基地项目

新建

2021-2025

建设高效、节能、环保、技术领先的智开高端装备研发及制造基地。

20000

蔡家智慧新城

8

基地建设

重庆市北碚装配式建筑研发及制造基地项目

续建

2020-2022

项目占地64亩,总建筑面积42000平方米,建设装配式建筑研发及制造基地,形成年产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25万立方米的生产能力。

58000

区经济信息委

9

基地建设

万科思MOX项目

新建


拟在北碚区范围内打造运营研发及平台中心。

20000

蔡家智慧新城

10

基地建设

健邦重庆厂房建设

续建

2021-2025

占地为32亩,配合oppo、vivo等客户重庆厂区的需求。生产手机防水硅胶、手机硅胶保护套等,预计2022年度产值达到3.5亿。

15000

两江新区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

11

医药

西南药业两江产业基地项目

拟建

2021-2025

占地348亩,建设现代化医药生产基地及生物医药工程材料生产基地,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计划3年内全面建成。

200000

两江新区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

12

医药

昭衍两江项目

拟建

2021-2025

选址G03-9/03、G03-16/03地块,用地约127亩,总建设面积约5.8万平方米。建设以药理毒理学为主的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服务平台、临床前及临床样本检测服务平台,包含临床样本分析区、动物试验区、动物繁殖区等。

78700

两江新区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

13

医药

昭衍生物医药CDMO项目

拟建

2021-2025

选址G03-1/03、G03-12/03地块,用地约84亩,总建设面积约9万平方米。建设生物医药中试生产服务平台,包括大分子中试试验研发生产平台、工艺研发与提升等于一体的生物医药一站式专业化服务体系。

325000

两江新区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

14

医药

重庆康刻尔制药水土生产基地项目

续建

2021-2025

该项目拟引进包括格列美脲片、铝碳酸镁颗粒等产品,且按欧美产线标准新建厂房,全面打造智能智慧化药物生产基地。

100000

两江新区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

15

医药

大地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园

在建

2021-2025

占地153亩,建设标准厂房约22万平方米,主要针对生物医药产业开展招商工作,目前一标段约11.15万平方米正在建设。

100000

两江新区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

16

医药

以色列(重庆)生命科学园项目

拟建

2021-2025

项目总投资7亿元,通过搭建一级运营平台、打造欣脉康心血管集群、设立中以创新医疗科技研究院和以色列生命科学园展示中心等举措,在两江新区深度布局。

70000

两江新区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

17

医药

熙科医疗科技项目

在建

2021-2025

高质量、高附件值的创伤、关节、脊柱、运动医学、生物制品。

16000

两江新区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

18

医药

普罗布诺生物技术项目

在建

2021-2025

打造3D类器官技术指导患者精准用药和个体化治疗中心,国内最大、种类最齐全的肿瘤类器官库,以及新型抗肿瘤天然小分子药物及靶向药筛选平台(3D类器官新药发现中心)。

2000

两江新区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

19

医药

两江敬东医药总部项目

在建

2021-2025

医药、医疗器械研发(体外诊断试剂方向)、药品CSO学术推广及医疗器械的销售代理。

8600

两江新区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

20

医药

海扶医疗

前期

2021-2025

占地面积155亩,设计建筑面积约17万平方米,建设创新数字化超声医疗器械产业园,其中一期8.9万平方米已建成。

58000

两江新区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

21

医药

极泽体外培育熊胆粉项目

拟建

2021-2025

总投资20亿元,重点打造重庆金胆生产基地和高端生物医药健康产业技术研究。金胆生产基地将通过体外模拟胆汁酸肝肠循环过程,采用生物转化技术,转化达到与动物化学等值和生物等效的金胆粉。高端生物医药健康产业技术研究院致力于创新药物研发及生物医药健康领域技术成果产业转化,重点围绕国家级稀缺濒危动物中药材人工替代发展研究,产业化能满足人类健康需求的新药品和其他诸如特医食品、健康品等。

200000

两江新区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

22

新材料

康宁玻璃

熔炉项目

前期

2021-2025

项目将补足水土光电显示行业材料供应链缺口,降低企业成本。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

200000

两江新区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

23

新材料

鑫景特种

玻璃二期

前期

2021-2025

计划投资16亿元,建设1个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约1万㎡),1条日产50吨的特种玻璃生产线,新建1条年处理600万㎡加工能力的高铝硅特种玻璃深加工线及配套设施,总建筑规模约10万㎡。

160000

两江新区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

24

智能制造

深圳科比特工业无人机项目

新建

2021-2025

项目主要开展智慧城市运营、无人机综合服务,以及无人机整机产线组装、销售、培训等,打造科比特无人机西南总部项目。

20000

蔡家智慧新城

25

机器人

山朕机器人

在建

2017-2024

建设山朕科技机器人系统集成基地,为发那科项目配套。

10000

两江新区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

26

新能源

安靠锂电芯

项目

前期

2021-2025

动力电池电芯研发、生产、系统集成、销售及服务。


两江新区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

二、数字经济(32个)

1

芯屏器核网

京东方第6代AMOLED(柔性)生产线项目

在建

2021-2025

6代AMOLED(柔性)生产线,主要生产高端手机显示及新兴移动显示产品。

4650000

两江新区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

2

芯屏器

核网

京东方产品研发设计平台

前期

2021-2025

利用现有实验室厂房200平米,购置研发模具及配套生产治具56套,镭射光谱仪1台,对现有的产品研发设计平台进行技改升级。项目完成后,可满足小型化、高端化产品多项检测指标和检测精度的检测需求,实现每年40余项产品研发及测试、10余项产品设计升级。


两江新区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

3

芯屏器

核网

联创电子三期

在建

2021-2025

新增建设年产1500万片新一代触控显示模组(含3D曲面玻璃盖板生产),项目拟用地192.8亩,达产后预计新增产值40亿元。

102000

两江新区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

4

芯屏器

核网

水土8.5代玻璃基板生产厂房项目三期

新建

2022-2023

占地面积约300亩。

30000

两江新区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

5

芯屏器

核网

紫光重庆存储芯片项目

签约

2021-2025

建设月产30万片12英寸DRAM存储芯片制造工厂

5000000

两江新区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

6

芯屏器

核网

重庆芯中心

前期

2021-2025

占地面积377亩,总建筑面积44万平方米,建设以半导体产业为核心,IC设计为重点的标准厂房。

180000

两江新区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

7

芯屏器

核网

超硅半导体

前期

2021-2023

占地面积208亩,建筑面积13.7万平方米,建设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用单晶体生产和8/12英寸Prime Wafer级抛光硅片制造基地。目前已建成11.4万平方米。

370000

两江新区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

8

芯屏器

核网

京东方iPad及NB模组生产线

前期

2021-2025

建设14条iPad及NB模组生产线,其中12条iPad模组生产线由北京B4公司搬迁至两江新区,另外2条为新建NB模组生产线。

89700

两江新区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

9

芯屏器

核网

宇隆OLED控制板、膜切生产线和宇隆总部基地及研发中心项目

前期

2021-2025

在两江新区建设新型显示产品用核心控制板及精密膜切的生产线,并建立宇隆总部基地及研发中心,从事制造、销售、开发、研究信息电子材料、微电子材料、元器件及相关产品、TFT=LCD用驱动IC控制面板、液晶显示器及电视机用电源、先使用电源滤波等光电元器件及LED照明产品、货物进出口、液晶显示器光学引擎及光源、显示设备配件、电子及电器零部件、模具、电子零件材料。

30000

两江新区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

10

芯屏器

核网

莱宝科技二期

在建

2021-2025

占地134亩,建筑面积约9万平方米,主要进行配套建设,含厂房、宿舍、研发中心。

35000

两江新区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

11

芯屏器

核网

翰博二期

在建

2021-2025

占地94亩,建筑面积约6.4万平方米,建设背光模组项目和翰博研发中心。

57800

两江新区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

12

芯屏器

核网

航天楷世感控科技全国总部项目

新建

2021-2025

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重点开展国家第六、第七阶段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氢燃料电池等车用传感器以及汽车电控核心技术研究及传感器产品的全国销售结算。第二阶段,在完成重庆楷世公司设立后3个月内,启动车用排放治理传感器(包含但不限于尿素品质、热电偶温度传感器以及颗粒捕捉器服务设备)生产线建设,逐步建成航天楷世感控科技全国总部生产基地。

15000

西部(重庆)科学城北碚园区

13

芯屏器

核网

电力互感器及智能电能表项目

新建

2021-2025

分三期实施:第一期建成国内一流的中亚互感器生成基地;第二期建立智能表及模块贴片线;第三期扩产改造互感器及贴片设备。

15000

西部(重庆)科学城北碚园区

14

芯屏器

核网

重庆高新区北碚传感器产业园标准厂房及企业孵化楼

续建

2020-2022

标准化厂房位于M02-1/04地块,占地面积约5公顷;企业孵化楼位于M03-1/04、M03-03/04地块,占地面积约6公顷。建筑面积暂定各10万平方米,包含配套停车场、绿化、管网等工程。

141211

西部(重庆)科学城北碚园区

15

芯屏器

核网

四联集团总部、工业物联网暨传感器产业园

新建

2021-2025

充分发挥工业流程自动化行业先驱者、首批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作用,实施智能传感器先进封装、传感器后续产品研发,发展面向工业物联网及智能制造需求的智能传感器及核心部件、仪表高精度零件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及传统创新型产业。

175000

西部(重庆)科学城北碚园区

16

芯屏器

核网

重庆市传感器特色产业基地项目



一季度:厂房和企业孵化楼主体结构施工,M3路、MZ3路路基施工;二季度:M3路、MZ3路面施工,MZ5路路基施工;三季度:厂房和企业孵化楼主体结构施工完成,M3路、MZ3路施工完成,MZ5路路面施工;四季度:厂房和孵化楼配套装修、机电,绿化、内场道路全部完成,达到验收交付条件;MZ5路施工完成。

127885

西部(重庆)科学城北碚园区

17

云联数

算用

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园

续建

2019-2023

建设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重庆分院、国信优易产业应用决策大数据平台、优易数据西南总部、西南大数据创新创业基地、工业互联网平台西南地区应用创新体验中心。

70000

区经济信息委

18

云联数

算用

聚玻网全国总部基地项目

新建


负责全国范围内工业互联网平台运营服务、智能制造软硬件产品及系统集成业务,并统筹全国地区结算纳入到该总部基地,打造聚玻网全国总部基地项目。

100000

蔡家智慧新城

19

云联数

算用

南威信息科技集团总部项目

续建


以PPP、EPC、政府购买服务、市场化运营等多种方式投资建设北碚区信息化项目,以城市运营管理中心、互联网+政务服务、智慧交通、智慧社区、智慧园区、智慧教育、智慧文旅、智慧医疗等为主要建设方向。

35000

蔡家智慧新城

20

云联数

算用

腾龙两江数据中心二期新建项目

前期

2021-2025

主要建设腾龙(重庆)云计算数据中心,3年内达到3000个机柜运营能力,5年内达到5000个机柜运营能力。

130000

两江新区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

21

云联数

算用

万国数据重庆数据中心

前期

2021-2025

万国数据中心项目总投资13亿元人民币,占地74亩,建筑体量7.36万平方米,建设规模为5000个机柜,计划于2020年四季度开工一期工程,于2022年投用3000个机柜。至2023年拟新增机柜5000个。

130000

两江新区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

22

云联数

算用

远洋(重庆)数据中心

前期

2021-2025

8750个4.4kw标准机柜,可容纳9万台以上服务器IDC数据中心,PUE值1.5左右,计容总建筑规模75000平方米。

107500

两江新区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

23

云联数

算用

中国联通数据中心

前期

2021-2025

中国联通(西部)数据中心项目协议总投资40亿元,占地143亩,建设面积约19万平方米,约1.3万个机柜。一期、二期建设面积约2.6万平方米,主要建设数据中心和枢纽楼,约4900个机柜,目前租售机柜达3100个。至2023年拟新增机柜1000个。

30000

两江新区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

24

云联数

算用

中国电信数据中心二期项目

前期

2021-2025

中国电信(重庆)数据中心项目协议总投资73.9亿元,总用地约154亩,项目建成后将形成2万个机柜的运营规模。一期于2016年10月投用,投资3亿,建设规模3.2万平米,可容纳2000个机柜,目前租售机柜达2000个。二期已于2019年开工建设。至2023年,拟新增机柜3000个。

110000

两江新区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

25

云联数

算用

移动数据中心二期项目

前期

2021-2025

中国移动(重庆)数据中心项目协议总投资103.8亿元,总用地约182亩,项目建成后将形成1.3万个机柜的运营规模。项目一期总投资8亿元,建设规模5万平米,可容纳2300个机柜,2016年10月建成投运。目前租售机柜达2000个。至2023年拟新增机柜4000个。

320000

两江新区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

26

云联数

算用

腾讯西南数据中心二期项目

在建

2021-2025

腾讯重庆云计算数据中心是腾讯在西南地区重要的数据中心和网络中心,总占地面积约为250亩,协议总投资70亿元,项目建成后具备30万台服务器运营能力。二期项目用地100亩,设计容纳约10000个机柜。至2023年,拟新增机柜7000个。

350000

两江新区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

27

云联数

算用

重庆有线数据中心项目

前期

2021-2025

重庆有线数据中心项目总投资8亿元人民币,占地53亩。项目分三期建设,其中一期2019年底动工建设,建设总前端和IDC,总建筑面积20200平方米(研发楼、机房楼、动力楼各一栋),建设1400个标准机柜;二期规划建设内容为呼叫中心,建设600个标准坐席;三期规划建设内容为IDC,建设1600个标准机柜。至2023年,拟新增机柜1600个。

40000

两江新区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

28

云联数

算用

浪潮数据中心二期

前期

2021-2025

浪潮西部数据中心项目占地79亩,协议总投资15亿元,总建筑面积约7.4万平方米,约6500个机柜,其中已建800个机柜,至2023年拟新增600个机柜。

10000

两江新区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

29

云联数

算用

北京索为技术工业APP项目

新建

2021-2025

按照“两中心”、“七平台”的总体思路,在北碚区布局建设索为工业软件化西部创新中心暨工业数字化西部交付中心,建设全国工业互联网示范基地。

25000

蔡家智慧新城

30

云联数

算用

重庆民用人工智能超算中心及产业基地

前期

2021-2025

建立适用于民企人工智能开发的超算中心来支撑数字经济发展,承担各种大规模AI算法计算、机器学习、图像处理、科学计算和工程计算任务,并以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存储能力为全社会提供云计算服务。预计需用地面积20亩,机房等总建筑面积约2万方,主要建设、安装机房及服务器建设,存储及网络服务建设,基础设施安全与备份管理系统等。


两江新区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

31

云联数

算用

新浪视觉西南总部基地

续建

2020-2025

本项目将围绕新浪视觉西南总部基地的总体规划,“成立六中心”、“打造三个重点实验室”、“建设一个服务平台”。

100000

区经济信息委

32

云联数

算用

中国电子西部智能应用产业基地项目

新建


聚焦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及工业软件、传感器、网联汽车、机器人等智能制造类优秀企业;同时引入或培育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智能制造研究院等相关重点创新机构,打造集技术创新、中试研发、智造生产及综合配套等于一体的功能复合示范园区项目。

600000

蔡家智慧新城


文件下载:
相关信息:
部门解读:
媒体视角: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