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高温,进入汛期,强降雨、冰雹、大风等局部地区极端恶劣天气增多,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存在道路湿滑、垮塌、水毁等安全风险,可能引发车辆追尾、侧滑或被落石击中等安全事故,给道路运输、路网保通带来较大应对压力。
龙凤桥街道是典型的山地城市地形,地形起伏较大,有发生滑坡风险。部分城市道路紧邻嘉陵江支流,进入汛期,如遇持续强降雨,河水倒灌,可能发生内涝。近期,街道充分把握夏季季节性规律特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断提升防范风险认知研判能力、决策支撑能力,精准施策,科学应对。一是加大公路隐患问题排查,聚焦薄弱环节,对涉及道路安全风险的白沙井、外山社观音嘴滑坡地质灾害点,七槽路沿线等,加强常态巡查,动态掌握实际情况,及时应对。二是加强隐患整治,及时联系区公路局对龙车村北金路沿线6棵枝丫腐蚀、存在安全风险的行道树进行排危整治,保障过往车辆和行人安全。三是及时清理淤泥垃圾。强化雨污水管道排查整治,定期清掏S542沿线边沟垃圾、城区下水道淤泥、垃圾等,保持排水系统畅通。
夏季公路灾害风险类型
由于极端天气、地理环境、基础设施老化及管理不足等自然与人为因素交织,夏季是公路灾害的高发期。
一、山体堡坎垮塌。在挨山、临涯地区,夏季高温天气和频繁雨水交替,土壤含水量过高,可能会加剧公路堡坎的老化和侵蚀,削弱其结构强度,发生垮塌现象。垮塌的堡坎伴有落石、泥土散落在公路上,或是直接影响公路路基稳定性,阻碍车辆和行人安全通行,造成交通中断。还可能影响到电力或通讯线路,发生漏电或信号中断等次生灾害。
二、排水系统失效。当城市遭遇暴雨时,洪水大量向低洼地带汇集,部分区域排水系统薄弱,形成内涝,出现道路积水,甚至完全淹没道路的情况,使得车辆和行人无法通行,造成交通中断。积水长时间浸泡公路路基和路面,可能会导致路基软化、路面破损等问题,影响公路的使用寿命。同时积水路段可能隐藏着各种障碍物,如坑洞、碎石等,增加了行车和步行的风险。如今年4月,由于持续强降雨天气,龙凤桥街道朝阳桥头路段出现积水现象,影响车辆通行,相关部门及时通过抽水设备将积水清除,并纳入整改计划,彻底解决隐患问题。
三、基础设施散落。春夏季节,强对流天气常常会带来雷暴大风,强度和破坏力不容小觑,短时大风具有突发性,可能吹断或是连根拔起行道树、吹落广告牌、破坏交通安全设施等,散落的树枝、广告牌、施工围挡压毁道路、阻碍道路安全通行,容易发生交通拥堵甚至是交通事故。
对策举措
一是加强边坡治理效能。通过对高危边坡加固或种植深根植被,有效提高边坡的稳定性,减少滑坡、崩塌和土壤侵蚀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实现工程防护与生态修复双重目的。如贵州推广边坡检修通道与主体工程同步建设,解决养护难题。贵州毕威高速采用“混凝土骨架+草灌混播”,植被覆盖率提升至85%,兼具抗冲刷与生态修复功能。加强科技赋能,部门联动,引入边坡管控系统,实时监测数据,及时预警。
二是健全排水设施改造。通过增设排水设施、清理排水系统、完善排水设施功能等改造措施,有效排除路面积水,避免因积水导致的车辆打滑、制动距离增加等问题,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保障行车安全。对于地下通道等特殊路段,排水设施改造可以避免路面积水,防止阴暗潮湿环境滋生青苔,为车辆和行人提供干爽、安全的通行环境。厦门324国道顶管排水工程,由于涵洞排水能力不足,强降雨导致国道积水严重,海沧公路部门积极采取措施,投入80万元,顶管施工铺设1.2米钢管,增强排水能力,同时清理上游工地泥浆淤积,疏通边沟,积水“顽疾”得到根治,消除安全隐患。
三是构建预警响应机制。结合实战演练和科技应用,建立“气象+交通”联动机制,提升极端天气下的安全保障能力。加强极端天气流动巡逻,覆盖临水临崖、急弯陡坡、城市主干道、学校医院周边等重点区域,快速发现险情、处置路面障碍,引导车辆避开危险路段,减少拥堵和次生事故发生。四川雅安开展山区“路长”巡逻,在发生极端天气后,组织村民巡逻队排查村道隐患,并通过微信小程序上报险情,及时发现处置小型塌方。成立抢险救灾突击队,清查备齐物资储备,及时更新、补充抢险物资。定期开展群众疏散演练、应急物资检测调试,构建“物资储备点+综合调度体系”,提升场景应对能力,优化相应流程,确保应急物资拿得出手、用得上、能应急,扎实做好2025年汛期暑期交通运输安全生产重大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提升应对汛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与保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