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岁月:永兴村的振兴手记
日期:2025-03-12


我叫李帅呈,是来自北碚区生态环境局的一名驻村干部。2023年盛夏,第一次踏上永兴村的盘山公路,山间蒸腾的暑气裹着蝉鸣扑面而来,燥热、晃得刺眼的阳光仿佛都在预示着这段驻村生活的艰难。如今,回望这500多个日夜,那些晒得发烫的院坝会、沾满晨露的走访路、透着疲倦的深夜灯光都已化作永兴村振兴图景上的鲜活注脚。

驻村首月,我在组织生活会上发现:全村58名党员中,50岁以上党员占比73%,近三年未发展新党员,组织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亟需提升。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以“党建+实践”破局,把主题党日搬到一线,把誓言践行在村工作中的每一步。老党员张叔在去年8月连续40℃高温的情况下,每天背着20斤重的灭火器在松林间巡山8小时以上,汗水把党徽浸得发亮,衣服在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的循环往复中失了原本的味道。

2024年,在重整党员士气、提升组织凝聚力上,永兴村党支部全年开展“重走中山四路”等特色党建活动12次,与市医检所党支部结对帮扶困难农户5家,顺利通过区委组织部、区农业农村委等开展的3次专项检查,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工作顺利完成,支部整顿工作获得人民日报报道。

乡村要发展,产业要先行。2024年,我们全力配合镇、村实现村集体水、洞、产业园资源盘活,有力扭转产业园连年亏损、自然资源未有效开发的不利局面。在村委会、工作队、业主的共同努力下,永兴村通过资源出租,新开发“叠翠峡”景点,持续运营“野人湾”,新设计“溯溪”“瀑降”“飞拉达”等游玩项目,吸引大量人流前来观光体验,去年夏季营收达100万元。新项目的运营在带动农民工、学生就近务工增收10余万元的同时,也带动村集体增收18万元

永兴村栽种蜡梅不少。如何让蜡梅产业“活”起来,这个问题摆在了村委会议事议程上。为盘活蜡梅产业,我们驱车频繁往返于西南大学拜访专家,在田间地头开设“流动课堂”。村民老敖用西南大学眭教授传授的修剪技术,将原本杂乱的蜡梅枝变换了造型,受到游客的青睐,他那布满裂口的手在枝条间翻飞的样子,像极了永兴村重焕生机的隐喻。在西南大学专家学者的帮助下,永兴村蜡梅产业实现营收3万多元。看到村民们用努力换来的结果,我也替他们感到开心。

而最让我自豪的是亲手为乡亲们筑起一道“生态防线”。在走访村里集中安置点时,24户村民的愁容刺痛了我:生活污水直排,导致夏天蚊蝇肆虐,冬天结冰路滑。“这里一定要建一个一体化的污水处理站”,走访后我连夜整理资料,踩着泥巴鞋子赶回原单位汇报。经过3次实地勘测、反复地论证方案,终于争取到专项资金。施工那两个月,我成了工地“监工”。如今,日处理5吨的污水处理站静静运转,孩子们在清冽的溪水边嬉戏,老支书拍着我的肩说:“你这环保干部,给村里存下了一座绿水银行!”

另外,我们争取到了国网电力“光暖万家”项目。当80多岁的烈属桂奶奶摸着新装的电灯开关,流着眼泪对着镜头说着颤巍巍的“谢谢”二字,这比任何表彰都显得珍贵。

第一次踏进村民刘德才家的地坝时,一阵阵酸腐味给我当头一棒:破盆烂桶堆成小山,鸡鸭满地乱窜。“这怎么行呢!和美乡村建设上,我们的人居环境也得跟上”,带着村委会制定的“美丽庭院”评分表,我和同事轮番上阵,一定要改掉村民的这些不良习惯。

“我都活了大半辈子,用不着你们教”,刘德才拄着拐杖往藤椅上一坐,旱烟杆敲得桌面咚咚响。“刘叔,家家户户都开始收拾屋子了,我们一起把院子收拾起来,看起来更整洁,住起也安逸些嘛”,我和同事一道循循善诱起来,“这评分表内容也只有6项,你按照上面的要求,把厨房收拾下,家禽圈养规范起来,你得分就高,年底我们还有奖励的,一举两得的好事!”

刘德才也在几次三番的规劝下,渐渐地放弃了“抵抗”。三个月里,我们组织6次“美家动手日”,党员志愿者帮着他清运垃圾、搭建晾衣架,他家的评分从11分涨到27分,领到米面油奖励的刘德才也开心不已。

2024年以来,永兴村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活动48次,发放奖励物资45户次。人居环境得到改善的同时,也提升了整个村子、所有村民的精神风貌。

现在的村子看起整洁多了,住起来也安逸多了,可不能再回到以前”,在刘德才的感叹声中,蜡梅的清香钻入了鼻腔,甚是好闻。

穿行在永兴村,沿路的蜡梅花香与叠翠峡的欢笑声交织成歌,新安装的100余盏路灯照亮振兴之路。这13.83平方公里的土地教会我:驻村工作不是冷冰冰的任务清单,而是帮老张家修好漏雨屋顶时溅在袖口的泥点,是手把手教李大娘使用微信收款时的会心一笑,是看着污水处理站汩汩清流润泽乡土时的满心滚烫。乡村振兴这场大考,永兴村正用沾着泥土芬芳的答卷,书写属于自己的春天故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