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柏桦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做优做强北碚“土特产”的建议》(第007号)收悉。经与区商务委、区供销联社、区农发公司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坚持育产业建集群,增加“土特产”供给。一是推动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打造“嘉陵悠谷—粟漫东山”现代粮油产业示范区,创新种植高油酸油菜品种“康油3号”6181亩;实施花木产业“千品百园”提升工程,打造“嘉陵悠谷—梅香西山”万亩蜡梅产业带,打造花木精品园50个,新发展蜡梅种植面积4000亩。打造柳荫三圣设施早春蔬菜产业带、东阳近郊时令蔬菜生产区、天府镇中山错季和金刀峡高山蔬菜产业基地、重庆远阳农业生猪养殖场、金刀峡镇胜天湖村鱼菜共生智慧种养殖项目基地。二是培育优质特色农产品。培育发展诗进葡萄、杨奇峰葡萄、培贝果红心猕猴桃、中华糯小米、西农茶叶、佳仙调味品、醇滨铭酒、燊柳鲜桃、碚乡桃、天府可乐、北泉手工面、徐中海挂面、八斗味豆干等各类农产品。我区现有绿色优质农产品66个,市级以上农业品牌63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好品碚出”授权主体25个。三是做强农产品全产业链。围绕蜡梅、粮油、甜茶三个重点产业,打造种植、加工、销售、品牌培育农业全产业链。创建蜡梅品牌“缙梅”,开发蜡梅干花、香水、蜡梅面膜、精油加工产品。创建粮油品牌“缙耘”,统一区内粮油种植、加工、包装和宣传营销。盘活2400平方米闲置房屋,建成缙云山甜茶加工厂房并获得“SC”证。创建农产品加工发展平台,推进北碚消费品工业中小企业集聚区建设,园区规划面积311亩。
(二)推进地理标志农产品建设,突出“土特产”地域特色。我区现有农产品地理标志2个(静观蜡梅、石曹上萝卜)。按照“六个一”的建设标准,全面提升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水平。一是发展静观蜡梅产业。培育特色品种,成功创建市级蜡梅种质资源圃,收集蜡梅品种资源148个。推进精深加工,与京东集团签订腊梅产品矩阵打造及代运营合作协议,以国有平台公司为载体,提取腊梅精油,开发加工产品50多个,年产值近2700万元。拓展交易销售渠道,引进落户中国•重庆(静观)花木产业谷项目,聚力打造川渝蟠扎盆景聚集地和全国最大的蜡梅交易中心,项目已建成并开始试营业。与大型知名电子商务平台合作,开设地方特色北碚馆,发展静观腊梅直播带货、直供直销等新业态,提升品牌公信力和溢价水平。促进农文旅融合,举办蜡梅文化艺术节,推出梅林泡泉、蜡梅文创集市、蜡梅认领等体验活动,年接待游客近50万人次,乡村休闲旅游营业收入近1亿元。二是打造石曹上萝卜示范基地。开展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开展品种提纯复壮及配套高产制种技术研究,推广绿色防控,建立石曹上萝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建设地理标志农产品“石曹上萝卜”千亩标准化示范基地等蔬菜产业基地。目前石曹上萝卜种植面积3000余亩,亩产约3000-4000斤。
(三)以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带动“土特产”提质增效。一是创建“好品碚出”区域公用品牌,构建“1+4+N”架构体系。我区构建了以一个区域公用品牌“好品碚出”为核心,以花卉苗木、精品果蔬、粮茶食味、农旅康养等四大优势特色产业为基础,以静观蜡梅、西大魔芋、天润豆干等N个特色农产品品牌为代表的全区域、全品类、全产业链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架构体系,探索建立了由政府主导、企业运营、市场化运作的模式。二是建立品牌评价标准体系。制定《重庆市北碚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好品碚出”商标使用管理办法(试行)》,产业覆盖种植业、畜牧业、果蔬、农产品加工等农业全产业链范围。三是严格授权。按照“有代表性、有规模、有特色、有认证、有品牌影响力、无不良记录、无质量事故、无侵权行为”的标准遴选,授权了25家代表主体作为区域公用品牌授权单位,力争打造北碚生态精致农产品典范,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四)加强营销宣传,提升“土特产”带动力影响力。一是制定“土特产”推广目录,做好顶层设计规划。按照引领品牌、优势特色、潜力发展的标准,对我区104家企业的232个产品进行分级分类,做好宣传推广发展规划。二是挖掘“土特产”历史文化,夯实宣传营销基础。挖掘“土特产”历史文化价值,与产地价值、产业价值、产品价值相结合打造品牌,提高品牌的认知度和认同感。静观蜡梅种植历史达500余年。西山坪西瓜最初为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在西山坪开办垦植农场引种试种。石曹上萝卜是上世纪60年代龙凤桥街道当地村民品种改良种植推广所得。三是广泛营销宣传,拓展“土特产”市场。组织我区60余家企业的100余种“土特产”,在西部农交会、秦巴农洽会、中国农民丰收节、“成渝双城”农特优产品展示展销会暨乡村振兴消费帮扶活动、蜡梅文化艺术节等重点节会及区首届乡村“村晚”、区委农村工作会、重庆花木产业谷和袁家村开业等大型活动会议上开展针对性强的产品推介、产销对接等宣传营销活动,提升品牌知名度美誉度。
(五)拓展销售渠道,拓展“土特产”上行渠道。一是加强部门协作,搭建“土特产”线下供销平台。联合区商务委、区供销联社、区农发公司等13个区级部门、国企及15个涉农镇街,制定《全区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促销方案》,推进机关、医院、学校与区国有平台公司开展常用农产品产销对接,提高食堂采购我区农产品比例。建设“城市供销”线下专卖店,销售本地“土特产”30余种,截至目前销售额达50余万元。二是积极营造电商氛围,拓展“土特产”线上销售渠道。组织开展“嗨购加碚”北碚区首届电商节、北碚电商企业交流座谈会、北碚主播交流座谈会、农村电商现场工作会等活动,推动全区农产品网络销售。三是加强培训指导,提升电商素养。将农产品电商纳入全区高素质农民培训、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必修课程,年均累计培训农民及基层农技人员290人次。选派专家指导西大魔芋、“三个书记”、佳仙食品三个区内头部直播基地直播带货技能。指导我区农业企业拓展线上旗舰店,丰富网销产品品类、深化电子商务应用。2023年我区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2.295514亿元,同比增长14.75%,全区农产品电商经营主体76家。
二、下一步计划
(一)聚焦特色产业,夯实品牌创建基础。发展万亩优质粮油产业,打造优质粮油生产基地。做大做强静观蜡梅、北碚果苗、静观小米、西大魔芋等特色优势产业。持续扩大中华糯小米、缙云山甜茶等地方特色农产品规模,加大对果蔬基地的培育力度,开展果蔬基地提质增效行动,打造果蔬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
(二)创建市级农产品品牌,推动农产品提质增效。推进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大力培育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重庆名牌农产品和重庆市区域公用品牌“巴味渝珍”。推进“静观蜡梅”优势品牌,依托蜡梅资源,大力开发蜡梅鲜切花礼盒、蜡梅香水、蜡梅洁面皂等系列加工产品,延伸产品产业链。培优缙梅、缙耘区域特色品牌,在产品统一加工、包装的基础上,加大营销宣传力度和产品质量管控力度,着力解决产品品质不稳定、特色不突出的问题。打造缙云山甜茶、静观糯小米、石曹上萝卜三个特色化差异化农产品品牌,推进标准化基地建设,培育产业集群,推进农业部名特优新农产品申报,推动农业品牌打造,提升产品知名度。
(三)强化品牌宣传营销,加大品牌宣传投入力度。在斗南花市打造“好品碚出”区域公用品牌推广中心,开展全区特色农产品展示展销。利用产品上市、蜡梅文化节、中国农民丰收节、农业展会等时间节点,开展针对性强的宣传营销活动。加强媒体合作,组织策划土特产产品推广活动,以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多渠道传播。着重宣传我区农产品品牌发展政策与“土特产”品牌形象,提升品牌附加值。
(四)畅通销售渠道,打造“土特产”销售平台。推动“互联网+特色产业”发展,聚焦我区农业产业、工业产业和旅游文化产业,围绕北碚农业、园林、乡村研学旅游、古镇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集群,鼓励和支持一批特色明显、基础较好的镇街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开展乡村旅游电商化发展试点。引导我区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发展农产品网上大宗商品交易、网上批发、产销对接等业务。利用各地农事节庆活动,建立直播达人与农产品对联机制,适时开展季节性农产品网上团购促销活动。探索O2O、“网订直送”等新模式运用。
此复函已经张建军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及时反馈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我们的工作。
重庆市北碚区农业农村委员会
2024年6月3日
(联系人:曾涛,联系电话:13637878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