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北碚区农业农村委员会关于区政协十六届二次会议第159号提案的复函
日期:2023-06-26

李峦松委员:

您提出的《建设农业强国背景下,加强北碚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几点建议》(第159号)收悉。经与区金融发展中心、区供销联社、区气象局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聚焦主要农业产业,加强农业技术服务。

按照区级指导、镇级实施的方式,区级推广机构主要负全区农技推广工作组织与指导,制定推广计划,通过指导镇街农技人员、示范户、经营主体等,开展关键农业技术推广,解决农业技术难题,指导防灾减灾。镇街农业服务中心主要负责宣传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进村入户开展服务。同时,积极发挥涉农高校、农业科研单位、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群众性科技组织、农民技术人员等农技推广作用,推动多元化农技推广工作格局。

1.强化科技支撑,提升农业技术创新能力。重视农业科研项目支持,开展稻油轮作、静观小米标准化种植、中药材种植示范、缙云山茶树品种改良、蜡梅新品种选育、蜡梅精深加工产品研发等农业科研资助项目20余项。建设嘉陵江名优鱼、蜡梅等“专家大院”4个。优化完善《农业科技特派员选派管理办法》,围绕粮油、水果、蔬菜、渔业、蜡梅等农业产业,从全市各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选派优秀农业专业技术人才近100名,深入全区各镇村及农业企业,蹲点驻村,实地开展农业技术指导服务。

2.深化校地合作,助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加强与西南大学校地合作,共同打造乡村振兴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在油菜、柑橘、蜡梅、魔芋种质资源保护、品种培育、产业示范等方面深度合作。联合李加纳教授团队,探索“全域推广、全产业链发展和全过程服务”,推进康油系列高油酸油菜产业发展。推动柑桔研究所与科正等公司建立科企联合体,加快国家柑橘良种繁育基地项目建设。围绕蜡梅、魔芋种苗繁育,组建专家团队进行科研攻关,推动我区蜡梅种苗实现批量化生产。

3.选派“三村”书记,补齐村级推广体系短板。在全区现有18个国家农技推广机构基础上,创新选派“三村”书记(向所有行政村选派“兴村”书记,向有产业发展需求村选派“富村”书记,向治理重难点村选派“安村”书记)186名。积极发挥“三村”书记在乡村产业发展和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引进与推广中的作用,围绕全区农业产业总体布局,大力发展富民兴村优势特色产业。在优质粮油产业发展、精品果蔬栽培、农机社会化服务建设、电商直播、智慧农业等方面,持续发挥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现已累计开发乡村产业项目94个,有力补齐了村一级农技推广工作短板。

4.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实施情况。2013-2022年,持续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21个,重点开展水肥一体化、低碳高效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等一批先进技术示范推广。建设田间学校14所每年定期开展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培训520人次,有效提升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以每年农业主推技术为重点,遴选农业科技指导员430人次,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依托,培育农业科技示范主体3260户,切实发挥示范户对周边农户的农技推广辐射带动作用。

发展农村金融,分散农业风险。

提升特色农业保险服务全区优势特色农产品能力,通过建立和完善风险防范机制,分散降低农业风险,切实增强农户抵抗风险的能力,促进农民增收保障市场供应。我委按照“市场运作、政府引导、参保自愿、适度规模、分类指导”的基本原则,开展北碚区特色农业保险工作。

1.开展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试点。2018年开始我区连片种植蔬菜、林果及从事规模食用菌生产的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均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参保,承保机构为中国太平洋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配置农业保险专职人员8人。2018年-2022年共计13家蔬菜(含食用菌)、水果生产业主参保,总保费1067351.04元,保额17789184元。其中业主自筹共计382191.83元,保费财政补助共计685159.2元,总计理赔727720.19元

2.推进政策性能繁母猪、育肥猪保险工作。为了建立和完善生猪养殖风险防范机制,分散降低生猪养殖风险,切实增强养殖场户抵抗风险的能力,北碚区于2020年开始推进政策性能繁母猪、育肥猪保险工作,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市北碚支公司签署合同,在北碚区内开展生猪政策性保险工作。2020年-2022年,参保生猪共计18607头,总保费129.192万元,其中财政补贴105.714万元、农户自筹23.478万元。

3.开展公益林保险项目。平安产险北碚支公司承接了我区公益林保险项目,承保252200亩,区域内苗圃林面积252200亩,覆盖率100%,总保险金额20176万元,总保险费25.22万元。同时成立了专项工作小组,配置了10名农业保险工作人员,在澄江镇、三圣镇等各镇街配置协保员50名、农业保险专用服务车辆3辆,确保理赔服务及时、高效。

(三)发挥合作经济组织优势,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区农业农村委和区供销联社立足全区“三农”工作大局,聚焦主责主业,充分发挥组织优势、流通优势和服务优势,早谋划、早统筹、早行动,多措并举服务春耕备耕,有效助力乡村振兴。

1.成立区级农资储备中心。充分发挥系统优势,区供销联社全资子公司与区内两家农资化肥供应龙头企业合作成立区农资储备中心,主要负责北碚区农资淡季储备工作和应急农资储备工作,仓库面积约900平方米,共计储备农资化肥等3000余吨,在价格持续上涨的情况下,切实发挥农资供应主渠道作用,平抑农资市场价格。

2.推广优质粮油作物品种。深化与西南大学校地合作,引进西南大学选育的优质品种,依托现代粮油产业示范区项目,对种植统一品种的实施农资补贴,邀请西南大学教授开展配套种植技术指导培训,提升优良品种推广效果。安排资金采购费乌瑞它马铃薯种薯50750公斤、康油3号油菜种子1050公斤、重金属低积累品种水稻种子神9优52和玉米种子K玉6号7.48吨,集中配送到东阳、澄江、静观、柳荫、三圣、金刀峡等镇街,有力保障农户春耕安全生产种子需求。

3.加强多元化综合服务。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通过自营、或与供销联社、社会主体等合作开展生产性服务,围绕粮油全产业链发展,为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农资供应、农机作业、统防统治、加工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的生产性服务。同时结合江东片区测土配肥中心,依托基层社、为农服务中心、庄稼医院等服务网点,深入田间地头,全年将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土样数据采集检测、病虫害防治、农业技术咨询、培训和信息发布等多功能精准“一站闭合式”农化服务,帮助农户解决春耕用种、用肥、用药、用膜中存在的问题,从生产源头做细综合服务。

4.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区农业农村委、区商务委、区供销联社引进高品质综合电商,统筹营销渠道,培养一批网络直播主播,通过电商、直播带货全区农产品,制定农产品直播清单,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宣传推广、跟踪推介区域农产品品牌,不断提高我区农产品的知晓度和影响力,促进区域农产品销售,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四)加大防灾减灾投入,推出更好的农业气象服务。

近年来,区气象局将乡村振兴气象服务保障作为气象服务的一项重要工作,以做好支柱产业气象服务为抓手,以增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建设为重点,努力提升气象为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了工作:

1.健全农村气象防灾减灾机制一是建立气象防灾减灾合作机制。2022年,两家联合印发《进一步做好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工作的通知》,要求相关街镇履行好属地责任,做好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发布管理相关工作。二是强化镇街气象灾害防御主体责任。印发《加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使用的通知》,要求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落实预警工作责任、规范响应工作流程、完善预警响应机制,明确气象灾害防御主体责任镇街预警响应及时率大幅提高。

2.提升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一是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争取重庆市气象局将X波段相控阵雷达落户北碚并建成投入运行,加强了对大风、冰雹等中小尺度强对流高影响天气的监测,扩展了此类灾害天气的预警时间,为灾害防御争取了主动;二是提升灾害天气预警信息发布传播能力。推进完成了全区17个镇街、6个园城、14个部门的“一行业一措施、一乡镇一方案”预警响应规范录入工作,预警信息智能发布系统正式运行,实现行动指令个性化、阈值匹配自动化、多级同步智能化、预防实效最大化。灾害性天气预警纳入了全区应急广播体系,能够实现实时插播。三是推进农村预警信息管理工作,扩大预警信息接收面,完善基层预警信息发布体系。新增园区、部门预警工作站12个,村级工作站全覆盖。四是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对全区17个镇街、6个农业园区、6个旅游景点进行实地调查工作,采集易灾地区和风险点数据,完成“三报告一图集”。

3.加强精细化智能服务平台手机客户端本地化应用情况。一是大力推广应用重庆市气象局开发的农业气象精细化智能服务平台,打通农业专家发布技术指导产品和与农户互动交流渠道,为农业龙头企业提供了个性化服务。二是提高“农业气象掌上通”覆盖面。完成本地88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注册,让用户实现气象信息和农业技术“掌上通”。三是针对性气象服务重点突出。在农业气象精细化智能服务平台中建立嘉宝果、梅、斑鸠树农业作物气象指标库,重点加强静观特色花木农业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将腊梅观测资料及气象资料收集整理,实现本地基础数据信息化和数据管理、查询统计、市级指导产品本地化解释应用,并对腊梅等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加工制作、信息监控管理、产品分发、信息反馈、建设成果展示等功能,绘制农业一张图。

4.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直通式”服务覆盖面情况一是收集、更新农业大户271户,将其纳入预警发布平台,建立“直通式”服务台账;二是通过实地走访开展气象服务需求调查,收集北碚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基本信息调查表48份;三是根据走访调查需求,制定农业气象服务方案;四是全年围绕关键农事季节和主要农业生产环节,制作农用天气预报、春耕春播服务、夏收夏种服务、秋收秋种服务等服务材料,为农业活动提供了可靠保障;五是与区农业农村委和西南大学合作,针对小春油菜作物,制作专题农业气象服务材料。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1.健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抓好项目实施工作,加强督促检查,完善技术指导员手册、日志及科技示范户手册的填写,根据方案规范收集好文档资料,为整体农技推广工作规划添砖加瓦。

结合产业实际,继续开展科技入户,加强农技技术指导,组织针对性强的培训活动,持续培育科技示范主体和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扩大示范效应,助推乡村振兴。加强农技推广人员的选育工作,优化人员配置,做好基层农技人员信息化服务的相关培训,利用好中国农技推广信息平台,提高农技推广服务信息化水平

2.积极推动农业保险业务。大力推广已有农业保险产品,同时结合我区实际情况,积极向上级机构争取政策支持,争取更多利好政策性农业保险,联合区金融发展中心、区农业农村委和各镇街,搭建与保险公司的交流平台,加强农业保险的宣传推广,持续推动我区农业保险工作落地落实。深入宣传和普及特色农业保险的知识和政策,增强广大农户的风险意识和保险意识,引导符合条件的业主积极参保,做到愿保尽保。

3.提升农资供应渠道作用。进一步加强社有企业农资调运和储备的能力,及时优化货源结构,组织适销对路农资品种,加大农资供应力度,确保农资供应充足、品种多样、价格稳定、质量可靠。建立“社有企业+农资供应企业+基层社+农户”的一条龙供应体系,加强产供销对接,切实稳定全区农资商品价格,做到合理定价、让利销售。严把进货质量关,保障农资产品质量可追溯,杜绝假冒伪劣农资进入系统流通网络。大力开展电话、网络、微信预约等经营服务活动,在条件合适的镇街开展互联网、大数据等网上农资技物服务,使农民足不出户就能放心把地种好。

4.加强农业气象服务能力建设。优化区域站网布局,在空白区、高山地区新增一批区域气象自动观测站,促进气象灾害监测能力进一步增强。开展农业气象服务相关技术研究,提升农业气象服务能力。加强与镇街的合作,培训镇街农业技术人员、农户,提高农业气象服务的覆盖面,增强农业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加强农村气象科普宣传,趋利避害,增强利用和适应农业气候水平,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此复函已经张建军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及时反馈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我们的工作。

                         

重庆市北碚区农业农村委员会

202367


联系人:田新,联系电话:68860249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