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北碚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关于区政协十五届五次会议第148号提案的复函
日期:2021-06-03

张汝国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科学编制规划推进文化强区建设的建议》(第148号)已收悉。感谢您对北碚区文化旅游体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现答复如下:

我委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体育规划相关工作,认真梳理了“十三五”期间北碚区文旅体各方面工作取得的进展,结合国家、市级关于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等相关文件精神,邀请文化和旅游部专家、西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规划团队,多次研究,并广泛征求各部门、各基层单位意见进行了科学的规划编制,现已进入最后的征求意见环节。

一、提案中建议:围绕建设文化强区这一目标,结合区委区政府的发展定位、全区文化旅游体育的实际情况和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深入研究、充分讨论、反复斟酌,并广泛征求各方意见,为未来五年的目标提出更加精准的定位。

(一)围绕生态人文名城。遵循“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导向,有效利用生态人文资源,探索以文化和旅游为载体,在大保护中实现大发展的新路子,推进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立足文化强区战略,建好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创新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进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国试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加快建设“百馆之城”。

(二)围绕科技创新高地。面向未来产业、未来生活、未来风景,实施“景城一体化”、“景村一体化”方案,发展旅居、旅业、旅学、旅游新业态,打造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现代化新城,创造“近悦远来”氛围与环境,打造“显山、露水、宜居、兴业”的科学家的家、创业者的城。依托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高新技术园区建设等机遇,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示范工作。深入推进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文旅创新驱动发展,统筹抓好文旅发展中的创新主体、创新基础、创新资源、创新环境,提升文旅发展创新能力。

(三)围绕高新产业基地。鼓励深入挖掘北碚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各类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推动文化资源与现代生产生活相结合。支持文化和旅游装备制造发展,建立文旅新装备实验、展示基地,吸引文旅装备租赁、检测、认证等新业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以及户外运动、医疗健康、休闲农业等产业,构建特色鲜明、产业集群的文旅城市。聚力发展文旅数字业,加快北碚智慧文旅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挖掘大数据资源的商用、民用、政用价值,打造数据服务旅游极致体验的示范区。

(四)围绕民营经济示范地。深入挖掘、研究卢作孚企业家精神的时代价值,塑造、培育、展示开放包容、砥砺奋斗、锐意创新“亲”“清”政商的城市文化与精神,打造全国民营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基地。推动朝阳文创大道等建设走深走实,提供全面便利服务,打造文旅总部经济区,推动建设成渝“巴山蜀水(渝水)”旅游联盟总部地。建立区域产业发展定向支持大类目清单,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力吸引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境内外资本在北碚投资举办文旅企业。

(五)围绕休闲度假目的地。对标国际旅游服务标准,适应旅游业发展新趋势,推进旅游要素转型升级,打造缙云山—北温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加快重庆国际文化旅游度假区建设,把北碚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和度假胜地。加快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发挥先行先试功能,创建示范城市。合力打造重庆—北碚—绵阳精品旅游大环线,全面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建设成为市级旅游度假区、成为成渝双城都市旅游圈核心目的地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二、提案中建议:明确重点任务。其一,巩固提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创建成果。其二,推进城区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其三,挖掘和弘扬城市精神,以卢作孚精神为代表,挖掘和培育城市精神。

(一)巩固、提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成果,发挥示范作用。形成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广覆盖、高效能。公共文化服务指标达到全国的先进水平,高质量完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复审工作。

(二)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全面落实公共文化法律法规,加强改革创新,率先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效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到2025年,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完善,布局合理,网络健全,每千人占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面积达到本市、区的先进水平,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三)进一步完善抢救性和预防性相结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建立信息化、规范化、法制化的管理制度,实现全区文化遗存的“永久保存、永续利用”目标,推动保护与开发、资源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文化遗存在文化强区建设中的作用。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挖掘、传承和利用,充分展示北碚的文化价值和内涵。2025年,所有文保单位“四有”(有范围、有标志、有档案、有机构)完成率达到100%,重大险情排查率达到100%。

(四)到2025年,恢复利用、提升改造、完善展陈现有博物馆超过30处,新建开放博物馆超过50处,形成内容丰富、各具特色的场馆形态。探索现代博物馆体系建设,通过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打造数字博物馆,积极发展虚拟博物馆旅游。初步建成具有鲜明人文特色的“百馆之城”,塑造城市文化新标识,彰显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品质。

(五)突出红色文化,深入挖掘、有效保护中共中央西南局陈列馆、王朴烈士陵园、逊敏书院等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弘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立党为公、牺牲奉献的革命精神,扎实做好理论研究阐释,结合建党100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深化党史学习,传承红色基因。提炼、挖掘、展现以卢作孚为代表的爱国实业家等集中展现出开放包容的精神品质,崇尚学术、尊礼重教的文化品格,根植人民、服务人民的价值观念。提档升级卢作孚纪念馆,推进卢作孚精神遗址群建设,深入挖掘、研究卢作孚企业家精神的时代价值,推进卢作孚精神公众教育,塑造、培育、彰显北碚城市精神,培育北碚城市文化名片。大力弘扬卢作孚企业家精神,打造全国民营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基地。实施卢作孚精神“五个一批”工程(打造一批展现卢作孚精神的文化地标、培育一批传承卢作孚精神的工作品牌、推出一批阐述卢作孚精神的学术成果、创作一批宣传卢作孚精神的文艺作品、推出一批弘扬卢作孚精神的教育课程),进一步扩大卢作孚精神影响力。开展 “人信人守”“人说人颂”工程,实施“道德讲坛”、“北碚骄子”等一系列老百姓听得懂、看得明白的思想道德建设工程。实施“和善北碚”行动和北碚文化历史“人知人讲”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挖掘北碚故事、身边事情,培育包容好客、和善进取的社会文明风尚。

三、提案中建议:深化文旅体产业融合。树立“大生态、大旅游、大健康”的理念,围绕建设“休闲度假目的地”的目标,推动文化旅游体育产业的融合发展,在扩大优质文旅产品供给、完善文化旅游产业布局、健全文化旅游市场体系上下功夫。持续壮大“巴山夜雨、温泉故里、自在北碚”的品牌效应,打好“生态牌”“滨江牌”“人文牌”“温泉牌”“乡村牌”。

(一)深入推进文旅融合。至2025年,文旅投资额达到500亿元,文旅从业人员数达到5万人,入库文旅专家数量达到120人,文旅项目占地规模达到60万平方米,文旅场所科技覆盖率达到80%。文旅事业单位编制数增长10%。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超过10%,研发型文化企业数量超过50%。到2025年,全面开展全国文化消费试点工作,创建全国文化消费示范城市。全面建成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文化娱乐支出占消费支出比例超过6%。旅游业发展成为北碚区特色主导产业。

(二)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顺应文化和旅游消费提质转型升级新趋势,深化文化和旅游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供需两端发力,不断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以高质量文化和旅游供给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包括加快发展出版发行业,加快发展演艺行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行业,加快发展工艺美术业,加快发展影视产业。加快发展旅游产业。包括重点发展“微度假”产业,做强康养旅游,创新休闲旅游,推动气候旅游,繁荣夜间旅游;着力发展“深研学”产业,以生态文化、乡建文化、抗战文化、革命文化为底蕴,依托教育资源优势,深度开展实地教育研学活动,策划打造精品研学旅游产品,培育“北碚游学”品牌。

(三)推进文旅体融合纵深发展。深化博物馆、文化馆分馆建设和制度建设,积极探索“全民阅读+全域旅游”服务理念,使得公共图书资源融合到旅游景区、民宿、乡村旅游景点建设中,增强景区的文化底蕴,拓展更加便捷、优质的阅读服务新渠道,为游客提供更好的阅读服务,引领阅读新风尚;支持重点景区打造文化品位高、震撼力强的演艺精品,充分发挥北碚文旅资源优势,推进编演重点景区高端旅游演艺产品开发。推动旅游景区引入高科技演艺,增强文化和旅游项目的参与性、互动性、体验性和观赏性;发挥文化创意在旅游开发中的“点石成金”作用,重点发展旅游产品与活动创意、文化创意融合等业态,建立北碚创意聚集社区群,组织开展大学生文创梦想秀、文创产品设计大赛等活动;加快重庆国际文化旅游度假区项目建设进程,推进北碚成为特色鲜明的文化娱乐型旅游目的地,打造北碚文旅的新的增长点;突出自然生态和人文底蕴,开发基于5G、超高清、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包括北碚历史名人穿越剧、嘉陵江立影秀等的新一代沉浸式体验性文化和旅游消费娱乐项目,打造北碚文旅的新亮点;深度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底蕴,在打造地方特色上下功夫,大力支持和鼓励反映北碚自然和人文底色的原创作品,瞄准“短、精、新”,制作播出展文旅风采、树北碚形象的系列优秀短剧、短片、短视频。鼓励创作北碚特色的网络文艺作品,促进作品的高效传播和正面影响,挖掘符合北碚文旅发展定位的IP,推动塑造、开发具有北碚特色、积极持续的网红地标、网红人物和网红事件,促进网红流量有序转变为文旅消费流量;创新乡村旅游业态,以果园、田园、菜园、林园、古村落、特色乡村等为依托,打造田园综合体、智慧农业园区、乡村旅游特色村、农耕体验基地,提供农事活动体验、乡村文化体验、休闲游乐、养生养老等服务功能,带动农业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依照“建设旅游化,建设标准旅游化”的路径,通过建设、绿化、亮化等手法把北碚的文化彰显出来,将城市形象、内涵、氛围、味道以开放的方式、文旅的手段表达出来,加快城市公园、湿地公园建设,推动水土老街、复兴老街、偏岩老街、同兴老街升级改造,开发偏岩古镇民俗文化街区;依托独特的地形地貌和良好的山水资源,精心策划开展品牌文体赛事,发展一批水上休闲体育项目和户外山地体育项目;继续筹办好静观自行车赛、金刀峡溪降赛、城市定向赛等重大文体活动,把缙云山森林国际马拉松办成北碚城市符号;依托院校优势,组建北碚旅游教育联盟,重点开展针对乡村旅游、休闲度假以及温泉、山地、溪谷旅游等服务与支持类培训、实训,建立旅游大数据、智能旅游发展与实施等教育、实践与认证基地。

下一步,我们会充分吸收各方意见,在把握战略顶层设计、文旅发展未来趋势的基础上,科学编制规划,阐明“十四五”时期全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导向、主要目标、重大任务,以党政统筹的推动力,通过实施一批带动性强的标志性工程,打造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构建多点带动、多极突破的发展格局,放大文化和旅游产业综合作用和综合效应,使“规划”成为未来五年北碚文化和旅游系统发展的行动纲领。

此函已经胡一珊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及时反馈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我们的工作。

重庆市北碚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202163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