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北碚区文化委员会 关于区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第59号提案 的复函
日期:2018-07-20

北碚区特邀界别小组:

你们在北碚区政协第十五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创业园的建议》(第59号提案)已收悉,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你们对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和支持!您的提案充分体现了对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提案中对我区非遗文化面临的问题、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对策分析十分到位,给我们的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我委会同相关部门进行分析研讨,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北碚非遗文化资源简介

北碚非物质遗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瑰丽,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和较高的艺术价值,体现在民间工艺、民族风俗、地方饮食、传统节日等诸多方面,充分展示了北碚的民情风俗,生动表现了劳动人民劳作之余乐中含谑、谑中见理、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文化现象。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118项,“北碚剪纸”作为中国剪纸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09年成功获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北泉板凳龙”、“北碚民间故事”“偏岩耍锣鼓”北碚年箫”“北泉水磨手工面”“北碚豆花传统制作技艺”“缙云山道医养生”“北碚刺绣”等21项列入重庆市级非遗保护名录。现有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聂廷学、梁素、郑业全、肖浪、唐乾太、唐前国、周汝会、田国良等共8名。澄江镇小学、复兴镇小学、龙凤桥街道被授予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北碚玻璃器皿厂被评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示范基地。

二、非遗文化传承及产业发展举措

近年来,我区也在着力挖掘利用非遗文化资源,努力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使其成为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旅融合、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载体。

一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全区非遗进行全面调查研究和搜集整理,编纂出版《北碚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申报非遗传承类项目5个;建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常年面向公众免费开放,集中宣传展示我区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民俗风情,让游客零距离接触民间传统技艺,体会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传承人等项目,对我区非遗技艺进行保护性传承。

二是培育引导非遗企业23家,涵盖木雕根雕、蜀绣、叶脉画、粮食画、乔色点翠等非遗类别;引导开发寻味北碚系列、四世同堂系列文创产品、蜀绣手提包、创意根雕(与书画、微盆栽相结合)、创意饰品、蝶翼明信片、鹿角杯、四世同堂文礼包等30余类文创非遗产品;推荐5家区内非遗企业参加第二届重庆文化惠民消费季之非遗系列活动;组织区内非遗企业、非遗传承人参加缙云文创市集,为非遗产品及其创意衍生品的展示交易提供平台;推荐7家非遗企业负责人参加市级脱产培训,组织部分非遗企业负责人到重庆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孵化园--白沙非遗文创孵化园考察、学习和交流。

三是依托葵莲山庄、红熙山寨等乡村旅游资源打造集特色餐饮、文化交流、非遗展示等为一体的文化大院10个,依托玄竹堂、在宣蜀绣等非遗企业打造文化生活馆20个,投入3300万元建成休闲农业园(农业公园)36个,将非遗民俗文化主动融入经济发展,大力推动民俗非遗等文化资源的旅游化开发,为全区旅游、商贸等产业的发展增添灵动的人文色彩,促进文旅商农等产业深度融合、互动发展。

四是依托我区丰富的民俗非遗资源,举办消夏文化艺术节、腊梅文化旅游节、三圣华佗庙会等节庆活动,同时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举办市集活动的方式,年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和全民艺术普及活动不少于1000次,将非遗体验与旅游、美食、文艺等有机结合,在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带动消费。 

三、推动非遗传承和产业可持续发展

根据我区“十三五”相关规划精神和提案建议,结合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发展现状,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充分挖掘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传承与开发相结合,有序推进对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及产业可持续发展。

(一)科学规划布局

正在编制的全区文化产业规划中,已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统筹纳入。在业态规划上,着重非遗与旅游、商贸、科技的有机融合;在项目规划上,规划1个非遗博览园、1个非遗创意园、2个非遗创意聚集区;在空间布局规划上,纳入“一心两带三地五街”总体布局,重点将非遗园区、非遗聚集区纳入东阳文创园区和老城特色文旅街区、金刚碑历史文化街区,非遗博览小镇规划定位于蔡家、新城区域。

(二)分步推动发展

结合实际情况,采取三种方式进行非遗创意产业发展。一是鼓励非遗企业积极学习外来先进技艺,充分挖掘我区各类非遗的文化内涵与价值,融合自己的传统工艺进行科技创新,做大做强个体规模。二是结合现有新华文创园、莫氏7度文创园等园区建设,协调引导非遗进园区,借助文创园区的创新创造平台和市场平台,推动非遗产业发展,目前莫氏7度文创园已与玻璃吹制刻花、天府木雕、东阳奇石等非遗达成合作意向。三是由政府主导或招商引资为途径,建设非遗博览小镇、非遗创业园,目前我委紧跟重庆市非遗博览园项目,该项目已在市发改委立项,处于选阶段,拟采取政企合作的模式建立非遗博览小镇,目前紧密争取中;另我委从招商引资角度,对接西演集团、五洲文化等企业,洽谈非遗创意园项目。

(三)加大政策扶持

出台《北碚区文化产业专项发展资金管理办法》,对园区建设、非遗文化交流活动、产品工艺宣传、人才引进与培育等方面进行扶持;与区工商分局、区工商联、区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等部门加强沟通,争取小微企扶持、企业商标奖励、民营经济主体荣誉奖励等扶持政策;加强非遗项目的推荐申报,推荐区内具代表性的6家非遗企业和文博馆点进行市级非遗文创开发试点,推荐五谷粮食画认定为重庆市第二批特色文化新产品;与旅游部门协同认定一批特色文旅产品,其中大多为非遗产品。

(四)推动传承创新。一方面加强保护传承,大力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继续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传承讲堂培训等工作,积极培养非遗传承人。另一方面推动创新发展,鼓励非遗传承人、非遗企业与院校及民间组织展开合作,引导非遗产业概念,鼓励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科技的批量生产方式结合,用批量化、产业化生产方式为基础,用传统手工技艺做为技术支撑和衡量标准,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互动,实现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与产业化工作的相互促进。

(五)加强宣传营销。通过市级主管部门平台,将非遗保护传承同市、区主流媒体建立合作,在2017年文化惠民消费季中,“北泉手工面”在重庆日报亮相,“板凳龙”在人民日报宣传。通过专业媒体合作,将我区非遗广而宣之,2018年4月,我委与中华手工杂志,就北碚非遗进行专刊采编宣传。通过文旅体活动载体,加强我区非遗资源及衍生品的宣传推介,以新媒体和纸质媒介已对北泉手工面、怪味胡豆、剪纸、蜀绣、木雕、泥塑等非遗技艺及传承人进行宣传。

此复函已经党委书记、主任欧阳俊审签。对以上答复你们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征求意见表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我们的工作。  

 

 

重庆市北碚区文化委员会

                                   2018年5月31日

 

 

联 系 人:陈远航

联系电话:63225862

邮政编码:400700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