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北碚区农业农村委员会关于区人大十九届三次会议第16号建议的复函
日期:2023-06-20

邓志勇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开展“认领一亩田”试验的建议》(第16号)收悉。经区农业农村委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强化政策措施引导,减少土地撂荒问题发生

(一)2023年土地撂荒情况2023市下达反馈我区撂荒地疑似图斑1306个。经过各个镇街实地排查,疑似撂荒地图斑中,71%为“非撂荒地”,29%为“实际撂荒地”;“实际撂荒地”中,87.8%为“无法复耕撂荒地”,无法复耕原因包括灾害损毁、已租代征未用地、无法通达等。所有疑似图斑中,只剩下3.54%为“可复耕撂荒地”,这其中21%为“即可复耕撂荒地”,79%为“需要工程整治后复耕撂荒地”。市里要求“可复耕撂荒地”在7月底前完成复耕复种。

(二)撂荒土地整治措施一是坚持分类指导。对核查为“实际撂荒地”的,由镇村制定统筹利用撂荒耕地具体方案,明确责任人做到一户一策、一地一策。对浅丘耕作条件较好的撂荒耕地,要积极组织动员种植户利用春耕有利时机,及时开展复耕复种,优先用于粮食、油料、蔬菜等生产,增加多样化产品供给。二是加强政策宣传引导加大国家惠农政策的宣传力度,严格落实撂荒地的相关补贴政策。健全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机制,对耕地撂荒的农户由镇街书面发放复耕复种提醒书,并暂停发放下一年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待复种后重新纳入补贴范围,充分调动农户种粮积极性三是改善撂荒地耕种条件耕地资源禀赋较差,“巴掌田”“鸡窝地”占比高,且分散、零碎,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不大,导致我区农业耕种机械化程度不高,抗风险能力差,种植成本倒挂。支持和引导各镇街(园区)将具备条件的撂荒地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实施高标准农田“四改一化”工程。改大上,灵活运用拆田坎、小改大、零改整等措施,实现耕地集中连片。改水上,打好到田间地头的沟渠建设与大中型灌区和农村水网建设“组合拳”,防止水土流失,实现能排能灌。改路上,搭好进出接口,做到相邻田块之间、田块与道路之间衔接顺畅、互联互通。改土上,结合建设前土壤检测结果,布局耕地质量提升工程,改良土壤,提高耕地质量,实现瘦土变肥土。全程机械化上,推动“地机相适”“机艺协同”,全面提升我区农业耕种收机械化率,提高农业种植效率,减少耕种成本。2023年,我区将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1.5万亩,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耕种,争取从根本上减少土地撂荒。

二、加大整治查处力度,保障食用农产品安全

(一)建立完善监管体系。在全区15个涉农镇街、104个村建立了网格化监管体系,落实“区域定格、网格定人、人员定责”,所有网格明确了监管员和协管员,监管服务职责清晰。

(二)强化监督指导服务。一是加大宣传。通过进企业、入农户,推广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发放禁限用药物清单等宣传资料,提高广大企业、用户安全用药认识。二是加强检查抽查通过飞行检查和暗查暗访,组织农业综合执法人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检查生产经营主体985家次,检查中共发现问题隐患与不规范行为18个,下达责令整改通知书3份。三是强化风险质量监测。开展农产品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加大对重点区域、重点品种、重点参数监测力度,特别是对辖区内的时令蔬菜、草莓、柑橘、鸡蛋、猪肉等农产品进行了抽检。每年开展农残速测抽检样品832,其中种植业产品812个,水产品速测20个,抽检合格率100%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定量监测,每年抽检样品652个,抽检合格率100%开展农产品监督抽检,每年抽检128批次,抽检合格率100%;每年在屠宰环节开展瘦肉精检测2240份,阳性检测率均为0。兽药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每年抽检农资样品38个,包括种子样品10个,农药样品16个肥料样品12个,抽检合格率94.74%。

(三)狠抓案件监管执法2022年共立案查处农产品质量安全案件3件。其中立案查处在蛋鸡中使用违禁药物案件1件,处罚款3.954万元;在食用菌生产中使用剧毒药品案件1件,处罚款5000元;在农产品生产中不按照农药的标签标注的使用范围使用农药,处罚款1000元。

三、创新经营模式,带动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

(一)强化党建引领,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区委、区政府出台了《村级集体资金收入管理办法》,各镇街党委切实落实支部嵌入产业链条,推行“支部+专业合作社+党员+农户”,实现“产业发展到哪里、党组织的服务就跟踪到哪里”,充分发挥党员引领、服务产业的作用,增强党员带富能力,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区委组织部还就以党建引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年年进行专项考核指导,全区已建立脆红李专业合作社党支部等产业党支部50余个。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我区筹措资金2000余万元,对农村集体经济“补盲”“补白”。

(二)创新发展模式,拓宽村集体经济增收渠道。围绕产业发展,我区初步探索了“产业带动”“资源开发”“服务创收”“租赁经营”“项目拉动”“资金合作”等“六型”发展路子,以项目带动发展,41个村先行试点,每年村集体增收215万元一是在撂荒地整治过程中指导各镇街、村社采取“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等模式,广泛动员农户以土地入股,入股的土地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进行统一管理、统一经营(出租),土地收益收归村集体。指导成立农机(农技)专业合作社,或是购买第三方服务等方式开展土地整治及农作物代耕、代种、代收等服务,改善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合理确定土地收益分配,净收入可作为股民分红分配给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村内公益事业发展公益金积累等方面,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通过此种经营模式,三圣镇是平村2022年集体经济增收约50万元。二是创新发展共享农场。澄江镇柏林村打造共享农场234亩,其中标准化菜园22亩、果园212亩,市民通过选择认领就能拥有自己的专属菜园(约0.1亩)、专属果树。选择认领后,还可以选择自行耕种,体验劳动乐趣,也可以选择托管代种,享受果蔬的采摘收获的乐趣。市民通过超级会员资格,免费获得全流程研学线上课程,获得农事定制指导,定制参加农事研学体验活动,参与共享农场社区共建、共享。该项目预计将为村集体每年增收近100万元。此外,在静观镇素心村蜡梅主题公园、三圣镇德圣村“三生三世”桃花源项目,也通过蜡梅树、桃树认养的模式,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

(三)开展改革整区试点,夯实集体经济发展的基础通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区试点,已全面完成102个行政村(蔡家岗街道灯塔村、天印村因征地未设立村级集体经济组织)1392个村民小组改革任务,界定村级成员资格人数28.65万人,设置个人股份359.64万股,为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奠定坚实基础

(四)提前谋划准备,推进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截至目前,全区完成所有集体经济组织的所有权权属调查集体建设用地定级和基准地价制定工作,为后续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打下坚实基础。率先在全市开展了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农村房屋上图入库和确权登记探索,为挖掘农村建设用地潜力提供技术支撑通过第三次国土调查工作,摸清了全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数量和分布,完成了全区104个村和1495个社的所有权权属调查工作,为下一步全区所有权重新确权和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奠定了基础。通过反复调查、研究,于2021年完成并发布了《北碚区集体建设用地定级和基准地价》。该基准地价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以及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后转让、租赁、抵押等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价格指导。争取市级层面支持,争取在北碚设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平台申报北碚区作为全市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先行试点区县。

下一步,北碚区将加大撂荒地的核查利用,整合项目资金,加大土地整治力度,提高粮食耕种收机械化作业水平,从根源上减少土地撂荒的情况。持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建立完善产业发展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群众的利益联结。同时,支持和鼓励村集体经济发展多种模式的生产经营,推广土地(作物)认养、代耕代种等,满足市民对安全农产品的需求,从而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和产出效益。

此复函已经张建军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及时反馈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我们的工作。


重庆市北碚区农业农村委员会

202365


联系人:刘亚琼,联系电话:68866208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