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北碚区农业农村委员会关于区人大十九届三次会议第183号建议的复函
日期:2023-06-14

常玮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校地合作 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第183号)收悉。经与区人力社保局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202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一年,校地合作是实现高校社会服务职能、提高社会贡献率的根本途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方式,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有效举措。我委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依托西南大学等高校优质资源,强化校地双方在平台建设、人才培育、科技创新上的合作,做好北碚“城乡融合”文章

一、工作进展情况

(一)搭建合作平台,深化校地携手共建

一是组建工作专班。成立乡村振兴校地合作工作专班,由西南大学分管副校长、区政府分管副区长任组长,西南大学党政办公室、国内合作处、区政府办、区农业农村委负责人任副组长,西南大学有关处室、学院,区政府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统筹协调开展乡村振兴校地合作相关工作。区政府与西南大学签订乡村振兴专项合作协议,共同研究制定《西南大学重庆市北碚区人民政府“十四五”期间乡村振兴校地合作工作方案》,并印发通知(北碚府发〔2022〕55号)。二是共建试验示范基地。委托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编制重庆市乡村振兴产学研创新示范基地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以柳荫镇东升村、明通村为乡村振兴建设的核心区,联动静观镇、金刀峡镇、三圣镇、天府镇部分片区,以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与创新、乡村建设行动、乡村基层治理为重点,建设产学研创新示范基地,进一步支撑全区乡村振兴事业高质量发展。三是促进校企、科企联合。推动西南大学柑桔研究所与科正花果苗木公司等建科企联合体,加快推进国家柑橘良种繁育基地项目建设,已建成标准化柑橘育苗基地2000具备柑橘果苗繁育年产能(容器苗、接穗)3500万株(枝),占全国柑橘良种苗木供应量的10%左右其中脱毒柑橘苗木产出占全国的50%以上围绕蜡梅、魔芋种苗繁育,西南大学组建专家团队进行课题攻关,推动蜡梅种苗实现批量化生产,建立魔芋种质资源保护圃、魔芋脱毒快繁中心、良种繁育基地,形成“两头在碚、中间在外”的产业格局。

(二)加强组织保障,凝聚人才振兴合力

围绕“千人千岗就业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加强乡村振兴校地人才交流培训。创新建立选派“三村”(兴村、富村、安村)书记赋能乡村振兴工作机制,选派“三村”书记186名(其中高校、科研院所34名)。依托西南大学学科优势和人才聚集优势,设立乡村学堂,成立北碚区乡村人才培训基地、乡村振兴“领头雁”特色培训基地,开设农村电商、产业发展、智慧农业、乡村治理等特色课程,定期组织驻村书记到村到点学习交流、解剖麻雀,在田间“把脉问诊”,帮助协调解决重难点问题50余个;培训高素质农民2000余人,培育现代青年农场主、农业经理80余人,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本土化”。依托北碚农业龙头企业、特色产业基地、乡村治理示范村等,打造西南大学学生实习、实训平台,并支持西南大学学生到农村创业、就业。

(三)依托关键技术,提高产业发展水平

一是匹配项目资源。围绕北碚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以及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建立北碚区乡村振兴校地合作项目库,梳理汇总25个项目。西南大学重点围绕项目清单,建立北碚区乡村振兴专家库,分项目配备合适的领衔专家,并根据实际需要建立跨专业、跨院系的专家团队,确保合作全面、精准、深入,取得实效。二是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以西南大学为技术支撑,选择适宜本地的农产品品种、技术,在江东片区发展水稻、高粱、油菜等优质粮油品种近1万亩,其中重点推广种植西南大学李加纳团队研发的康油2号油菜面积5300亩,积极打造“嘉陵悠谷—粟漫东山”万亩优质粮油基地。在龙凤桥凤凰村建设萝卜标准化示范基地1000亩,开展萝卜地方品种提纯复壮,编制地方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扩大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影响力。组建蜡梅加工技术的课题攻关小组,改进蜡梅精油提取技术;加大对蜡梅嫁接伤口愈合技术创新,开发蜡梅小型盆栽产品。三是共同打造艺术乡村。挖掘乡村在地文化底蕴与价值,依托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开展艺术乡村景观建设,拓展乡村功能价值。以农耕文化、乡土艺术等为主题开展“农+旅+艺+学”融合发展,打造具有乡村特色的田园艺术研学IP。挖掘各个镇街产业基地、休闲园、文化旅游景点、特色美食、乡村院落、特色民宿等资源并进行整合串联,重点打造并推出了“田园童画-粟漫东山”都市田园农耕文化体验精品线路、环缙云山生态康养旅游精品线路等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6条。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建好用好合作平台,促进融合发展

探索合作机制,通过购买服务、技术入股或转让、项目共建等方式分类组织实施,推动双方利益共同体建立。对项目规划编制、试验检测等项目,可采取购买服务方式开展合作。对柑橘、蜡梅良种繁育以及蜡梅保鲜剂、小型蜡梅盆栽等市场推广前景好的项目,可以技术入股或技术转让,与国有平台公司、民营企业等建立股份公司按收益分红,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乡村振兴产学研示范基地、丘陵山区智慧农机试验示范基地建设等项目,以区方为建设主体,学校为技术支撑单位,建设北碚区乡村振兴及农业农村现代化示范样板,真正把高校、科研院所的“论文”写在北碚大地上。

(二)培育培养专业人才,激活振兴动能

巩固拓展校地合作成果,深化“高校+政府”“专家+农村”“技术+产业”校地合作模式,建立完善提升乡村人才学历和能力的校地合作机制,探索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有关内容及要求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研发设计一批本土品牌特色课程,全面提升农业农村人才培养质量。选择条件成熟的企事业单位作为高校的实习教育基地,安排一定的岗位,提供相应的资金和条件,每年接受一批实习实践学生。依托中国西部(重庆)乡村振兴研究院以及重庆市乡村振兴产学研创新示范基地,结合“万企兴万村”专项行动,鼓励和支持西南大学等在碚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自建或共建院士工作站、专家工作室等乡村人才引育平台,打造重庆市乡村振兴试验区农业农村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三)抓紧抓实成果转化,提升产业质效

加快种质资源培育,依托校地合作平台,推动蜡梅种苗研发中心项目建设,争取蜡梅种苗年产能达30万株。持续推进全国区域性柑橘良种繁育项目建设,积极筹划西大魔芋产业科技创新示范园建设项目。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质量,支持西大魔芋、西农茶叶等企业提升产能、良好发展。积极打造以东山环线为重点的智慧农业示范带,建设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建成西部农业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中心,促进农业生产转型升级。积极开展专题调研,针对镇街、村产业发展痛点、难点,通过建立任务清单,联合成立调研组开展全要素调研,推动特色农业产业、一村一品等建设。

(四)做大做强“互联网+”农业,打造特色品牌

落实“数商兴农”,建立区校合作、政企联动的农产品电商人才培育机制,打造农村电商骨干实用人才队伍。推广运用“农品慧”平台,推动特色农产品与主流电商平台对接,更好实现农产品出村进城。充分运用“一码游北碚”线上平台,做靓“农村电商+乡村旅游”。做大区域公用品牌“好品碚出”,全面提升静观蜡梅、���上萝卜、西农茶叶、西大魔芋、天润豆干、北泉手工面等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价值。支持具有竞争力、影响力的企业培育农产品品牌,引导具有北碚特色的地方农产品参与“巴味渝珍”评选、授权,提升我区农产品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此复函已经张建军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及时反馈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我们的工作。


重庆市北碚区农业农村委员会

202365


联系人:刘亚琼,联系电话:68866208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