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北碚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北碚区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2012-2015年)》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各管委会,各有关单位:
现将《北碚区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12-2015年)》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一二年四月十八日
北碚区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12-2015年)
2012-2015年,是北碚区紧紧围绕“一极两区”战略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314”总体部署、贯彻国务院3号文件,抢抓主城二环快速拓展和两江新区提速建设等重大历史机遇,加快建设“经济强区、文化强区、科教强区、品质城市示范区、和谐社会示范区”,实现“都市花园、人文福地、宜居之城、两江新秀”美好愿景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黄金时期。根据《重庆市北碚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北碚区委《关于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文化强区的决定》,编制本《规划纲要》。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的“软实力”是发展的“硬功夫”。文化既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又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直接关系民生幸福;既直接贡献于经济增长,又对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
“十一五”期间,全区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三届五次、区委十一届七次全委会精神,坚持把文化建设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心骨、精气神、发动机来抓,全区文化长足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区委作出《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北碚委发﹝2010﹞28号),区委、区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文化民生“四项工程”的实施意见》(北碚委发﹝2010﹞54号),使文化投入,特别是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大幅度增长,到“十一五”末,公共文化设施已基本健全,重庆自然博物馆新馆即将建成投用,全区现有国家一级文化馆、国家一级图书馆、重庆人文美术馆、缙云文化广场、作孚文化广场等区级文化设施共计10余万平方米,建成镇街文化广场5个、镇街文化服务中心17个和农家书屋118个、社区文化活动室13个、社区书屋36个,形成市、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开展群众文化活动2000余场次,“缙云之声”合唱节连续举办到21届并荣获“全国首届群众文化品牌”称号;大力实施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攻坚行动三大工程,免费发放直播卫星8795面,赠送城乡贫困居民3166台21英寸彩色电视机,建成农村综合广播信息系统,真正实现了全区广播电视全覆盖,解决了广大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文化遗产保护卓有成效,有市级“非遗”名录11项,区级90项,全区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6处,其中国家级保护1处、市级保护25处、区级保护10处。全区文化体系不断健全,文化体制改革走向深入,抗战文化深入挖掘,对外交流硕果累累,文化市场健康发展,队伍建设全面加强。“十一五”期间,我区顺利通过“全国文化先进区”复查,为新时期我区文化创新发展、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是,北碚文化发展与我区文化在全市应有的地位不匹配,大型文化设施缺失,城乡发展很不平衡,文艺精品相对缺乏,文化人才质量数量不足,文化产业总量不大,文化结构不尽合理,与快速发展的北碚经济社会形势不相适应,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特别突出地表现在:一是在文化发展定位上,距离真正的西部一流文化强区还有一定距离;二是在文化发展格局上,部分区县文化发展已对我区形成赶超之势;三是在文化发展环境上,以广养文体制革除后尚未建立起相配套有效的发展模式;四是在文化发展结构上,文化产业“短板”现状尚未改变;五是在文化发展队伍上,文化专业人才、特别是大师级人才严重缺乏。2012-2015年必须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才能适应北碚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适应全市各区县文化建设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竞争态势。站在新的起点,全区上下一定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使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建设西部一流文化强区的目标,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走民生导向发展之路,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构筑共有精神家园,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打造“一极两区”、“幸福北碚”,加快实现“都市花园、人文福地、宜居之城、两江新秀”美好愿景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
(二)基本原则。2012-2015年,北碚文化发展改革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高举旗帜。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贴近”原则,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坚持围绕大局。紧紧围绕以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建设西部一流文化强区作为总体目标,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北碚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文化保证。
——坚持服务人民。切实改善文化民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切实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
——坚持统筹推进。统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速度和效益,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维护文化安全。
(三)发展目标。继续发挥全国文化先进区品牌功能,努力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到2015年,把北碚建设成为西部一流文化强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和本地区优秀文化传统,着力培育“科学求实、团结拼搏、敬业奉献、奋勇争先”的北碚人文精神,发挥文化阵地在强化社会管理、教育人民、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维护稳定的教育引导功能。
——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走在全市前列,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的微观运行机制。尽快建立镇村基层文化发展的保障机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效用显现。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统揽,建立城乡文化协调发展机制,在全市率先建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齐全、适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城镇“15分钟文化圈”、农村“半小时文化圈”。
——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搭建产业平台,围绕两江新区产业配套,建立文化产业园区,引进一批文化创意企业。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的比重达到5[%],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文学艺术全面繁荣。加强原创作品、主旋律文艺精品的创作生产,力争推出有影响的文艺作品,在参加国家、市级等组织的文艺精品创作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媒体传播体系更加完善。广播电视舆论引导能力明显增强;覆盖全区各类视听节目传输主体的广播电视综合信息网络安全业务监测监管体系基本建成,广播电视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传输覆盖能力显著增强。
——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弘扬。在抢救、维修保护的基础上,对外开放一批抗战历史文化遗址,打造我区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建立完善的抗战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和开发利用机制;继续挖掘和整理、传承和开发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市场秩序更加规范。坚持把“扫黄打非”工作放在全区文化工作全局中去谋划和推进,确保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维护良好的文化市场秩序,促进文化市场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全区文化人才培养、选拔、引进和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文化人才结构优化,文化专业人才、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脱颖而出。
二、公共文化事业发展
按照体现公共服务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加大投入力度,推进文化民生工程建设,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化,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品质。
(四)巩固完善公共文化阵地。实施标志性文化设施提升工程,建成缙云文化体育中心、北碚中心书城,完成图书馆、文化馆改造工程,积极推动北碚文化艺术中心、博物馆和蔡家、水土、澄江城市组团展演中心建设,到2015年末,实现区一中心三馆,镇街一站一院一场,村(社区)一室一场,村民小组一户的文化设施建设目标。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完成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由建设向建管并重转变,促进公共文化资源向农村一线倾斜,建成城市“15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半小时文化圈”,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
专栏一:市级在碚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单位:亿元)
分类 |
项目 名称 |
内容简介 |
功能定位 |
估算投资 |
项目进展 |
完成 时限 |
市级文化设施 |
重庆自然博物馆新馆 |
该项目为新世纪重庆十大地标性的文化设施之一,用于古生物、化石等布展陈列和科普教育。 |
公益性 |
市级投资 |
建设中 |
2012年 |
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博物馆 |
该项目是《重庆市文化文物广播影视“十二五”发展规划》十大文化文物广播影视重点设施项目之一,占地面积约200亩,拟建面积2万平方米,估算总投资3.8亿元,建设二个功能区:(一)博物馆区,拟建面积1.6万平方米(二)文化住宿餐饮娱乐服务配套区,拟建面积0.4万平方米。 |
公益性 |
市级投资 |
争取中 |
2015年 |
专栏二:区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单位:亿元)
分类 |
项目名称 |
内容简介 |
功能定位 |
估算投资 |
项目 进展 |
实施 时间 |
区级文化设施 |
“北碚、蔡家、水土、澄江”四个组团文化建设 |
按区委、区政府规划建设要求,抓好“北碚、蔡家、水土、澄江”四个组团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
公益性 |
按区政府规划建设要求 | ||
北碚文化艺术中心 |
占地50亩,拟建设面积1.8万平方米。集图书阅读、群艺活动、展览、博物展示、室内演出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文化艺术中心。剧院拥有升降舞台、旋转舞台。用于歌剧、音乐剧、交响乐等各类大型演出和综艺晚会。是大型全景歌舞音画《两江风韵北碚情》的定点演出场地。 |
公益性与经营性相结合 |
3 |
计划中 |
2015年前完成 | |
北碚中心书城 |
项目选址于城南,购买编号为北碚组团A标准分区A5-3/01号地块上(渝合高速路北碚出口与区政府行政大楼之间),共计19亩,拟建设面积14亩,书城营业面积不低于10000平方米。集图书、音像制品、电子产品、文化用品、影视作品等销售和办公为一体的综合大楼。 |
公益性与经营性相结合 |
1 |
新华集团北碚新华书店,完成土建,启动主体工程建设。 |
2012年底完成 | |
区文化馆改造项目 |
该项目在文化馆现有地址上,整治外环境,改造文化活动场地,装修改造露天排练场,改扩建音乐厅、培训教室、多媒体工作室、健身中心、下沉式文化广场、附属演员宿舍及地下停车场。 |
公益性 |
0.4 |
纳入北碚区2012年重点项目 |
2012年底完成 | |
北碚、蔡家、水土、澄江城市组团展演中心 |
在四个城市组团,建设集图书馆、数字放影、排练厅、音乐厅、展厅、培训场所等多功能的展演中心。 |
公益性 |
3 |
计划中 |
2015年完成 | |
区图书馆改造项目 |
红楼维护,旧馆及特藏书库改造。 |
公益性 |
0.4 |
完成规划设计 |
2012年完成 | |
十个文化广场、十个文化长廓 |
将北碚打造为历史文化名城,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文化需求。 |
公益性 |
8 |
区规划中 |
2015年完成 |
专栏三: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单位:亿元)
分类 |
项目 名称 |
内容简介 |
功能定位 |
估算投资 |
项目进展 |
实施 时间 |
镇街文化设施 |
配套建设 |
加快推进镇(街道)文化站(中心)共享工程、图书、群文器材等文化设施配置。 |
公益性 |
2015年前完成 | ||
村级文化设施 |
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及服务发展补点扫盲 |
实施村级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完成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农村应急广播覆盖工程、农村文化中心户等建设。 |
公益性 |
3 |
已完成118个行政村农家书屋建设,启动农村文化中心户建设 |
2015年前完成 |
(五)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看电视、看电影、看书报、看戏和听广播、搞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构建全民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公共文化场馆“四位一体”免费开放长效保障机制;完善街道文化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的惠民文化配套建设;加强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的保障维护;加强公共电子阅览室管理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电影惠民、农家书屋管理。加强公园文化、广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机关文化建设,大力实施群众性文化品牌战略,培育和巩固“缙云之声”合唱节、全国少儿故事基地、“文化村村行”、基层文化指导员培育工程等特色性群众文化品牌;持续开展“五免”、“六进”、“六送”等一批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公益性文化服务活动;加强城乡文化互动,建立统筹城乡文化新格局,积极开展“农村文化社区行”、“社区文化农家乐”、“重庆读书月”等文化惠民工程。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整合文化服务资源,实施“文化低保”,开展面向基层群众、农村留守老人儿童、进城农民工的文化关怀活动,采取政府购买、补贴等方式,向低收入和特殊群体提供免费的文化服务;与学校、企业、行业协会等建设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充分利用高校资源,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校地共建”模式;建立以离退休文艺工作者、院校师生和其他热心文化事业的各界人士的志愿者服务队伍,为北碚区新一轮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营造良好环境。
专栏四:民生重点项目(单位:亿元)
分类 |
项目 名称 |
内容简介 |
功能 定位 |
估算投资 |
项目 进展 |
实施 时间 |
文化民生服务 |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
研究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可持续发展。 |
公益性 |
0.8 |
已申报 |
国家计划2014年命名 |
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 |
包括区图书馆、文化馆、镇综合文化站、街道文化中心、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农村文化中心户。 |
公益性 |
0.6 |
每年 |
2012-2015年 | |
文化广电惠民工程 |
惠民电影、城乡文化互动、“五送”等。 |
公益性 |
1 |
每年 |
2012-2015年 | |
对外文化交流 |
参加市级或国家大型文化活动。 |
公益性 |
0.5 |
每年 |
2012-2015年 | |
建设抗战文献全文数据库 |
将图书馆3万余册抗战文献进行扫描编辑,建成北碚图书馆抗战文献全文数据库。 |
公益性 |
0.2 |
由重庆中国抗战文献中心确定 |
2012年启动 | |
建设全区图书通借通还服务体系 |
实现图书馆自动化管理,规范各镇街图书室业务管理,实现区图书馆及各镇、街图书室的通借通还,并延伸到村(社)。 |
公益性 |
0.5 |
计划中 |
2013年启动,2015年完成 | |
数字图书馆 |
实现馆藏资源数字化,全民共享。 |
公益性 |
0.1 |
已纳入市文广局规划 |
按市规划进行 |
(六)弘扬地域特色文化。建立健全地域特色文化精品的创作激励机制,保障精品创作的经费投入,制定系统研究规划,整合社会研究力量,加强文化基础研究,着力凸显北碚文化特色,打造生态文化、抗战文化、统战文化、乡村建设文化、宗教文化、乡土和民俗文化等多元的文化形态。重点保护、利用和开发历史文化名镇、传统文化街区。协同举办“腊梅文化旅游节”、“都市花园节”、“宜居北碚节”等特色旅游活动,扩大文化影响力。
专栏五:特色文化建设(单位:亿元)
分类 |
项目 名称 |
内容简介 |
功能定位 |
估算 投资 |
项目进展 |
实施时间 |
重大特色文化 |
两江风韵北碚情 |
以北碚历史文化发展为脉络,展现我区人文之美 |
公益性与经营性结合 |
0.3 |
已完成首次展演,将继续演出300场以上 |
2012-2015年 |
北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条街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展示平台,含收藏、表演、制作、培训、传承、市场运作等 |
公益性与经营性结合 |
5 |
待定 |
待定 | |
特色文化活动 |
开发特色文化项目,打造北碚文化旅游节 |
公益性与经营性结合 |
0.5 |
每年 |
2012-2015年 |
三、文学艺术精品创作生产
(七)建设北碚区文学艺术创作中心平台。加强文艺单位和文艺家协会建设,加强文艺创作基地、作家工作室建设,整合地区社会文化资源,壮大我区文艺创作实力。加强我区文艺人才库建设,搞好全区艺术创作档案的收集、汇总和科学化、系统化、现代化管理体系建设,完善文艺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北碚区文艺创作奖励扶持基金”500万元。遵循文艺创作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建立重点文艺作品论证、评估和奖励机制,探索项目招标、政府采购、成果引入等新举措,推动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
(八)加大原创和精品生产力度。紧紧围绕北碚改革发展和全区人民的伟大实践,加强原创作品、主旋律文艺精品的创作生产,大力繁荣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曲艺、摄影、民间工艺等文艺门类。举办百名艺术家“北碚印象”大型采风活动,组织国内、市内知名作家艺术家深入北碚、深入实践、深入生活,围绕“经济强区、文化强区、科教强区、品质城市示范区、和谐社会示范区”建设等生动的现实题材,创作推出精品力作。深入挖掘抗战文化、民俗文化等精髓,打造一台大型全景音舞诗画《两江风韵北碚情》,出版《北碚岁月》、《北碚历史文学集萃》、《北碚楹联集锦》等文化艺术专著。出版“北碚抗战文化历史丛书”,以及一批北碚抗战文化历史资料及画册。积极办好《文化北碚》等重点期刊,加强文艺评论,使之成为北碚文化的宣传平台、创作平台、文化资料库平台。创作一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反映北碚历史和现实发展的广播剧、小电影、纪录片,努力争创五个一工程奖、群星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等国家级和市级政府文学艺术类大奖。
(九)加大文物保护力度。编订北碚区文物保护总体规划,进一步完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建立健全文物基础、配套设施。完成峡防局旧址、晏阳初旧居、美龄堂、中共西南局缙云山办公地旧址的布展及对外开放。启动并完成红楼、抗战时期复旦大学旧址、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旧址修复工作。对四世同堂纪念馆、晏阳初旧居、美龄堂等景点按AAAA级景区标准进行提档升级改造。完成江苏医学院保护修缮工程。加强偏岩古镇、金刚碑抗战历史风貌街区建设保护。逐步完成缙云寺、温泉寺等寺观修缮保护。把峡防局旧址建成全市统战文化示范点。建设北碚博物馆,扶持民办博物馆发展。出版一批北碚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以北碚图书馆为主体,妥善保护、合理利用古籍文献。
专栏六:文物保护(单位:亿元)
分类 |
项目 名称 |
内容简介 |
功能定位 |
估算投资 |
项目 进展 |
实施时间 |
文物保护 |
金刀峡偏岩古镇保护设施建设项目 |
本项目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设施建设项目。主要实施内容包括:拟建面积4500平方米,修缮偏岩古镇石板步道,对偏岩古镇传统街区周边环境进行整治。 |
公益性经营性相结合 |
0.3 |
2012-2015年 |
(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进一步建立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体系。继续挖掘、整理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好传承和保护工作。积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升级打造。扶持北碚剪纸、澄江北泉板凳龙等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发展,实行非遗传承补助制度,编辑出版《北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集成》,办好一年一度的“非遗”民间艺术汇演。
(十一)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不断加强广播电视宣传管理,全力做好节目内容监管和安全播出工作。按照公益性主流媒体要求,加大对品牌节目栏目的创新和扶持力度,精心组织策划完成各项重大宣传任务,进一步完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提高新闻宣传的影响力、吸引力和传播力,提升新闻信息生产能力和舆论引导能力。
(十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全区有线电视网络双向数字化改造和规划区新城广播电视中心建设,更新改造乡镇广播电视站、高山发射台站,提高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能力。在农村综合广播信息系统工程基础上,建设城乡综合应急广播系统。基本建成集广播电视监测、视听新媒体监管、安全播出调度指挥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监测监管平台。
(十三)大力发展新兴媒体。积极参与重庆市网络广播电视台建设,落实IP电视发展政策,规范发展秩序,创新业务和盈利模式,引导IP电视良性发展和有序竞争。积极发展数字多媒体广播等其他新兴广播电视业态。
(十四)加快技术改造升级。推进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转换,实现由模拟向数字、单向向双向、用户看电视向用电视的转换。实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加快“三网融合”步伐,形成有线、无线、卫星及视听新媒体传输网络等多种方式互为补充、协调发展的数字化传输覆盖新格局。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全面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广播电视台主要频道实现高清化。
专栏七:市级公共广播电视设施建设(单位:亿元)
分类 |
项目名称 |
内容简介 |
功能定位 |
估算投资 |
项目进展 |
实施时间 |
市级公共广播电视设施 |
地面数字电视传输覆盖网络建设工程 |
建成全区的数字电视覆盖系统,重点解决边远山区群众不能接收数字电视节目问题。 |
公益性与经营性结合 |
0.42 |
制定建设方案 |
2012-2015年 |
专栏八:区级公共广播电视设施建设(单位:亿元)
分类 |
项目名称 |
内容简介 |
功能定位 |
估算投资 |
项目 进展 |
实施 时间 |
区级公共广播电视设施 |
有线电视双向数字化改造工程 |
完成全区有线电视网络双向数字化改造,开发双向互动业务,对于促进城乡信息化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大意义。 |
公益性与经营性相结合 |
1.2 |
制定建设方案 |
2012-2015年 |
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NGB)区级工程 |
建成包括城域骨干网扩容、20万户接入网改造、视频交互系统建设、应用业务系统建设和运营支撑系统建设等五个部分。 |
公益性与经营性相结合 |
0.26 |
争取中 |
2012-2015年 | |
区广播电视及新媒体监测监管中心建设工程 |
建设覆盖全区的广播电视及新媒体的双向监测平台,实现广播电视实时监控、指挥调度等功能。 |
公益性 |
0.02 |
正在规划 |
2014年 | |
高山发射台站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工程 |
完成区高山台站的广播电视无线发射台改造。升级改造微波传输中继站的发射机、天馈系统、信源系统等重要技术设施。改造机房、铁塔、供配电、供水等基础设施。 |
公益性 |
0.03 |
已列入规划 |
2012-2015年 | |
农村应急广播覆盖工程 |
在区农村综合广播信息系统原有1300套终端的基础上新增2500套广播终端,建成覆盖全区各村组的农村应急广播信息系统。 |
公益性 |
0.1 |
规划中 |
2012-2015年 |
专栏九:基层公共广播电视设施建设(单位:亿元)
分类 |
项目名称 |
内容简介 |
功能定位 |
估算投资 |
项目进展 |
实施 时间 |
基层公共广播电视设施 |
村级广播室建设 |
建成全区118个村级标准化广播室,充分发挥农村广播信息系统作用。 |
公益性 |
0.04 |
规划中 |
2012-2015年 |
镇街广播室建设 |
实施镇街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广播室建设。总投资850万,在17个镇街,建设标准化广播室。该项目已纳入市级规划。 |
公益性 |
0.085 |
争取中 |
2012-2015年 |
六、文化市场管理
(十五)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整顿文化市场经营秩序,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加大“扫黄打非”工作力度,加大专项整治力度,净化社会文化环境,维护群众的文化权益,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促进北碚区文化市场向规范化、规模化方向健康、有序、繁荣发展。将打击、封堵政治性非法出版物作为“扫黄打非”工作的第一要务来抓,深入开展打击盗版维权工作。进一步整顿规范校园周边环境,全力以赴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建立文化市场管理联动机制,积极发挥相关职能部门作用,有效遏制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强化行政指导工作的开展,创新工作方式,切实做到监管与发展、监管与服务、监管与执法的统一。加强对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装备配备工作,努力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专业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
(十六)繁荣文化市场。加强文化市场行政审批,积极扶持微型文化企业发展,提高文化企业的开业率和成活率,建立公平竞争的文化市场秩序,促进文化市场的繁荣。充分发挥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初步建成一个市场门类齐全,结构合理,布局科学,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供求均衡,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社会主义文化市场体系。
(十七)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构建结构合理、科技领先、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重点发展文化旅游、印刷包装、现代节庆、休闲养生、民俗工艺、广电传媒、数字动漫和演艺娱乐业。在城区重点发展广播影视、出版发行、演艺娱乐、文化创意、网络服务、文化经纪等文化产业;在缙云山生态人文走廊重点发展宗教人文、体育竞技、休闲养生、影视拍摄等文化产业;在国道212生态工业走廊重点发展印刷包装、广告会展、动漫游戏等文化产业;在江东生态高效农业走廊重点发展休闲旅游、观光农业、民间文化工艺品制作加工等文化产业。组建北碚区国有文化资产经营管理公司,扶持发展一批微型文化企业。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依靠园区大力引进大型高新文化科技企业,加快推进水土园区喜羊羊动漫园等产业项目建设。强力推进文化与旅游、高品质生态商住产业的深度融合,通过增加文化要素,完善文化功能配套,提升生态商住产业品质。按AAAA级景区标准提档升级文物景点,开发一批具有北碚文化特色的旅游礼品,用好用活重庆自然博物馆。积极培育面向市场的演艺团体,悉心打磨《两江风韵北碚情》,使之成为非看不可的旅游文化大戏。推行文化采购,创造条件为低收入居民和农民工文化消费提供补贴。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1000万元,发挥财政性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到2015年,培育发展5家年销售额5亿元以上的骨干文化企业,10家年销售额亿元以上的中型文化企业,300家微型文化创意企业,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5[%]以上。
专栏十 文化产业规划项目
分类 |
项目 名称 |
内容简介 |
功能 定位 |
估算投资(亿元) |
项目进展 |
实施 时间 |
文化产业规划项目 |
全媒体文化创意园区 |
在三网融合前提下,以西南大学出版社为龙头,以西南大学出版社正投入研制的《名师在线》全媒体教育平台为基础,创建占地3万平方米的集图书数字出版、网络服务、全媒体教育培训、多媒体制作等为一体的文化创意园区。 |
经营性 |
2 |
2012 -2015年 | |
金刚碑抗战风貌街区 |
根据市政府批准的《重庆北碚金刚碑历史街区保护规划》,北碚抗战历史文化风貌区将金刚碑老街和勉仁中学片区作为核心保护区。核心保护区内建筑以保护和维护为主。对金刚碑历史形成的传统街道格局进行保护;街区内旧建筑将在原边界范围内恢复修缮,同时将北碚老城区几十年变迁中消失的40多处抗战遗址恢复,其建筑风貌必须与周边环境协调。整个抗战历史文化风貌区内将严格保护金刚碑古镇传统的自然景观、人文环境和乡土气息等。 |
公益性和经营性结合 |
20 |
2012 -2015年 | ||
北碚特色文化旅游景点提档升级改造项目 |
按AAAA级景区标准重点从内、外两个部分打造张自忠烈士陵园、峡防局等九个文化文物旅游景点。外部环境打造包括:(一)配套室外停车场。(二)配套游客服务中心及管理用房,公共厕所。(三)配套绿化环境、景观小品及文化墙。(四)主题建筑灯饰工程打造。(五)安防设施设备安装。(六)各景点名人雕塑制作。主体建筑及内部布展打造包括:(一)部分景点主体修缮。(二)全部文化文物旅游景点内部装饰、重新布展(声、光、电)的配制。(三)各景点文物藏品的征集。 |
公益性和经营性结合 |
0.21 |
2012 -2015年 | ||
喜羊羊《“苏永乐”重庆动漫创意教育产业基地》 |
“苏永乐”重庆动漫创意教育产业基地 |
经营性 |
3.3 |
已签约落实用地 |
2012 -2015年 | |
北碚新城文化(名品)展示中心 |
在新城建设文化用品展示销售中心,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 |
公益性和经营性结合 |
0.8 |
2012年 |
(十八)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以壮大人才规模、提高人才素质、改善人才结构、激发人才活力为重点,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实施文化强区人才培训工程,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文化干部队伍,每年培训机关干部100人次以上,基层文化单位、镇(街)文化站(中心)文化人才1000人次以上,群众文化人才10000人次以上。培养2-3名文化领军人物,建设一支善于统筹规划与组织协调的文化管理人才队伍,努力培育艺术创作、文化创意、文化产业、文物博物、非遗保护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重视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建成由文化专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基层文化志愿者为主体的基层文化队伍。增强对村级文化指导员、基层文化志愿者和民间文化能人的培训,提升基层文化干部队伍的文化素养和组织活动能力,不断提升基层宣传文化工作的整体水平,发挥大学生村官在基层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认真贯彻落实中宣部、中编办等部委《关于加强地方县级和城乡基层文化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落实好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文物管理所、文化执法大队等公益性文化文化单位人员编制,并根据文化建设实际需要,适当调整充实人员编制。
九、文化发展保障措施
(十九)增加政府投入。各级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从2012年起,年度文化事业经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达到1.5[%]以上,其中文化活动经费不低于辖区人口10元/人年的标准,保障重大公共文化工程、重要公共文化活动、各级公共文化设施运行、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所需的资金,足额征收文化事业建设费,从城市建设维护费中足额提取每平方米4元社区文化建设费。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后,财政部门要按转制前的渠道和标准继续拨付经费。推行公共文化活动项目公开招标和政府采购,确保文化资金投入的合理使用。
(二十)落实文化经济政策。继续贯彻落实国家、重庆市现行关于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和金融优惠政策,鼓励文化企业技术创新,扶持转制文化企业发展,支持文化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对文化建设经费审计工作。文化建设用地纳入土地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优先安排,公共文化设施用地按划拨方式供地。金融机构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信贷支持,创新贷款融资模式、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和通过债券市场融资,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团体、个人依法发起组建各类文化产业投资公司和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完善文化市场准入政策,保障非公有制企业在土地、技术创新、财税政策、融资服务、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国有文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
(二十一)推进科学化管理。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原则,切实加强对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创作、文化市场、网络传播等思想文化阵地的管理,抵御意识形态的渗透,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按照职责明确、方便群众、规范运行、富有实效的要求,把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管理好、使用好,避免闲置浪费。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方式、经济社会领域好的管理办法,既向决策指挥、资源整合要效益,又向科技优势、队伍素质要效益,更向规范运行、科学管理要效益,推动管理步入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高效化的轨道。
(二十二)实施科学考核。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年度综合目标考核评价体系,全面实施创建先进文化镇街、示范文化服务中心活动。制定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方案和责任分解、考核办法,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目标考核。按年度进行分类考核、综合计分和表彰奖励。每年开展十佳基层文化工作者、优秀文化干部评选表彰。
(二十三)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文化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实行党政“一把手”工程,加强对文化发展的宏观研究和指导。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要尽快制定落实规划纲要的实施方案,主动与区发改委、财政局、地税局联系,尽快制定落实政府投入和相关政策实施细则,加快重点工程和项目的立项,落实资金投入、经费保障和各项政策。各新闻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有利于文化建设的良好环境。
主题词:文化 规划 通知
重庆市北碚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2年4月18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