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北碚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北碚区区域卫生“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日期:2022-08-22


北碚府发〔202280

重庆市北碚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北碚区区域卫生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各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区级国家机关各部门,各人民团体, 各园城管委会,各在碚市属部门:

现将《北碚区区域卫生“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北碚区人民政府

                                   2022819

重庆市北碚区

区域卫生“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

2022年8

一、规划背景1

(一)发展基础1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3

(三)形势和挑战3

二、总体要求5

(一)指导思想5

(二)基本原则5

(三)发展目标6

三、资源配置7

(一)体系构成7

(二)床位配置8

(三)人员配置9

(四)设备配置9

(五)技术配置10

(六)信息资源配置10

四、构建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11

(一)功能定位11

(二)建设现代化基本预防控制体系12

(三)健全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体系13

(四)提升中医药应急防治能力15

(五)创新应急物资储备和社会动员16

五、建设高质量医疗服务体系17

(一)功能定位17

(二)夯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17

(三)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19

(四)深入推进美丽医院建设21

(五)促进社会办医协调发展22

六、健全特色鲜明的中医药服务体系22

(一)功能定位22

(二)完善中医药医疗服务体系23

(三)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23

七、优化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体系24

(一)功能定位24

(二)完善普惠托育服务网络26

(三)健全妇幼健康服务网络27

(四)构建老年健康服务体系28

(五)完善职业病防治网络29

(六)健全康复与健康教育网络29

(七)优化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网络30

八、强化支撑保障32

(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32

(二)加强信息化基础建设33

(三)完善监督执法体系34

九、加强组织实施与监督评价34

(一)强化组织领导34

(二)严格规划实施35

(三)加强监测评估35

重庆市北碚区区域卫生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

为进一步优化北碚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根据《重庆市卫生健康发展“十四五规划》《重庆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十四五规划》《北碚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北碚区卫生健康发展十四五规划》等文件,紧密结合全区卫生健康发展实际,提出如下规划。

一、规划背景

十三五期间,我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促进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全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发展基础

北碚区位于重庆主城西北部,是重庆主城都市区中心城区,是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重要板块,也是全市唯一的民营经济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区。幅员面积755平方公里,辖9个街道、8个镇,常住人口83.63万,2020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641.59亿元。

1.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建成架构完整、功能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逐步完善,卫生应急队伍不断壮大。2020年全区严格落实应急响应状态和常态化疫情防控各项措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效。

2.医疗卫生资源总量持续增长。到2020年底,全区医疗卫生机构478个,其中:医院29个、卫生院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4个、门诊部14个、诊所224个、医务室卫生所67个、村卫生室110个、疗养院3个、医学检验实验室4个、其他机构2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个。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6.57张、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3.88人、注册护士数达到3.94人。

3.医疗服务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96%以上,投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2家三级医院高质量通过新一轮三甲医院复评,建成规模民营医院、实验室等20个,市级、国家级重点学科(专科)达到37个,基本建成一小时三甲、一刻钟就医的医疗服务圈,卫生健康服务可及性、均等化水平全面提高。

4.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到2020年底,全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23.6%,人均预期寿命达79.2岁,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婴儿死亡率2.0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66‰,孕产妇死亡率0,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为92.8%

5.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区中医院在区县中唯一获批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项目,建成国家级中医宣传教育等基地4个,在全市率先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公立医院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覆盖率100%,中医药年均服务群众60余万人次,2018年顺利通过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复审。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1.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有待改善。疾控体系建设存在短板,重医轻防现象突出,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还存在长期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形势下,疾控体系建设迫在眉睫,标准化发热门诊或诊室亟待建设。

2.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不足且分布不均衡。区内目前只有两所三甲医院,不能有效满足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蔡家、水土等城市新区规划建设未及时跟上,社会办医品牌效应尚未形成,不少镇(中心)卫生院在硬件、软件上还存在明显差距,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3.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还需持续强化。一老一小等老百姓密切关注的问题还需妥善解决,婴幼儿照护服务存在着总量不足、结构失衡、质量不高等问题。

4.医疗机构间的分工协作机制尚不健全。公共卫生机构、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还有待完善,医防协同不够充分,上下联动不够顺畅。公立医院参与公共卫生服务的积极性不高,分级诊疗制度不够完善,价格和医保支付机制的引导作用不强。

(三)形势和挑战

1.高质量发展对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十四五期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面临新的历史任务,必须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同时,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重庆市一区两群发展战略、西部医学中心建设、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我区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2.全面深化医改对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提出了新任务。当前医改处于系统配套,全面推进转变的关键阶段,迫切需要紧紧围绕改革重点任务。在统筹规划、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区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促进优质资源扩容等方面主动作为。

3.公共卫生与应急体系建设面临新形势。公共卫生体系除了应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外,仍然面临着重大传染病的威胁。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需要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和人员队伍建设,完善平战结合的应急响应机制,提升疾控体系应急处置能力。

4.区位条件构筑卫生健康服务新优势。北碚是全市唯一的民营经济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区,拥有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自贸试验区三区共融和主城都市区中心城区北部智慧之城、西部科学之城两城并进的独特优势,为我区医疗卫生健康服务集聚大量的服务人口和产业流通要道。

5.一城四地建设激发居民群众健康新需求。北碚一城四地加快推进,将推动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向往需求升级。同时,随着城市化、老龄化和疾病谱的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居民主要的疾病负担,医疗服务需求进一步释放。人民群众对健康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急剧增长,由单一的医疗服务向疾病预防、健康促进、保健康复等多元服务加速转变。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居民健康水平为目标,以优化资源配置为主线,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动力,以信息化为支撑,加快转变公立医院发展方式,扶持引导社会办医有序发展,大力推动健康服务业发展,切实促进系统整合,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增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促进我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守护人民生命健康。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健康至上,优先发展。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把提升人民健康水平作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落脚点,着力解决群众看病堵点难点痛点,提升群众对卫生健康服务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2.坚持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统筹考虑医疗公卫之间、中西医之间的资源配置与分配,兼顾各方,以点带面,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3.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加强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促进社会办医,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服务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4.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整合。着力抓重点、堵漏洞、补短板、强弱项,坚持立足当前与谋划长远相结合,深入分析全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现状,针对具体情况因地制宜,科学制定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

5.坚持高质量,内涵发展。坚持高质量发展,推动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动防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与水平,让老百姓共享卫生健康发展成果。

(三)发展目标

推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构建形成布局合理、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与健康北碚相匹配的高品质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一老一小为重点的全周期健康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实现优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均衡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质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分级诊疗格局,居民健康水平居全市前列。

专栏1 北碚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十四五发展指标

维度

序号

主要指标

2020年

2025年

目标值

指标

性质

健康

水平

1

人均预期寿命(岁)

79.2

79.5

预期性

2

健康预期寿命(岁)

——

同比例提高

预期性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3

每千人口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数(人)

0.85

0.86

约束性

其中: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数(人)

0.073

0.16

预期性

4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达标率(%)

100

预期性

应急医疗救治体系

5

每万人口急救车数量(辆)

0.36

1

预期性

6

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置感染性疾病科的比例(%)

25

100

约束性

7

镇(中心)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发热门诊(诊室)的比例(%)

23.53

100

约束性

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

8

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

6.57

8.32

预期性

其中:公立医院床位数(张)

4.44

4.5

预期性

每千人口康复床位(张)

0.24

0.42

预期性

每千人口精神科床位数(张)

0.87

0.9

预期性

每千人口公立中医类医院床位数(张)

0.96

1.4

预期性

每千人口重症床位数(张)

0.03

0.06

预期性

9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3.88

3.9

约束性

10

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人)

3.94

4.7

约束性

11

每百张床位临床药师数(人)

0.51

0.7

预期性

12

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人)

4.49

4.5

约束性

13

医护比

1:1.1

1:1.3

预期性

14

床人(卫生人员)比

1:1.02

1:1.6

预期性

15

医院平均住院日(天)

9.9

<8

预期性

中医药

服务

16

每千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0.65

0.8

预期性

17

设置治未病科的二级及以上中医类医院比例(%)

100

100

预期性

18

设置中医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中心)卫生院比例(%)

100

100

约束性

重点人群健康服务补短板

19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0.4

4.5

约束性

其中:普惠托位

≥2.7

预期性

20

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的比例(%)

55

≥60

预期性

21

每十万人口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3.5

6

约束性

22

每千儿童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0.77

0.87

约束性

三、资源配置

(一)体系构成

全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为主体,以失能(含失智)老年人、婴幼儿等特殊人群健康照护设施等新型服务机构为补充,各机构按照层级梯度配置,形成覆盖城乡、功能互补、连续协同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机构设置按照常住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合理布局。

1.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包括疾病预防控制、专科疾病防治、健康教育、精神卫生、急救、采供血、综合监督等机构。

2.医院。分为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公立医院分为政府办医院和其他公立医院(包括部队医院、国有和集体企事业单位等举办的医院)。

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包括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医务室、门诊部和诊所等,分为公立和社会举办两类。

4.其他医疗机构。主要包括独立设置机构和接续性服务机构。鼓励设置独立的医学检验中心、病理诊断中心、医学影像中心、血液透析中心、医疗消毒供应中心、健康体检中心等机构,鼓励发展护理院(中心、站)、康复医疗中心、安宁疗护中心等接续性服务机构,规范和发展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

(二)床位配置

根据我区未来人口规划、辐射范围和目前情况统筹考虑,合理增加床位规模2025年,全区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8.32张,其中公立医院4.5张,按照公立医院床位数的15%设置公立专科医院床位。优化床位结构,床位增量向传染病、重症、肿瘤、精神卫生、康复、护理等领域倾斜。到2025年,全区每千人口康复床位数达到0.42张、精神科床位数达到0.9张、公立中医类医院床位数达到1.4张、重症床位数达到0.06张。

(三)人员配置

按照床人(卫生人员)比1:1.6和医护比1:1.3的标准,以及床护比、床医比分别不低于1:0.581:0.45的标准,科学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到2025年,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3.9人(中医类别达到0.8人)、注册护士数达到4.7人、药师(士)数达到0.54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达到4.5人,每10万人口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6人、康复医师数达到8人,每百张床位临床药师数达到0.7人,医疗机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不低于本机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8%。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培养,到2025年,确保每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有1名合格的基层全科高级职称医生。合理提高公共卫生人员配置标准,到2025年,每千人口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数达到0.86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配备公共卫生医师数不少于1人。

(四)设备配置

统筹全区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和布局,实行总量控制,严格规范准入条件。坚持分级适宜配置和资源共享原则,引导医疗机构合理配置适宜设备。

专栏2 北碚区十四五期间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控制数

单位:台

名称

X线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仪(PET/CT)

内窥镜手术器械控制系统(手术机器人)

64排及以上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仪

1.5T及以上磁共振成像系统

直线加速器(含X刀)

年份

2020

2025

2020

2025

2020

2025

2020

2025

2020

2025

全区配置数/计划数

0

1

0

3

2

4

3

6

0

2

根据保障公共卫生安全需要,配置和更新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实验室检测、救治、卫生应急和信息化设施设备。承担重大传染病救治和紧急医学救援任务的医疗机构要加强ECMO(体外膜肺氧合)、移动CT、移动手术室、呼吸机、监护仪、负压救护车、负压担架、背囊化装备等设备配置,完善PCR(聚合酶链式反应)等检验检测仪器配置。加强救护车、应急指挥车、专业救援车、队员运输车和卫星通信等应急救援工具和设备配置。到2025年,急救车辆数量达到每万人1辆,负压救护车不少于10辆,急救平均反应时间≤16分钟,实现院前急救网络医院接诊覆盖率100%

(五)技术配置

强化医疗机构主体责任,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和分类分级管理,完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负面清单管理,开展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评估。加强对临床专科建设发展的规划引导和支持,发挥其示范、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到2025年,力争市级、国家级重点学科(专科)在现有基础上有新增。

(六)信息资源配置

加强信息化基础建设,夯实卫生健康信息基础,开展卫生信息系统上,加快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深化健康数据共享程度,完善互联网+医疗应用,拓展公共卫生系统功能,推进健康信息管理。优化完善全区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推进电子健康档案在线查询和规范使用,推动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间电子病历、检查检验结果、医学影像资料等共享互认。

四、构建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

(一)功能定位

1.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专科疾病防治机构为骨干,医疗机构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承担重大疾病监测预警、检验检测、调查处置、综合干预等任务,筑牢重大疾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

2.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体系

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主体,以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为哨点,以信息化和大数据技术为支撑,建立相关部门之间监测预警机制,实现传染病疫情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处置,巩固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平急结合长效机制。

3.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体系    

主要包括传染病救治机构以及依托医疗卫生机构建立的紧急医学救援基地,承担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患者转运和集中救治任务,着力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

4.中医药应急防控救治体系

以中医疫病防治队伍和紧急医学救援队伍、中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等为主体,防控、救治、康复有效衔接,在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防治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发挥独特作用。

(二)建设现代化基本预防控制体系

1.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网络

完善以区疾控中心、妇幼保健院、区精神卫生中心为核心,区级以上公立医院为支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的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围绕防、治、管三个环节,进一步统筹疾控机构、区级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三方力量,建立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三位一体的疾病防控体系。强化区疾控中心疾病预防控制和健康管理的组织实施、技术指导、监测评估、流行病学调查、应急处置等职能,加强疾控机构对医疗卫生机构疾控工作的技术指导和监督考核。

2.加强区疾控中心能力建设

全面启动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按照编制科学配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人员,推进区疾控中心创建等级疾控中心工作,提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强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应急处置等职能。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能力建设,做好仪器设备配备、检测人员配置和培训、生物安全等相关工作。

3.强化疾病预防控制人才建设

加强疾控人才队伍建设,建立适应现代化疾控体系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到2025年,每千人口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数达到0.18人。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骨干人才培养,到2025年,所有新入职的公共卫生医师上岗前均经过规范化培训。

(三)健全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体系

1.健全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网络

突出平急转换,全面加强公立医院传染病救治能力建设,加强我区传染病医疗救治网络建设,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设置感染性疾病科,并在相对独立的区域规范设置发热门诊和留观室,全面提高应对传染病疫情的医疗救治能力。

扩大传染病集中收治容量,完成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感染科改扩建工程,适度增加传染病床位,提高传染病检测和诊治能力。按照编制床位的2%—5%设置重症监护病床。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含区中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配置一定数量的负压病房(2—10间,2—20张床位)和至少1间负压手术室。

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中心)卫生院发热门诊(诊室)、肠道门诊(诊室)和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到2025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发热门诊(诊室、哨点)的比例达到100%。推进区天生街道、歇马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门诊改建项目、区中医院碚峡路院区发热门诊及病房改建工程项目,着力推进静观、柳荫片区规范化发热门诊(诊室)建设。

2.提升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能力

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治,加强传染病和健康危害因素监测预警,完善传染病监测系统,提升传染病检测一锤定音能力和突发传染病防控快速响应能力,到2025年,法定传染病报告率达到98%以上。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风险评估和预警能力建设,完善公共卫生风险监测与预警、信息报送与公开、应急处置与救援全链条响应机制,动态调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实现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精准有效处置。到2025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及时、规范、有效处置率达到100%,信息报告完整。

3.优化急救网络

加快推进区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开展区域卫生应急联合演练、队伍分类模块训练,推进卫生应急标准化建设。提升全区120 调度指挥效率,加强院前急救培训,推进院前急救体系建设。依托九院、区中医院等医疗机构建立急救网络,负责服务区域内伤病员的现场急救、转运和医院内医疗救治。完善急诊科设置。镇(中心)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急诊科或急诊室,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设置急诊科。

4.提升紧急医学救援能力

完善全区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力量布局,根据我区地理区域、交通状况和灾害事故特点等情况,建设紧急医学救援站点,建快速反应小分队,引导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应急医疗队,有效提升第一时间的现场医学救援处置能力和伤员接收救治能力。到2025年,紧急医学救援及时、规范、有效处置率达到100%,信息报告完整率、及时率达到100%

(四)提升中医药应急防治能力

1.推进建立中西医协作长效机制

加强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临床科室和中药房建设,推动中医药人员第一时间全面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探索建立中西医临床协作长效机制,充实公共卫生队伍中的中医药人员力量,推动中医药人员第一时间全面参与公共卫生应急处置和中医药防治举措全面融入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

2.提升中医疫病防治能力

依托区中医院,布局建设全区中医疫病防治中心,加强区中医院中医特色专科建设,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区中医院蔡家院区)一期项目建设,积极创建中医疾病救治基地、中医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区域中医医疗中心,申报中西医协同旗舰项目、国家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

专栏3  疾控体系和传染病医疗救治体系建设项目

1.区疾控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完成区疾控中心建设;加强实验室建设,配齐设备配备。

2.等级疾控中心创建。推进区疾控中心等级疾控中心创建工作。

3.传染病救治网络建设。完成市第九人民医院感染科改扩建项目。

4.传染病救治能力提升。推进区天生街道、歇马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门诊改建项目;推进区中医院碚峡路院区发热门诊及病房改建工程项目;推进静观、柳荫片区规范化发热门诊(诊室)建设。到2025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中心)卫生院规范化设置发热门诊(诊室、哨点)。

5.应急技能提升工程。加快推进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推进卫生应急标准化建设;加强院前急救培训,推进院前急救体系建设。

(五)创新应急物资储备和社会动员

1.完善应急物资储备机制

建立平战结合的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机制,形成区级储备为核心、街镇储备为支撑、社区储备为补充、家庭储备为前端的区域应急物资储备体系,保障医疗防护物资及时有效供应。

2.创新全民参与的社会动员机制

加强爱国卫生组织机构建设,健全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的爱国卫生工作网络,镇(街道)、村(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明确专(兼)职的爱国卫生工作人员,推动爱国卫生各项工作落实到城乡基层。

将爱国卫生运动与传染病、慢性病防控等紧密结合,利用爱国卫生各类活动,大力开展公共卫生知识科普。推进公众卫生应急技能提升行动,加强市级公众卫生应急技能培训示范基地建设。依托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村(社区)公共卫生委员会等基层组织及机关、企事业单位,促进爱国卫生运动融入基层治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形成自上而下行政动员与自下而上主动参与相结合的群众动员机制。

五、建设高质量医疗服务体系

(一)功能定位

1.基层医疗服务体系

基层医疗机构包括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医务室、门诊部和诊所等,主要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疾病管理,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以及部分疾病的康复、护理,接收医院转诊患者,向医院转诊超出自身救治服务能力患者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2.医疗服务体系

公立医院是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主要提供疾病诊治,特别是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症的诊疗、突发事件医疗处置和救援,以及健康教育等医疗卫生服务,并开展医学教育、医疗卫生人员培训、医学科学研究,以及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指导等工作。强化公立医院主体地位和指导作用,坚持维护公益性,发挥其在基本医疗服务提供,危急重症和疑难病症诊疗、医学教育和科研、基层卫生人员培训等方面的骨干作用。区办医院主要向我区居民提供高水平的综合性或专科医疗服务,接受下级医院转诊,根据需要对病情稳定、已过急性期患者及时进行转诊,并承担人才培养、科研等任务,以及相应公共卫生和较大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任务。

(二)夯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

1.优化基层医疗卫生健康服务体系

建成新型基层医疗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功能,提高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门诊、住院诊疗服务和传染病防控能力,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服务水平。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级评审、社区医院和农村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抓好优质服务基层行专项行动。加快甲级镇(中心)卫生院创建步伐,规划建设西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示范机构5个,积极推进村卫生室产权公有和紧密型乡村一体化管理。推进三圣镇卫生院、金刀峡镇卫生院、静观医院、天府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新建或者改扩建任务,将静观医院、蔡家医院建成农村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中心。

2.完善城市社区医疗卫生网络

按照打造15分钟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圈目标,优化完善城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布局,提高服务供给可及性。开展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每个建制街道或3—10万人规划设置1个政府举办的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善房屋、设备、床位、人员等资源配备,加强住院病房、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健全临床、公共卫生和医技等科室设置。完成北泉、东阳、复兴、蔡家等4个社区医院创建任务。完成城南片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东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任务,完成歇马、天生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门诊改造。

3.完善乡村医疗卫生网络

优化行政村卫生室设置,1个行政村只设置1个标准化村卫生室。人口低于800人或服务半径较小的行政村可与相邻行政村联合设置标准化村卫生室;人口在2500人以上或服务半径较大的行政村可适当增设行政村卫生室的分室。到2025年,每个村卫生室配备不少于1合格乡村医生。新创四星级村卫生室2个、五星级村卫生室1个。开展乡村医生全员轮训,提升村卫生室医疗卫生服务质量。2025年,100%的村卫生室达到《村卫生室服务能力标准》基本标准。

专栏4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1.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示范机构建设。静观医院、蔡家医院建成农村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中心;推进北泉、东阳、复兴、蔡家等4个社区医院创建任务。
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推进城南片区、东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任务,推进澄江、三圣镇卫生院新建工程;推进天府镇卫生院、蔡家医院改扩建工程;推进静观医院、金刀峡镇卫生院迁建工程。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置,服务能力达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标准》和《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标准》基本标准。
3.村卫生室建设。到2025年,每个村卫生室配备不少于1名合格乡村医生。新创四星级村卫生室2个、五星级村卫生室1个。

(三)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1.构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体系

构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体系,打造国家级和市级高水平医院,发挥公立医院在城市医疗集团中的牵头作用。加快建设区域医疗中心和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加大重点公立医院扶持力度,加快补齐专科短板,鼓励区属医院与市内外高水平医疗集团合作建设专科医院,提升整体医疗水平和辐射力,加强国家级输入型医院布局,建设在全市、全国有影响力和辐射力较强的品牌专科医院,吸引更多周边区县患者到北碚就医。

2.完善公立医院布局

十四五期间,设置市办二级医院1所(市第十三人民医院)。

十四五期间,规划建设3所区属公立医院。市第九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区妇幼保健院。形成功能比较健全的区属公立医院体系。

设置其他公立医院8所,包括:区第二精神卫生中心、四川省总工会重庆北温泉工人疗养院、四川省总工会重庆五指山工人疗养院、西南大学医院、天府矿务局职工总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九五工厂职工医院、重庆市戒毒管理局中心医院、重庆市戒毒康复所戒毒医院。

加快补齐专科短板,鼓励区属医院与国内外高水平医疗集团合作建设专科医院,加强国家级输入型医院布局,十四五期间力争引进三甲医院1家,争创重庆市第二中医院,提升我区整体医疗水平和辐射力。

(四)深入推进美丽医院建设

1.全面推进“美丽医院建设

全面推进美丽医院建设,继续加大投入,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到2025年,全区所有三级公立医院全部建成美丽医院,二级公立医院美丽医院建设有序推进。

2.聚焦环境美,提档升级就医环境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市第十三人民医院蔡家院区、市第九人民医院两江分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庆医院建设项目一期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任务,加大院内环境整治和绿化,加强医疗废水废物规范化管理,加强能耗监测。建成一批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能效领跑者、节水示范单位、无烟医疗机构、绿色医院、生态文明示范医院。

3.聚焦服务美,持续改善医疗服务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多部门联动机制,加大对国家医学中心重要承载地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大重点公立医院扶持力度,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切实提升市第九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内涵,实施医疗质量、患者体验、医院管理、临床科研提升行动,推动公立医院加强管理、坚持公益性、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切实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4.聚焦人文美,稳步提升人文环境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患者为中心,建设特色鲜明的医院文化。坚持以患者和医务人员为中心,优化改善便民服务设施,注重医院文化建设,改善患者就医感受和医务人员执业感受,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专栏5 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项目

1.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完成市第十三人民医院蔡家院区、市第九人民医院两江分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庆医院建设项目一期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任务。

2.公立医院内涵提升。切实提升市第九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内涵,加强优势学科和重点专科建设。

3.美丽医院建设。实施医院医疗质量、患者体验、医院管理、临床科研提升行动,加强专科建设,提升诊疗救治能力水平。到2025年,全区所有三级公立医院全部建成“美丽医院”。

(五)促进社会办医协调发展

鼓励社会力量提供医疗服务,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推进和实现非营利性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同等待遇。鼓励社会资本设置独立的医学检验、医学影像、病理诊断等专业性机构。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在养老机构设立医疗点或提供面向养老机构的远程医疗服务。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在母婴照护、养老、康复、护理和安宁疗护等供给缺口大的领域增加投入。加强对社会办医疗机构规范化管理和质量控制。

六、健全特色鲜明的中医药服务体系

(一)功能定位

中医医疗服务体系主要包括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和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类科室,主要提供中医药预防、治疗、康复、保健、研发等服务。

(二)完善中医药医疗服务体系

2025年,以区中医院为龙头,以综合医院中医科为补充,以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为基础,覆盖区、街镇、村(社区)三级中医药服务网络更加完善。积极创建中医疾病救治基地、中医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申报市第九人民医院中西医协同旗舰项目、国家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完成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庆医院建设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实现优质中医资源扩容。

加强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快中西医结合发展,推进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深化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综合服务区建设,积极争取精品中医馆建设项目。完善基层触角,推动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中药饮片、中成药、中医非药物疗法运用,鼓励开展针灸、火罐、推拿等适宜技术服务。到2025年,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全覆盖,所有乡村医生掌握4种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

(三)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发挥区中医院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项目引领作用,集中布局中医药传统技艺服务中心、中医重点专科病区等,打造专科专病集群,形成优势病种临床诊疗方案和特色性技术项目,持续提升辐射带动能力。鼓励举办只提供传统中医药服务的中医门诊部和中医诊所,引导向规模化、多层次方向发展。落实鼓励中医药应用政策,推进中医药工作室(站)建设。

专栏6 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1.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强区中医院中医特色专科建设,积极创建中医疾病救治基地、中医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区域中医医疗中心,申报中西医协同旗舰项目、国家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

2.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改造区中医院碚峡路院区发热门诊及病房,启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庆医院建设项目一期工程项目。完成市第九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康复楼建设。

3.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综合服务区建设,推进静观医院、朝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精品中医馆建设,推广中医馆信息平台运用。

七、优化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体系

(一)功能定位

将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精神卫生、职业健康等传统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以及老年健康、普惠托等新型服务机构,纳入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体系。

1.普惠托育机构

承担家庭科学养育指导和0-3岁婴幼儿照护,促进婴幼儿健康发展。

2.妇幼保健机构

以孕产保健、儿童保健、妇女保健和出生缺陷防治为中心,以必要的临床诊疗技术为支撑提供妇幼健康服务,承担我区妇幼健康业务管理和技术支持工作,实施妇幼公共卫生项目,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

3.老年健康服务机构

以设置老年医学科的综合性医院和老年医院为主体,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护理院中心、站、安宁疗护机构等为基础,承担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等综合连续老年健康服务。

4.职业健康机构

依托具备职业病诊断救治条件的综合医院和负有职业病诊断职责的专业机构,承担我区职业病诊断救治工作。承担区内的重点职业病和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职业健康风险评估、职业病防治情况统计和调查分析、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报告、应急处置、职业健康宣传教育与健康促进等技术支撑任务。

5.健康教育机构

承担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新闻宣传等职责,负责我区医疗卫生、机关、学校等机构业务指导、人员培训、健康危险因素和健康素养监测与评估等职能。

6.康复医疗服务机构

以康复医院康复医学科为主体,以基层医疗机构等为基础,完善康复医疗服务网络,以康复需求为服务对象,运用治疗手段,改善患者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提升生存质量。

7.心理健康与精神卫生机构

承担精神心理卫生技术管理和指导职能,负责精神疾病医疗、预防、医学康复、健康教育、信息收集和防治技术培训、指导、管理,以及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承担基层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和居家康复指导、居民心理健康指导等任务。

(二)完善普惠托育服务网络

托育服务网络主要包括区域综合托育中心、托育服务机构、托儿所幼儿园托班、社区托育点、单位托育点等。完善全区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满足家庭科学育养指导和0—3岁婴幼儿照护需求,促进婴幼儿健康发展。

积极开展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机构创建,推进托育机构服务规范化。完善行业准入、管理运营、从业人员资质、质量评估、安全监管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扩大托育服务供给力度。鼓励和支持政府、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形成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和临时托等多种形式的服务网络,构建完善家庭为主、托育补充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完成设置1000个托位的区公立示范性综合托育服务中心建设任务,在就业人群密集的产业聚集区域,如两江新区蔡家智慧新城、两江新区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西部科学城北碚片区和女职工集中的用人单位建立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2023年,托结合、以点带面的托育服务模式初步形成。到2025年,多元化、多样化、覆盖城乡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5个,其中普惠托位数不少于2.7个。

(三)健全妇幼健康服务网络

以区妇幼保健院为核心,以综合医院妇产科、儿科为骨干,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夯实全区妇幼健康服务网络。

1.加强妇幼保健体系建设

加强妇幼体系建设,实施妇幼保健服务保障工程和妇幼服务能力提升项目,规范公共场所母婴设施建设。加强区妇幼保健院能力建设,完成区妇幼保健院建设项目。

2.巩固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网络

加强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建设,依托区妇幼保健院、市第九人民医院、区中医院等救治能力较强的综合医院,建立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完善出生缺陷综合防治体系,畅通筛查转诊双向转诊通道,完善助产技术标准,持续减少非医学需要的剖宫产。

3.强化儿童健康服务网络

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统筹利用,健全儿童医疗服务网络。以区妇幼保健院为龙头,以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纽带,以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夯实基层儿童保健服务网络,实现每个镇(中心)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有全科医生提供规范的儿童基本医疗服务,有医师专职从事儿童保健服务。依托市第九人民医院打造具有西部乃至全国影响力的儿童睡眠障碍临床诊疗及研究中心。

(四)构建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1.完善老年健康服务网络

以市十三人民医院(市老年病医院)和设置老年医学科的综合医院为主体,以疾控中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护理院(中心、站)、安宁疗护机构等为基础,构建全区老年健康服务网络,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等综合连续服务。发挥市九人民医院、中医院三甲医院优势,开设或加强老年医学科建设,增加老年病床位数量,到2025年,设置老年医疗护理床位达到供需平衡,更好满足高龄失能失智老年人护理服务需求。

2.提升多病共治服务能力

加快市十三人民医院(市老年病医院)建设,加强市第九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区中医院老年医学科建设,到2025年,我区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老年医学科设置比例不低于55%;推动综合医院老年医学科和老年医院从以疾病为中心的单病种医疗模式向以患者为中心的多病共治模式转变。

3.完善长期照护和安宁疗护服务网络

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中心)卫生院规划建设一批社区(镇)医养结合服务中心,重点为社区(镇)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长期护理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立家庭病床、日间护理中心或呼叫中心等。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护理院(中心、站),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镇(中心)卫生院设立安宁疗护病床。认真落实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行政审批的相关政策,推进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融合发展,鼓励养老机构根据服务需求和自身能力,申请开办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中心、站)、中医医院和临终关怀机构等。

(五)完善职业病防治网络

健全职业病防治网络,加强重点职业病监测和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提升医疗卫生机构职业病报告、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病诊断、鉴定、救治能力。持续开展专项治理,加强职业病危害源头管控。全面实施职业健康保护行动。加强人员配置,配齐职业卫生、放射卫生、检测检验、工程技术、临床医学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

依托具备职业病诊断救治条件的综合医院和负有职业病诊断职责的专业机构,承担我区职业病诊断救治工作。鼓励尘肺病等职业患者数量多的镇(街道),依托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升救治能力,开展职业病患者康复工作。

(六)健全康复与健康教育网络

1.发展康复医疗体系

加强综合医院的康复(医学)科建设,完成市第九人民医院中西医康复楼建设,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举办规模化、连锁化的康复医疗中心。鼓励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需要开设康复医疗门诊、增加康复医疗床位。加强康复医疗人才培养,逐步建立数量合理、素质优良的康复医疗专业队伍。

2.加强健康教育服务体系

建设基层两级健康教育网络。建设一批健康教育服务基地,鼓励各级各类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立健康教育科(室)。动员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健康知识普及工作,充分发挥全媒体在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中的积极作用。

(七)优化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网络

1.加强精神卫生服务机构建设

以区精神卫生中心为主体,综合性医院精神科为辅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机构为基础,统筹优化精神专科医疗资源规划与布局,健全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实施精神卫生中心标准化建设工程,完成区精神卫生中心综合楼改扩建项目,依托区精神卫生中心建立全区精神卫生工作培训基地。

2.加强精神卫生服务能力建设

加强精神卫生专业人员配置,每个甲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甲级乡镇卫生院均配备1名精神科医师,每个乡镇(街道)每80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至少配备1名专职精神疾病防治人员。

充分发挥西南大学及专业机构专业优势,积极促进北碚精神卫生中心和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合作;加强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与北碚区精神卫生中心的交流与合作。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精神(心理)科设置,所有甲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甲级乡镇卫生院均设置精神(心理)科。

3.建立覆盖城乡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

加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社会心理服务网络建设。建立区级心理健康服务中心,50%以上的镇(街道)依托综治中心等单位建立社会心理服务站或工作站,村(社区)心理辅导室或社会心理服务场所建成率达到30%以上。85%的中小学设立心理辅导室,学前教育机构普遍开展家长心理健康教育,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普遍为员工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公安、司法行政系统在监管场所普遍设立心理服务机构,100%的精神卫生中心和60%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心理门诊。2025年,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达到40%

专栏7 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1.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完成设置1000个托位的区公立示范性综合托育服务中心建设任务;新建、扩建、改建一批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和设施,到2025年规划 1-2 所独立占地的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和场地。

2.妇幼健康服务网络建设。完成北碚区妇幼保健院建设项目;依托区妇幼保健院和市第九人民医院、区中医院等救治能力较强的综合医院,建立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依托市第九人民医院打造儿童睡眠障碍临床诊疗及研究中心。

3.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市十三人民医院(市老年病医院)建设;引导医养结合机构差异化发展,鼓励医养结合机构创建示范机构。完成北碚区老年活动中心建设项目,建设1所高质量的区级老年大学。

4.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网络建设。积极推进区精神卫生中心综合楼改扩建项目;积极促进北碚精神卫生中心和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合作;加强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与北碚区精神卫生中心的交流与合作。

八、强化支撑保障

(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积极采取措施,加大临床、护理、药学、公共卫生、中医等人才的引进力度,增加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临床药师、全科医师、公共卫生人员等卫生人力资源的总量,补齐我区卫生人才资源不足的短板,充实卫生人才队伍。鼓励人才向基层流动,建立开放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完善卫生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术精湛、能打硬仗的卫生人才队伍。

2.加快卫生人才引进

继续通过事业单位公开(考核)招聘、赴市外高校考核招聘等方式招聘专业技术人才400名。用活用足全区人才引进政策,引进一批在国内医学领域有一定影响的优秀学科带头人。进一步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培养,确保每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有1名合格的基层全科高级职称医生。深入推进三名工程建设项目,开展名(中)医评审和名院、名科建设。深化与西南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等高校交流合作,打造卫生人才高地。

3.完善人才服务体系

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落实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对口支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制度,进一步优化人才评价、使用、激励等机制,推进人才分类评价。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为高层次人才聚集搭建科研平台。积极申报各类高层人才项目,搭建高水平人才工作平台。

(二)加强信息化基础建设

1.完善信息化支撑体系

探索构建基于5G技术的卫生健康信息网络,提供更加便捷、智能、快速的信息服务支撑。完善平台、业务系统、数据库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统一全区医疗与健康业务术语、应用编码、共享接口等标准。积极推进公共卫生、基层医疗卫生等信息系统与区域信息平台规范连接,实现区域内数据整合共享。建立卫生健康行业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控与应急处置多部门联动机制,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2.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建设

全面支撑多种数字化医疗卫生服务新场景,赋能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家庭健康、人口监测、药品保障、监督管理、科研创新等领域数字化应用。新建互联网医院1家,升级智慧医院1家,全区各基层医疗机构实现诊间支付和预约挂号。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新兴信息技术的流程再造,改善医疗服务,优化完善网上预约挂号、预约分诊、移动支付、诊间结算、检查检验报告推送等惠民便民服务。

3.推进智能健康管理建设

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与管理智能化改造,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的支撑作用。探索基于互联网+终端技术应用,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全程信息化、实时化。推动健康档案提质升级,优化面向个人开放的服务渠道和交互方式,加快形成覆盖全周期的居民健康信息管理能力。

(三)完善监督执法体系

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分工明确、科学有效的综合监管制度,健全机构自治、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多元化综合监管体系。完善卫生监督执法人员配置,按照每万名常住人口配备11.5名卫生监督员的标准,配置执法人员。加强农村地区卫生监督协管力量配备,形成专业高效、统一规范、文明公正的监督执法队伍。完善卫生监督机构业务用房,加强执法车辆标准化配置。到2025年,建成区级智慧卫监平台,全面实现行政审批、行政处罚信息互联互通和实时共享。

九、加强组织实施与监督评价

(一)强化组织领导

切实加强和改进政府对卫生健康工作的领导,把卫生健康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来抓。政府要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考虑医疗卫生机构发展需要,合理安排用地供给。加强区域卫生规划与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等规划的衔接。

(二)严格规划实施

高度重视区域卫生规划对配置资源的引导作用,将规划作为建设项目立项的前提条件。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在重大项目审批、医疗卫生要素准入等方面严格管理,强化规划的约束力。规范项目准入与实施,建立规划带项目,项目带资金的管理机制,监督重大项目的执行情况,彰显规划刚性。所有新增医疗卫生资源,特别是公立医院设置和改扩建、床位规模扩大、大型医疗设备购置,必须依据规划要求,履行相应程序,进行严格管理。严格落实公立医院床位规模分级审查备案和公示制度。

(三)加强监测评估

建立区域卫生规划和资源配置监督评价机制,定期组织开展区域卫生规划实施评估和效果评价,及时发现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对策。健全规划实施情况监测评估机制,加强规划实施中的督导,定期对规划实施进度及效果开展阶段评估,按要求开展规划年度评估、中期评估和终期评估,及时发现规划实施中的问题,确保规划目标和各项重点工作任务顺利如期实现。


文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