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北碚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重庆市北碚区体育发展 “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日期:2021-12-21

                                           重庆市北碚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重庆市北碚区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区政府各部门,各园城管委会,各在碚市属部门,有关单位:

    现将《重庆市北碚区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北碚区人民政府

                                                                                                   2021年12月20日 







重庆市北碚区体育发展



十四五”规划











重庆市北碚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北碚区体育局)

202112

目录

1

第一章北碚体育发展基础与形势2

一、“十三五”时期发展成就2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面临的挑战6

三、“十四五”时期发展环境6

第二章北碚体育发展思路与总体目标8

一、指导思想8

二、发展内涵与路径9

三、基本原则10

四、发展定位与目标11

第三章实施“改革创新推进计划”,优化体育发展环境13

一、完善社区体育设施配套13

二、提升体育场馆运营水平14

三、引导激活体育消费市场14

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潜在社会资源开发14

五、加快推动社会组织改革15

第四章实施“全民健身提升计划”,提高公共服务水平16

一、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16

二、构建高品质的体育宜居空间17

三、完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17

四、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18

五、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协同发展18

六、促进重点人群健身活动开展18

第五章实施“体育产业提质增速计划”,壮大产业规模19

一、统筹规划体育产业布局19

二、夯实产业发展平台20

三、健全和完善产业结构21

四、深入推进“产城融合”22

五、加强体育产业人才培养22

六、健全体育产业扶持体系22

第六章实施“体育文化繁荣计划”,传播和弘扬体育精神23

一、大力弘扬体育精神23

二、培育体育文化品牌23

三、推动体育运动文化建设24

四、丰富体育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24

五、加强体育文化宣传24

第七章实施“蓄水池计划”,推动青少年体育提质增效25

一、推动体教融合深化实施25

二、健全青少年体育组织25

三、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机制25

四、完善青少年赛事体系26

五、合理规划竞技项目布局26

六、深化市级运动队共建模式27

七、打造科学备战体系27

第八章实施“融合发展计划”,形成体育发展新动能28

一、探索融合发展道路28

二、拓展融合发展业态28

三、推动文体旅深度融合28

四、促进康体产业融合发展29

第九章实施“校地合作深化计划”,推进科研成果转化29

一、建设北碚区体育智库30

二、建设国家级体育科研基地和重点实验室30

三、助推科研成果企业转化30

四、构建体育人才共培机制30

五、促进全区人群体质提高31

六、共同引进高水平赛事31

第十章实施“成渝体育协同计划”,加强对外开放交流31

一、深度融入成渝双城地区经济圈体育协同合作31

二、全面加强体育对外合作交流32

第十一章强化实施保障32

一、加强组织领导32

二、加强政策支持33

三、加强规划布局与用地保障33

四、加强体育人才培养和交流33

五、加强体育领域法治和行业作风建设33

六、强化体育发展安全保障34

七、创新实施机制和加强监督落实34

附录1:重点项目 34

附录2:相关名词解释 38


一、规划性质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第一个五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北碚区体育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五年。

加快发展北碚区体育事业,建设体育强区,提高体育综合水平和竞争力,实现“十四五”时期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进一步落实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战略,加快体育强国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的重要举措。在新的历史起点,编制好北碚区“十四五”时期体育发展规划,对于明确新时期各项体育发展与改革任务,在新常态下更好地发挥体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规划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党中央、国务院对体育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全民健身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重庆市全民健身条例》《重庆体育“1+5+1行动计划》《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体育强市的实施意见》《重庆市北碚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

三、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为北碚区行政区划范围

四、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编制的期限为2021-2025年。


第一章北碚体育发展基础与形势


一、“十三五”时期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全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体育工作部署,深入贯彻区委区政府对体育工作要求,坚持以服务人民为中心,以提高体育公共服务水平、加大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力度、推动体育产业高品质发展、打造品牌赛事体系、深化校地合作为抓手,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顺利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为建设体育强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十三五”期间,北碚区围绕全民健身主题,广泛开展各级各类赛事活动。五年来,累计开展北碚区运动会、缙云山森林山地马拉松赛、城市定向赛、金刀峡溪降赛、区全民健身运动会、区迎新春登山比赛等群体活动1000余次,坚持每年举办北碚区全民健身日//月系列活动,深入村(社区)组织开展登山、游泳、健身操舞、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篮球、自行车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主题活动,定期举办全区运动会,初步形成了“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比赛”的全民健身氛围,群众赛事活动次数、规模逐年递增,最高参与人数逾153万人次/年。全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达到52%,国民体质抽样合格率达93%,均处于全市先进水平。

体育为民惠民持续深入。制定并实施《北碚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五年内新增公共体育设施面积50余万平方米,累计建成缙云体育中心一场一馆,体育运动公园1个,乡镇健身广场13个,农体工程108个,社区健身点45个,健身广场13个,社区体育文化公园10个、健身步道20条,健身路径362条,另有各类球场、运动场、泳池等场地及各种室内外健身设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超过2.22平方米,基本形成“一刻钟健身圈”和农体工程全覆盖。全区体育设施免费(低收费)开放力度持续加大,区级公共体育场地、各街道(镇)、村(社区)自然场所及各健身广场等公共体育设施基本保持全天免费开放;缙云体育中心各场馆实行分时段免费对外开放,全民健身长廊、室外篮球场、健身广场健身器械全年全天候免费对外开放,全区政府公共体育设施免费开放率达95.4%,得到了国家体育总局和重庆市体育局的高度肯定。制定《北碚区体育社会组织改革方案》,实现体育社会组织与行政部门脱钩,大力培育基层群众体育组织,降低体育社会组织准入门槛,全区累计成立北碚区体育总会、国民体质健康协会、老年人体育协会以及各单项体育运动协会合计19个,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20支,队员500余人;累计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1868人;逐步建立起遍布街镇、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社会化群众体育组织网络,通过“两点一送”的模式深入学校、军营、各街镇、村社开展“送器材、送技能、送健康”等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

体育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北碚区体育发展中心联合区教委建立起共同致力于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工作格局,出台了《北碚区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基地认定办法》《北碚区竞技体育奖励办法》《教练员年度考核办法》等相关制度办法,逐步建立起完善的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保障体育惠及中小学生的连续性,与西南大学体育学院持续深化校地合作。目前全区注册运动员620余人,建有田径、羽毛球、乒乓球、足球4个重庆市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基地、1个国家级青少年户外营地、6个国家级体育俱乐部、10个市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传统项目学校8所,其中西大附中被评为国家级传统项目学校。针对橄榄球、单板滑雪、足球、田径、射击射箭等后备人才输送项目,建设了体育教育专业实习实训基地。运动员征战各级各类比赛,成绩喜人。区女子足球队西南大学附属中学代表队斩获全国二青会足球项目十一人制女子16岁组比赛金牌。

体育产业规模质量不断提升。优化产业布局,积极探索健身休闲、赛事表演、文化传媒、中介培训等体育服务业。策划布局了缙云山户外运动基地、温泉城运动康养小镇、金刀峡极限运动体验等一批体旅融合运动康养类项目,与社会力量联合创办北碚区健狗狗24小时自助健身房,引进健身教练培训学校,全区体育产业业态逐步丰富。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在全市范围内率先打开了“体育搭台、文旅唱戏”的融合发展新局面,成功打造了缙云山森林山地马拉松、金刀峡户外挑战赛、静观国际自行车邀请赛、城市定向赛等一系列具区域特色和社会影响力的“记忆型”品牌赛事活动,“体育+”跨界探索成效凸显。

智慧体育建设探索起步。积极对接“智慧体育”政务惠民平台,构建智慧便民的服务网络,网络化服务和信息化管理水平逐年提高。积极探索场馆智能化,为市民提供场馆预订、票务信息等多元化体育服务。有效利用互联网平台、微信公众号,开展线上活动报名、信息采集、成绩查询、赛事报道,逐步构建形成数据支撑和活动群集的信息化服务平台。鼓励社会企业参与“互联网+”体育服务,支持体育电商平台建设,支持按市场规律整合体育用品、赛事表演、场馆服务、健身康体等体育资源,延长体育产业链,推动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营。




专栏1 “十三五”北碚体育发展数据统计表

序号

全市统计

1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

52

47.65

2

五年内新增公共体育设施面积(平方米)

50

3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平方米)

2.22

1.84

4

累计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人)

1868

5

市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个)

5

6

市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个)

10

7

国家级青少年户外营地(个)

1

6

8

开展群众体育品牌活动(次)

1000

9

成立体育协会组织(个)

19

10

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个)

20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面临的挑战

从总体看,我区体育事业发展水平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区域内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虽然逐年增加,但区域之间、街道镇之间的发展并不平衡,体育公共服务基础性均等化有待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能级较低,体育消费市场有待进一步培育,体育教育、体育科研及体育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引导;体育后备人才队伍建设相对薄弱,体教结合效能有待进一步提升,体育项目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体育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作用还未能有效发挥,体育的多元价值有待深入挖掘。

三、“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机遇

外部环境更加有利。“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时期体育承载着更加重要的使命。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体育作出一系列工作部署,将体育强国建设全面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格局,加快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把体育作为高校办学、学生评价的重要指标,以筹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大力普及冰雪运动等。这些都极大地激发了体育发展的活力,体育事业迎来良好发展机遇。

战略地位更加突出。近几年的国家《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及开展体育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2019年,国务院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部署推动体育强国建设,要求充分发挥体育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的重要作用。2020年召开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十四五’时期,要科学研判体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改革创新,不断开创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21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建设体育强市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加快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努力建设体育强市,奋力开创体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为北碚体育发展指明了方向。

体育需求更加强烈。随着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显著增强。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人们对于健身的需求和健康的渴望更加迫切和强烈,全民健身渐成主流。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新形势下,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需求不断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新消费,为北碚体育提供了发展动力。

体育产业加速壮大。当前,体育产业已进入国家经济总体布局,被国家发改委明确定义为经济发展的“新风口”。我国力争到2035年将体育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随着体育运动衍生的产业板块越来越多,体育与旅游、文化、健康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随着经常参加体育锻炼逐渐演变成一种生活方式,体育已经从公共服务领域向个性化消费领域不断扩展,消费方式也逐步从实物型消费向参与型消费转变。“十四五”期间,体育产业规模将加速提升。


第二章 北碚体育发展思路与总体目标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对标《重庆市北碚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部署要求,充分考虑体育发展阶段性特征和未来发展支撑条件,提出北碚“十四五”体育发展指导思想、发展内涵、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精神,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围绕重庆建设体育强市的目标,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实担当新发展使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扣“要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的要求,以推动体育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有效完善体育公共服务、构建体育产业体系、优化后备人才梯队、促进体育创新开放,持续提升北碚区体育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深化改革创新,推动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设体育强区开好局,起好步。

二、发展内涵与路径

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身体素质为核心重点。

以发挥“三区叠加”优势,深度优化体育发展空间结构,创新挖掘体育资源,充分利用公共设施、边角地块、废旧厂房等空间,加强有效供给为基本保障。

紧紧围绕“要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的核心要求,以全面提升体育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为重要手段。

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广大人民群众体育需求的均衡获得感,充分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和全民健身设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基本矛盾,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标。

以“群众体育是根本,竞技体育是标志,体育产业是保障”的发展思路为根本着力点,全面推进和实现体育事业和产业的一体化发展。

三、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体育发展的体制机制,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和国家对体育发展的战略部署上,为全区体育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政治保障。

坚持以民为本。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始终做到发展体育为了人民、发展体育依靠人民、体育成果由人民共享,以全面提升人民科学健身素养和身体素质为根本出发点,注重体育与健康、养老、医疗等领域良性互动,引导全体人民增强健身意识、科学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不断实现人民对体育健身的需求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改革创新。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体育工作的全过程,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坚持“传承优质化、创新差异化”的发展思路,实现“创意发现新资源、创新实现新价值、创造获取新收益”的发展目标。

坚持统筹思维。坚持立足体育,服务全局,将体育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工作的一盘棋发展;坚持全面做好区域体育发展,积极融入全市体育工作的一盘棋发展;坚持做好城乡之间体育工作的一盘棋发展,统筹满足多层面、多元化的体育需求。

坚持融合发展。坚持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的一体化发展;注重体育与健康、养老、医疗、金融、文化、旅游、乡村振兴等一体化融合发展,形成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坚持开放态度。秉承开放的态度,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与引技引智并举,加强校地合作、区域协同合作,使体育发展成果成为北碚区对外展示的特色窗口,成为重庆建设体育强市的重要亮点。

四、总体目标与定位

按照全市和全区“十四五”总体部署,进一步加快体育强区建设步伐,夯实体育强区建设基础,努力把我区建设成为以“三区三地”为重要特色和标志的体育发展高地。

(一)总体定位:

1深化体育改革创新先行区。

2体育文化繁荣发展引领区。

3体育发展校地合作典范区。

4体育为民惠民高品质宜居地。

5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实践地。

6体育产业特色发展集聚地。

(二)具体内容:

2025年,人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体育改革创新实现新突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创新新体系,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创造新效益,体育事业与产业一体化发展呈现新局面,体育实力显著增强,体育功能充分释放,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重要促进作用。

构建更好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优化区、街镇、村(社区)三级群众健身场地设施网络,继续实施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等惠民工程。全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54%,《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达94.5%,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少于2.8名。

扩大和提升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优势和贡献力。保持和提升足球、橄榄球、击剑、跆拳道、举重、游泳、武术套路等优势项目竞争力,力争在篮球、围棋、田径、乒乓球、排球、网球等潜优势项目上实现新突破。

建设更加完善的体育基础设施。补齐公共体育设施短板,支持社会资本以PPP等多种模式参与健身设施建设。人均场地面积显著提升,全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5平方米。

打造更具核心竞争力的体育产业。形成和完善符合北碚区发展实际和资源禀赋的体育产业布局,深入推进“产城融合”,加强人才培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快体育产业升级,培育壮大优势产业集群。全区体育产业总规模及人均体育消费支出达到全市前列。

专栏2“十四五”北碚体育发展主要指标表

序号

指标名称

2020

2025

指标属性

1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

52

54

预期性

2

市民体质抽样合格率(%

93

94.5

预期性

3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平方米)

2.22

2.5

预期性

4

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人)

2.3

2.8

预期性

5

单项体育协会数量

16

20

预期性


第三章 实施“改革创新推进计划”,优化体育发展环境


积极创新思路,探索体育改革方向,深化体育改革机制体制,进一步挖掘体育发展潜能,全面优化体育发展环境,为推动体育事业高质量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一、完善社区体育设施配套

按照“保基本、补短板、兜底线”的要求,通过拓展增量、盘活存量、集约利用的方式,加大社区中小型体育健身场所建设。新建居住区和社区按照“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的标准配建全民建设设施,充分挖掘现有设施潜力,统筹利用楼宇、地下空间,提高综合利用效益和健身设施的覆盖面。创新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和运营模式,在确保场地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和支持社区、企业与个人利用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闲置资源改造建设、运营社区体育场地设施。

二、提升体育场馆运营水平

支持发展智慧体育场馆,加快利用信息化、智能化等现代科技方式提升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水平,借此高效整合区内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北碚区内各类体育场馆的综合利用率,充分发挥其在体育事业和产业中的作用。加快公共体育设施模式创新,实现管理模式专业化、服务方式多样化、受益群体广泛化。

三、引导激活体育消费市场

拓展体育消费新空间,培育体育网络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等时尚消费,丰富橄榄球、击剑等小众精品体育运动类项目。鼓励体育运动场所延长营业时间,丰富夜间体育赛事活动,激活体育夜经济。打造体育产业新业态。大力发展体育培训、策划、咨询、经纪、营销、会展等产业,推动体育与健康、文化、旅游等业态深度融合,拉长体育产业链条,促生新业态、新模式。

四、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潜在社会资源开发

坚持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以需求为导向,针对不同人群、不同需求层次,开放潜在的社会资源。引导多元供给,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赛事运营、场地管理、体育培训、体质监测和运动康复等体育服务领域,培育一批具有高水准的精品项目和知名品牌,扶持一批能够将科研成果有效转化的体育骨干企业,最大限度发挥社会资本的带动和促进作用。

五、加快推动社会组织改革

按照政社分开的要求,改革区级体育协会,推进体育社团“去行政化”。体育社会组织在机构、职能、资产、财务、人员等方面与行政机关脱钩,在内部机构设置、工作计划制定、财务和薪酬管理、人事管理、专业交流等方面拥有自主权。建立政府向体育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机制,发挥体育社会组织在政府决策参谋、调查研究、活动组织、宣传推介等方面的优势和作用。建立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工作机制,打造一批组织架构合理、管理机制完善、服务水平较高的体育社会组织。


第四章 实施“全民健身提升计划”,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深入贯彻落实《重庆市全民健身条例》,实施全民健身战略,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发展,加快构建更好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一、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和健康中国行动,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深入贯彻落实《重庆市全民健身条例》,实施“全民健身惠民计划”,抓好全民健身建设。健全区、街镇两级全民健身工作机制,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在城乡、行业和人群间均等化,重点扶助农村地区的全民健身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二、构建高品质的体育宜居空间

丰富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因地制宜建设体育公园、体育场地设施,做好健身器材维护更新,构建区级、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体育设施网络。利用老旧小区改造,进一步完善和更新配套体育设施,合理布局农村体育设施,结合区域特点,建设一批健身广场、健身步道、自行车道等体育设施系统。提升大型体育设施服务水平,推动各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不断完善城乡“15分钟健身圈”。进一步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工作。

三、完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

积极发展体育组织,形成遍布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网络组织。力争区级单项协会达到20个以上,鼓励各街镇建立体育联合会,推进街镇单项体育协会和中心村体育辅导站建设。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作用,实现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8人以上;注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结构建设,大力发展国家级、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使用、考核、奖励等配套政策和制度,不断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服务能力和水平,有效地发挥其在群众体育中的指导作用。

四、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举办和培育具有影响力和高品质的品牌赛事,办好中国网球巡回赛、缙云山森林山地马拉松、西山/东山环线户外类赛事、金刀峡国际溪降赛、城市定向赛等。打造“多层次、立体化”的群众体育赛事体系,积极引进和承办国家级、市级大型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利用全民健身日、奥林匹克日等重要节点,策划和举办具有北碚特色的大型群体活动,定期举办区运会;鼓励和引导全区各街镇各单位开展形式多样的全民健身活动,形成“一街(镇)一品”的群众体育新格局;大力提倡各体育协会和社会组织,积极举办和参与各级各类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

专栏3 “十四五”北碚区赛事活动规划表

赛事属性

赛事名称

品牌赛事

中国网球巡回赛重庆公开赛

缙云山国际森林山地马拉松

金刀峡国际溪降赛

静观国际自行车邀请赛

特色赛事

体旅融合·乡村振兴”系列赛

西山/东山环线户外运动赛

城市定向赛

重庆市民营企业家运动会

群众赛事

(含青少年)

北碚区运动会

全民健身日系列活动

北碚区群众运动会

北碚区青少年系列赛(U系列赛事)

其他赛事

一街(镇)一品”体育活动

体育协会/社会组织相关活动

五、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协同发展

支持、鼓励和引导全民参与科学健身锻炼。充分发挥各级各类体育组织在市民科学健身中的作用,不断增强体育健身的有效性和科学性。重视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健全完善国民体质监测网络,实现体质测试日常化、监测跟踪化,不断扩大国民体质监测覆盖面,准确及时了解我区国民体质现状和变化规律,为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和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发挥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伤病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建立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

六、促进重点人群健身活动开展。

开展针对青少年近视、肥胖等问题的体育干预,合理调整适合未成年人使用的设施器材标准,在配备公共体育设施的社区、公园、绿地等公共场所,配备适合学龄前儿童大动作发展和身体锻炼的设备设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研究和推广适合老年人特点的健身项目和健身方法,推进与医养康养相结合和匹配的体育健身服务体系;进一步发挥老年人体育协会的作用,组织更多的老年人参加体育健身,促进老年人健康长寿。关心和支持残疾人体育事业,紧密配合区残联组织开展适合残疾人参加的体育活动和比赛,吸引更多的残疾人加入到全民健身行列中来,加大体育锻炼在残疾人身心康复中促进作用。推动农民、妇女等人群健身活动开展。


第五章 实施“体育产业提质增速计划”,壮大产业规模


积极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产品丰富”的体育产业体系,优化空间布局,突出区域特色,培育市场主体,扩大消费人群,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快速发展。

一、统筹规划产业布局

结合北碚的区位特点,充分利用唯一同时拥有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三区叠加”优势,持续深化体旅融合发展,依托北碚山水资源禀赋,加强规划引导,重点打造“一圈两核四区多点”体育产业布局,构建全域一小时体育产业圈,打造以新、老城区(含缙云人文科技城、温泉谷两山生态文旅产业园)为核心,以重庆高新区歇马拓展园、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蔡家智慧新城、江东生态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园为重点拓展区,以各街镇以及区域项目为点状分布的体育产业功能区,形成立体化、多元化和区域全覆盖的新发展格局。

专栏4 “十四五”北碚区体育产业空间布局规划表

定位

区域/界分

特征/名称

一圈

北碚全区域

全域一小时体育产业圈

两核

/老城区

(含缙云人文科技城、温泉谷两山生态文旅产业园)

城市核心体育消费区

四区

重庆高新区歇马拓展园、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蔡家智慧新城、江东生态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园

体育产业重点拓展区

多点

各街镇及相关项目

体育产业分布功能区






































二、夯实产业发展平台

着力形成“一园一会多点”的体育产业发展格局。积极搭建产业培育与招商引资平台,实现北碚区与高校创新资源联动,建立北碚运动产业及创意输出孵化园,依托西南大学、中科院重庆分院建立运动基因检测、体育大数据库等前沿科技产业投资项目库。加快体育商会建设,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全面整合北碚区体育和大健康产业资源,不断做大体育产业基数。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扶持培育一批有自主品牌、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重点企业,推动重点企业的转型与估值提升,鼓励企业上市,鼓励中小微体育企业发展特色产品、经营和服务,满足个性化体育需求,培育发展多形式、多层次体育协会和中介组织,推动各类体育组织与体育企业展开合作。

三、健全和完善产业结构

结合北碚的体育产业基础与资源禀赋,优先发展运动休闲产业,依托我区山地、水体、森林等自然资源优势,推动体育与旅游、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户外运动休闲基地建设,大力开展运动休闲体验和品牌赛事活动。建立合理布局、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体育产业体系,着力提升体育服务业比重,大力培育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体育培训等服务业态。推进各类体育产业之间以及体育产业与文旅、娱乐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激发市场活力,延伸产业链条。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支持在线体育产品创作,打造数字体育经济生态,以数字化赋能体育经济发展。建设“区级彩票销售中心”加大销售渠道拓展力度,推动体育彩票事业高质量发展。

四、深入推进“产城融合”

推进下半城体育运动公园及缙云体育中心的提档升级,积极引进各类相关产业主体,丰富产业形态,在全市范围内引进社会资本,建立市民无龄健康促进中心,为070岁的人群打造健身运动训练基地,为大众提供多层次、高水平的公共体育服务,并植入产业元素,形成以轮滑、跆拳道、击剑等为主的体育培训项目“北碚品牌”,实现“园城融合”以及缙云体育中心的“馆城融合”,形成“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良性互动格局”,以此加快体育产业升级,延长产业供应链,培育壮大优势产业集群,成为全市体育产业的重要增长极。

五、加强体育产业人才培养

通过培养、引进等方式统筹构建包括体育管理、体育营销、体育赛事组织、体育场馆运营在内的多领域人才布局;鼓励社会各界创业人才汇聚北碚进行体育创业,形成体育人才聚集效应;充分发挥校地合作优势,加快体育科技创新,推动人才孵化,利用西南大学体育学院资源,培育体育产业创新创业团队。将北碚打造成为全市体育产业人才培育基地。

六、健全体育产业扶持体系

进一步完善体育产业市场监督管理机制,创造良好的体育产业发展环境,推动体育产业加快发展。完善对体育产业的金融服务政策。制定出台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体育产业的政策措施,推动民办体育大繁荣大发展。完善体育产业市场化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健全以市场为导向的运行机制。建立健全体育赛事多元化投入机制和多样化运营模式,完善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机制,鼓励和引导体育企业向社会提供更多体育产品和服务。


第六章 实施“体育文化繁荣计划”,弘扬体育精神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体育文化建设,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讲好体育故事,传播好体育文化,提升北碚体育形象,厚植体育强区的文化基础。

一、大力弘扬体育精神

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中华体育精神和北碚城市精神,倡导文明观赛、文明健身等体育文明礼仪与生活方式,把体育文化建设渗透到体育工作实践中,充分发挥体育文化的引领作用。引导人们树立积极乐观、自立自强、阳光自信的生活态度,激发全社会热爱体育、崇尚运动的良好风气。充分挖掘体育育人的多元价值,涵养青少年体育精神,促进青少年锤炼意志、健全人格、健康成长。

二、培育体育文化品牌

保护好、传承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统体育项目等体育文化根脉,突出思想内涵和地域特色。结合北碚“百馆之城”建设,挖掘整理体育文化设施、史料、影像、人物、故事等资源,建设兼具展示体育文化历史印记和现代体育精神的小型体育博物馆、历史文化荣誉展厅等,形成浓厚的城市体育文化氛围,成为在全市体育文化繁荣发展的标志地。

三、推动体育运动文化建设

挖掘体育运动项目特色、组织文化和团队精神,形成特有的运动项目文化精神与文化符号,塑造完整立体的运动项目形象,讲好运动项目文化故事。坚持文化教育,提高后备人才综合素质,培养具有优秀个人品质和良好运动成绩的体育优秀人才,组织运动队和优秀运动员开展各类公益活动,传递正能量。

四、丰富体育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打造具有时代特征、体育内涵、北碚特色的体育文化产品,鼓励各类体育赛事、协会、俱乐部开展特色文化产品。依托重庆体育博览会等平台,展示、宣传、推广体育文化产品和服务。着重抓好体育场馆周边的体育文化建设和体育元素的植入,形成浓厚的体育文化社会氛围。实施体育文化创作精品工程,鼓励开展体育影视、体育音乐、体育摄影、体育美术、体育动漫、体育收藏品等的展示和评选活动。

五、加强体育文化宣传

提升体育文化引领北碚体育的传播力、影响力,加强落实北碚体育一揽子行动计划、建设体育强区的宣传,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等多种形式,大力挖掘和推广北碚区在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中区域性特色措施、经验和典型,讲好北碚体育故事、传播北碚体育声音、树好北碚体育形象。


第七章 实施“蓄水池计划”,推动青少年体育提质增效


深入实施体教融合,提升青少年身体素质,优化竞技项目布局,拓宽后备人才培养渠道,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畅通人才输送机制,提高科学训练水平,全面提高体育后备人才竞技水平。

一、推动体教融合深化实施

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深入推动体教融合深度实施,广泛开展青少年健身活动、竞赛交流、科学健身指导和体质监测服务,积极推进传统优秀体育项目进校园,实施“一校一品”体育特色项目打造工程,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青少年体育的氛围,促进更多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全面提高青少年健康素质。

二、健全青少年体育组织

通过委托培养、购买服务等方式,扶持和引导基层健身组织发展,构建青少年健身服务组织网络,保障青少年体育可持续发展。推进“草根教练”计划,鼓励基层教练员和学校体育教师进社区担任青少年校外体育指导员,鼓励退役运动员、体育专业在校大学生等组建青少年体育健身志愿者队伍,建立青少年体育运动长效发展机制。

三、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机制

以校园体育普及为抓手,培养青少年体育爱好与技能,形成庞大的青少年校园体育参与人口。创新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发现机制,实施多元化选材,通过有效制度与激励机制畅通输送渠道,激发培养热情,拓宽运动员的成材途径。完善青少年体育项目系统化培养与升级体系,形成稳定有序的人才培养机制。抓好青少年体育项目教练员队伍的建设和完善,为优秀后备人才苗子成长提供足够的保障和支撑。完善青少年体育拔尖人才培养工程,形成多元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格局,构建广覆盖、多层次、可持续、高质量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库。

四、完善青少年赛事体系

协同教育部门共同组织学生体育赛事,拟定赛事计划,统一注册资格。全面整合学校比赛、U系列比赛等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畅通分级分类有序参赛通道,推动青少年竞赛体系和学校竞赛体系有机融合。建立U系列赛、锦标赛、冠军赛和重庆市运动会相衔接的竞赛体系。积极鼓励各类学校利用课余时间组织校内比赛、周末组织校际比赛、假期组织跨区域及全国性比赛。

五、合理规划竞技项目布局

加强北碚区重点训练点(各学校)的建设,集中资源为重点项目和重点运动员组建“复合型训练管理团队”,全力以赴做实做好布点学校,重点项目和重点队伍的指导和保障工作。通过“以评促建”提高各训练点(学校)单位训练质量。优秀体育苗子训练营(寒暑假)要常抓不懈,加强对优秀苗子的发掘、培养和跟踪管理。将击剑、橄榄球、足球、跆拳道、举重、游泳、武术套路作为重点核心项目,将篮球、围棋、田径、乒乓球、排球、网球列为重点普及项目。

专栏5 “十四五”北碚区竞技体育项目布局表

布局分类

项目名称

发展属性

核心项目

击剑、橄榄球、足球、跆拳道、

举重、游泳、武术套路

全市领先

普及项目

篮球、围棋、田径、乒乓球、

排球、网球

实现新突破

六、深化市级运动队共建模式

加强与重庆市体育局竞技处,青少处以及篮球管理中心,足球管理中心等市级相关单位合作,继续加大高水平运动队的共建工作,在完成橄榄球专业队(女子)落户北碚的同时,实现继续共建3-4支高水平运动队的目标。

七、打造科学备战体系

完善以运动员为核心、教练员为主导、科医为支撑、行政后勤为保障的科学系统备战训练体系,强化高水平复合型团队建设,打造能征善战、作风优良的优秀运动队伍。制定完善各项目优秀运动员选拔标准和选拔办法,畅通各类别运动员培养输送渠道。加强校地合作,充分利用西南大学的优势资源,加大优秀教练员培养力度,完善教练员、裁判员、科研、医务等专业技术人员培养体系。加大国内外高水平人才引进力度。




第八章 实施“融合发展计划”,形成体育发展新动能


树立融合发展理念,坚持融合发展道路,拓展融合发展业态,全面推动“体育+”“+体育”融合发展,有效形成体育发展新动能。

一、探索

树立“体育+和“+体育”发展理念,勇于打破“就体育抓体育”的藩篱,增强融合发展的自觉性;善于运用体育的自身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牢牢把握融合发展的主动权;主动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动协调机制建设,不断完善融合发展的新规则。

二、

通过推行“体育+和“+体育”模式,引领体育融合发展的新态势,打开现代体育发展新空间,丰富体育产业内容,推动体育与养老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教育培训、金融等融合,促进体育旅游、体育传媒、体育会展、体育广告、体育影视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以体育设施为载体,打造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推动体育与住宅、休闲、商业综合开发。着力推动“文化+体育”、“旅游+体育”,以体育为载体,拓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宽度、广度和深度。实施“体育+乡村振兴”,通过举办一系列赛事活动和体验性体育项目的植入,吸引人流导入,带动产业兴旺,为乡村振兴赋能。

三、推动文体旅深度融合

充分利用区内旅游、文化等资源,在缙云山、金刀峡、静观花木生态旅游区、温泉谷等地和卢作孚纪念馆、老舍故居、重庆自然博物馆等文博场所融入体育元素和赛事资源;依托辖区内山地、水体开展滑翔伞、皮划艇等低空、水上项目,丰富赛事种类。充分依托东西山环线的地形地貌和乡村资源,适时规划建设自行车道、徒步绿道、登山步道等健身设施,策划举办高水平自行车赛、马拉松赛、户外越野赛等相关赛事,以体育为载体带动全产业链发展。以中国网球巡回赛、缙云山森林山地马拉松赛、金刀峡国际溪降赛、北碚城市定向赛等品牌赛事及系列重大活动为纽带,加快整合体育、文化、旅游优势资源,实现赛事与产业深度融合。

四、促进康体产业融合发展

坚持大体育、大健康理念,引导体育精神回归本质,促进体育与健康、医疗等良性互动。加强体育运动指导,推广“运动处方”,发挥体育锻炼在疾病防治以及健康促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鼓励研发运动康复技术,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康体产业。发挥传统医学在运动康复、体质提升等方面的特色作用,全面提高国民体质。

第九章 实施“校地合作深化计划”,推进科研成果转化


坚持优势互补、互促互进,积极依托西南大学等优质高校资源,继续深化校地合作,拓展合作领域,优化合作机制、创新合作模式,推动形成体育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增长极。

一、建设北碚区体育智库

依托西南大学等区内外高校开展校地合作,建立和完善“体育智库”,增强北碚体育发展的“脑容量”;推出“体育英才”引进和培养计划,通过课题研究、创业扶持、定向培养等多元化方式,为北碚区体育发展积蓄和招揽优质的人才资源,为北碚区体育持续发展提供助推力和智力支撑。

二、建设国家级体育科研基地和重点实验室

全力支持西南大学以建设“双一流大学”为契机,加大科技攻关和科技保障力度,提高训练监测、运动创伤防治、运动营养补给水平、运动康复以及科技大数据研发与应用等综合水平,积极建设国家级体育科研基地和重点实验室,努力打造西部地区体育科研高地。

三、助推科研成果企业转化

聚焦运动培训、体育赛事、体育传媒、运动损伤康复、大健康及基因测序、体育信息化等领域,充分发挥高校科研团队的作用,优选部分企业与市内外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完成的体育科技研发项目,依托北碚国家大学科技园,共建“校地企体育科技协同转化平台”,实现体育企业与高校有效对接,转化高校体育科技成果,增强产业发展核心动力。

四、构建体育人才共培机制

积极推动各方合作,建立体育人才实习与实践基地,形成“双师”交流机制,加快人才培养的力度;根据体育事业发展和市场需求,鼓励高等及职业院校,适时开展新学科研发工作,推动体育学科创新力度,使人才培养与体育事业和产业发展趋势相匹配。

五、促进全区人群体质提高

发挥高校科研与技术优势,共同研发北碚区全民体质监测体系,定期收集人群体质监测数据,并针对各年龄段人群给予健康运动机能评价,并研发人群分类运动处方和个性化定制运动处。

六、共同引进高水平赛事

充分整合和调动校地优势资源,根据北碚区域特色,共同引进网球、足球、篮球、山地运动、户外极限等国际国内高水平赛事,并利用双方优势共同运营,全力打造品牌赛事。


第十章 实施“成渝体育协同计划”,加强对外开放交流


积极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强对外合作、融合发展,形成交流互鉴、取长补短的发展新格局。

一、深度融入成渝双城地区经济圈体育协同合作

利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发展的机遇,积极推进北碚区与绵阳市以及成渝区域内相关城市体育的协同发展,构建体育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共同打造合作平台,促进在体育资源共享、制度对接、要素互补、流转顺畅、待遇互认和指挥协同方面的良性互动,推动两地在体育健身圈建设、体育赛事举办、体育产业发展、体育人才培养交流等方面的协同发展。

二、全面加强体育对外合作交流

积极组织各级各类优秀体育队伍,参加国内外相匹配的体育赛事及展示活动,展示北碚形象和风采,扩大北碚在国内外的影响力。积极引进国际、国内高水平体育赛事活动,加快北碚体育事业发展,展示北碚城市魅力。加强与国际、国内先进地区与城市的互动交流,建立体育交流友好城市关系,带动北碚体育全面发展。加强北碚体育人才的对外交流、协作,积极学习体育发展先进地区优秀经验,开拓视野,拓展思路。以体育商会与各社会组织为载体,加强行业交流,积极与先进地区相关体育组织和平台形成友好互通机制,适时打造体育产业联盟组织,汲取先进经验与整合优势资源,推动北碚体育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第十一章 强化实施保障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最大程度激发全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推动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确保规划各项目顺利完成。

一、加强组织领导

区文化旅游(体育)、发展改革、财政、税务、人力社保、公安、教育、卫生健康、科技、民政、外事、住房城乡建设、规划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残联等部门形成协同联动机制,明确细化相关部门工作责任,推进规划的分类分步实施。切实把体育发展作为加快本区社会事业均衡化、品牌化、智慧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实,分解目标任务和时间进度,有序推进,各相关部门、街镇形成工作合力,协调推进重大项目、重大改革进程,建立相关工作机制,完善考核机制,确保“十四五”规划如期完成。

二、加强政策支持

完善公共财政体育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体育事业发展。加大政府性基金与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力度,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力度。大力吸引社会投资,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体育事业和产业领域。

三、加强规划布局与用地保障

积极与市级部门对接,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编制和调整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北碚区分区规划时,充分考虑相关体育项目、设施的空间布局和建设用地。充分利用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公共绿地及城市空置场所建设群众体育设施。

四、加强体育人才培养和交流

制定全区体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着力培养和引进一批适应北碚体育发展要求的高层次体育人才和紧缺人才,打造具有较高政策理论水平、较强科学决策能力的高素质体育管理和运营人才队伍。

五、加强体育领域法治和行业作风建设

深化体育“放管服”改革,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加强对体育赛事、体育市场经营等活动的事中事后监管。深入开展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专项治理,依托科技力量提升反兴奋剂工作监督检查力度。加强运动队党建和运动员、教练员思想政治工作,加强运动员职业道德教育和文明礼仪修养。

六、强化体育发展安全保障

加强体育发展安全监管工作,明确监管原则,夯实监管责任,完善监管标准,加大监管力度,强化安全保障措施与应急保障机制,严肃追问追责。

七、创新实施机制和加强监督落实

分解本规划目标任务,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明确牵头单位和工作责任,跟踪分析规划实施情况,建立完善指标动态调整机制。实施本规划年度监督、中期评估和终期检查制度。实施重点任务、工作督查制度,确保本规划目标任务能够如期完成。


附录1:重点项目

一、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工程

加强土地集约复合利用,整合社区文教体医养等公共设施资源,优化完善“15分钟社区体育生活圈”。

充分利用城市空地、闲置厂房、仓储用房、地下室、建筑屋顶等“边角地带”,因地制宜打造多样化的健身空间。

利用老旧小区改造,完善配套体育设施;

合理布局农村体育设施,结合东、西山环线打造,兼顾马拉松、越野赛、自行车等群众性体育赛事,构建健身步道系统。

整合园区资源,加大体育设施、场馆的新建力度。

专栏6 体育场地设施提升工程规划表

区域划分

体育设施提升工程

缙云人文科技城

建设滨江二期塑胶跑道,总长度达到5.5公里

马鞍溪人行步道

缙云体育中心体育公园

梁滩河湿地公园健身步道(磨滩—嘉陵江)

蔡家智慧新城

完善中央体育公园和体育场馆建设

完善沿嘉陵江健身步道系统

重庆高新区

歇马拓展园

引进大型赛事中心落地

温泉谷两山生态

文旅产业园

拓展璧北河健身步道

建设三花石健身步道及沿线健身系统

建成缙云山健身环道

水土高新技术

产业园

完善体育公园建设

新建水土体育馆

江东生态农业

科技产业示范园

完善东西山环线健身步道

打造金刀峡运动休闲小镇

二、精品赛事打造工程

精心打造北碚十大品牌赛事活动:中国网球巡回赛重庆公开赛、重庆缙云山国际森林山地马拉松、金刀峡国际溪降赛、静观国际自行车邀请赛、“体旅融合·乡村振兴”系列赛、西山/东山环线越野赛、城市定向赛、重庆市民营企业家运动会、北碚区群众运动会、北碚区青少年系列赛(U系列赛事)。

三、青少年体育促进工程

结合北碚体育实际,开展特色项目进校园、体育冠军进校园、体育专家进校园、夏冬令营进校园等系列活动。

定向承办全国和市级青少年系列赛事,提高北碚区青少年体育运动的水平与氛围。

推动青少年体育与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相衔接。支持教练员、优秀后备人才专业化发展,在足球、篮球、网球、橄榄球、羽毛球、田径等项目开展高水平队伍的共建试点。

四、体育产业创新工程

实施品牌战略,鼓励通过科研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合作,做大做精具有自主品牌、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龙头企业,扶持打造一批具有细分领域优势、具有市场潜力的中小微体育企业。鼓励体育企业上市。

积极探索建立体育场馆运营等级评价制度,推动体育场馆实施智慧管理。

提升体育设施与场馆的运营维护水平,建立体育物业的专业模式。

支持体育服务企业探索创新经营机制,引导企业建立诚信利润运营模式,建立消费者评价支付体系。

五、体育智库建设工程

紧密结合体育改革与发展实践,围绕体育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开展研究。重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应用,积极联合西南大学以及各科研机构共同建设体育智库,为北碚区体育发展和重大决策提供咨询服务。

推出体育英才引进和培养计划,通过课题研究、创业扶持、定向培养等多元化方式,为北碚区体育发展积蓄和招揽优质的人才资源,为北碚区体育持续发展提供助推力和智力支撑。

加强体育智库的有效利用。在完善高水平智库建设的同时,一方面提升智库的研究质量和竞争力,另一方面重点建立和完善成果评估机制、成果转换机制、市场运行机制,真正发挥智库引领作用。

六、体育人才支撑工程

构建群众体育服务人才队伍。建立健全由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服务者、民间体育带头人组成的社会体育公共指导服务体系,鼓励教练员、运动员以及大学生深入基层开展全民健身服务。加大培训力度,提升服务水平,探索评价补偿机制。

打造优秀后备人才队伍。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优秀后备人才培养、输送体系;建立健全教练员、科医、管理人员等专业人员培训体系;建立优秀教练员、后备人才名单制度。开展体育引智工作,引进重点项目高水平教练员和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

打造素质体育管理人才队伍。完善体育培训体系,丰富培训内容,深化对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最新政策知识的学习,提高培训的覆盖面和参训率,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打造一支具有较高政策理论水平、较高科学决策能力的高素质体育管理人才队伍。


附录2:相关名词解释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是各级政府为保障人民群众基本体育权益,满足日益增长的体育服务需求,建设的以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公益体育组织网络、群众性体育活动系统、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健身指导及信息服务系统为支撑的覆盖全社会的体育健身服务体系。它是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社会体育组织:是指体育社团(包括项目和人群协会)、体育民办非企业单位、体育基金会、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包括健身活动站点、团队、网络组织等)等以发展群众体育为目的非营利性组织。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在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中以各类指导方式为健身者提供科学健身宣传、体育技能传授、健身锻炼指导和组织管理服务并被确认相应资格的专门人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制度是我国一项重要的体育制度,分为公益和职业两类。目前,社会体育指导员在落实“全民健身计划”、提供公共体育服务、推动人民群众科学健身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