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为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已成为影响居民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慢性病监测是对癌症、死因等慢性病的流行情况、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等相关资料进行连续的收集、分析,为制定慢性病防控措施、实施综合干预、开展效果评估提供科学依据。2024年,我区持续开展了死因等慢性病监测工作,现将监测主要结果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北碚区地处缙云山麓、嘉陵江畔,位于主城都市区中心城区西北部,是两江新区、西部(重庆)科学城、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重要板块,幅员面积755平方公里,辖9个街道、8个镇。2023年末,全区户籍人口66.58万人,常住人口84.31万人,城镇化率87.81%;全区实现生产总值783.58亿元,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158元。先后被评为全国首批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基本信息系统”,北碚区常住人口842977人,60岁及以上和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分别为23.03%和17.96%。
(二)卫生健康事业情况
截至2024年底,全区共拥有卫生机构496个,其中医院27个,卫生院9个,门诊部14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含卫生监督所)1个,妇幼保健院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5个,村卫生室108个,个体诊所313个;卫生机构床位5518张,其中医院床位4613张,卫生院床位337张。拥有卫生机构人员7975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695人,注册护士2796 人。
二、监测结果
(一)人均期望寿命
2024年,北碚区人均期望寿命80.83岁,较2023年增长0.3岁,其中男性78.16岁,较2023年增长0.56岁;女性83.89岁,较2023年减少0.11岁。
(二)死因监测结果
2024年,我区报告粗死亡率641.06/10万,其中男性743.27/10万,女性534.91/10万,男女死亡性别比约为144:100,男性粗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
2024年,我区常住居民死因排列前五位的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与中毒和内分泌、营养与代谢性疾病,报告粗死亡率分别为227.76/10万、191.35/10万、83.63/10万、39.03/10万、21.95/10万,前五位死因人数占全人群死亡总数的89.25%,各类慢性病是我区居民主要的死亡原因。
(三)肿瘤监测结果
2024年,报告恶性肿瘤新发病例2969例,报告粗发病率352.20/10万;死亡病例数1613例,粗死亡率191.35/10万,死亡发病比0.54。全区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43.48%,其中男性36.35%,女性53.19%。
(四)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监测结果
2024年,我区共计报告心脑血管事件3696例,报告粗发病率438.45/10万,其中报告脑卒中病例2818例,报告粗发病率334.29/10万。
(五)高血压监测结果
报告15岁及以上新增高血压23771例,累计104851例,报告患病率12.44%。
(六)糖尿病监测结果
报告15岁及以上新增糖尿病17523例,累计49036例,报告患病率5.82%。
(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登记报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8940例,报告粗患病率1.19%。
(八)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2024年,北碚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35.00%,较2023年提升3.67个百分点。
三、主要发现
一是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老年人口比例是衡量人口老龄化最重要、最直观的一个指标,2024年,我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达23.03%,远远高于国际通用的“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0.00%,或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00%”的人口老龄化标准。
二是慢性病发现和管理工作有待加强。2024年死因监测显示,我区86.77%的死亡病例系慢性病所致,慢性病的死亡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84.80%,其中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和恶性肿瘤四类慢性病的早死概率为10.09%,死亡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76.58%,但全区高血压、糖尿病和慢阻肺患者的管理人数远低于实际患病人数。
三是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差距较大。虽然我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重点慢性病知识知晓率均已达到《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2025年目标值,但是知行脱节现象仍较突出,2016-2024年心脑血管事件总体报告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均增幅为6.18%,男性心脑血管疾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发病均高于女性,居民主动参与健康管理的积极性不高,健康行为转化率需要持续提升。
四、工作建议
(一)强化政府主导,巩固示范区建设成果
继续健全“政府主导、多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的慢性病综合防控机制,通过加大政府投入,完善保障机制,落实政策配套、人员配备等形式,进一步加大慢性病防治工作力度,不断巩固示范区建设成果。
(二)强化监测预警,夯实慢性病患者管理
完善慢性病监测体系,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作,提高监测数据质量和分析利用。加强高危人群的筛查管理,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指导和生活方式干预措施,完善慢性病患者管理制度,加强双向转诊和分级诊疗,确保患者得到及时、规范、有效的治疗和管理。
(三)强化宣传干预,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加强健康教育和促进工作,依托主题宣传日,发挥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优势,全方位、多角度切实开展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工作,倡导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培养居民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四)强化医防融合,提升服务管理质量
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硬件设施和设备条件,通过疾控监督员试点工作等措施的实施,加强对慢性病防控复合型人才的综合培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形成层次合理,专业能力过硬的慢性病防治梯队,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为慢性病患者提供全方位、全周期、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