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北碚区慢性病及社会影响因素状况报告 (摘要)
日期:2022-06-16

为进一步了解我区慢性病流行现状及其社会影响因素,分析影响我居民健康的重点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为制定慢性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我区在2021年开展了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流行现状调查,并结合区人口数据、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卫生、死因监测、慢性病监测等资料,完成了《2021年北碚区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报告,主要监测结果如下:

一、人口基本情况

(一)2021年,全区常住总人口83.79户籍总人口65.13万人,其中男性321511人,女性329823人,男女性别比为0.97:1

(二)2021人口自然增长率-1.952020年下降107.45%

(三)2021,全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77868人,辖区常住人口总数的21.19%

(四)2021,北碚区人均期望寿命达79.72岁,其中男性77.14岁,女性82.63岁。

二、疾病谱特点

(一)2021年,全区疾病死因监测分析报告结果显示,2021年北碚区居民死亡5584例,报告粗死亡率为665.21/10万,标化死亡率为392.83/10万,死于慢性病4929例,死亡率为587.18/10万,占总死亡构成的88.27%;前5位主要死因分别为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与中毒内分泌、营养与代谢性疾病

(二)2021报告心脑血管事件3950例,报告发病率470.56/10,其中报告脑卒中病例3521例,报告发病率419.45/10万;报告恶性肿瘤新发病例2888例,报告发病率344.04/10;登记报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4950例,报告患病589.69/10

三、慢性病患病及危险因素现状

2021年,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全7镇(街道)20村(社区)开展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现状调查共计15岁以上常住居民2010,调查结果如下:

(一)主要慢性病患病情况

1.高血压

35岁以上调查对象高血压患病24.04%30岁以上居民高血压知晓率为65.15%

2.糖尿病

35岁以上调查对象高血压患病率10.43%18岁以上居民血糖知晓率为59.38%

3.血脂异常

15岁以上调查对象血脂异常率为20.60%

4、脑卒中等

15岁以上调查对象心肌梗死、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和恶性肿瘤自报患病率分别为0.20%1.04%2.04%1.74%

(二)慢性病危险因素

1.吸烟情况

15岁及以上居民现在吸烟率为17.11%,其男性吸烟率32.44%女性吸烟率1.58%非吸烟者的二手烟暴露率为27.32%男性(25.70%)低于女性(28.32%

2.饮酒情况

本次调查人群中,过去12个月内饮酒率为17.66%危险饮酒率为1.19%有害饮酒率为1.14%

3.运动与锻炼

调查对象身体活动不足率为28.91%,经常锻炼率为49.25%

4.膳食营养行为

食盐摄入:人均每日盐摄入量6.33g,高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推荐标准5g

食用油摄入:人均每日烹调油摄入量40.45g,高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推荐标准25-30g

其他膳食摄入:人均每日蔬菜水果摄入量514.55g,蔬菜水果摄入不足的比例为24.73%,人均每日红肉摄入量179.40g,红肉摄入过多的比例为46.32%

5.超重与肥胖

调查对象中,超重率为29.25%,男性超重率为32.05%女性超重率为26.43%肥胖率为10.50%,男性肥胖率为9.69%女性肥胖率为11.31%。腹型肥胖率为21.00%,男性腹型肥胖率19.78%女性腹型肥胖率22.22%60-90岁年龄段超重、肥胖比例最高48.42%

(三)慢性病核心知识知晓情况

调查对象重点慢性病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为73.60%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为65.60%

四、主要发现

一是人口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达21.19%高于2020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中全国平均水平(18.70%

二是部分慢性病危险因素仍然存在。本次调查显示居民虽然吸烟率、饮酒率等有损健康的行为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食用油、盐摄入量高、菜水果摄入不足、红肉摄入过多、膳食不合理及肥胖等健康危险因素普遍存在。

三是慢性病发现和管理工作有待加强。2021年死因监测资料显示,我区88.27%的全人群死亡病例均系慢性病所致,但高血压和糖尿病的管理人数远低于实际患病人数。

四是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差距较大。虽然我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重点慢性病知识知晓率均已达到《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2025年目标值但是知行脱节现象仍突出,健康行为转化率需要持续提升

五、防控策略

一是将慢病防控策略融入策。进一步健全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民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大政策保障,完善慢性病综合防控保障措施将慢病综合防控措施融入各项健康政策,全方位保护群众健康。

二是推进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将慢病防控工作与国家卫生城区建设和文明城区创建等紧密结合,通过健康社区、健康主题公园、健康步道等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进一步优化人居环境,提高群众健身的可及性,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的开展提供保障。

三是大力减少行为健康危险因素。充分发展和运用适宜技术与工具,推广适用于个人、家庭和集体单位的简便易行的健康支持工具,帮助目标人群改变健康危险因素,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习惯。

四是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利用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等新媒体,三减三健、平衡膳食等为重点内容,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宣传活动,引导群众树立正确健康观,提高群众的健康素养水平。

五是推进慢性病全程规范化管理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的方针,落实基本医疗保险等相关政策,发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体功能,通过家庭医生签约、双向转诊与分级诊疗等工作实施,促进病规范化管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