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碚区坚持“四治融合”,探索乡村治理新路径
日期:2022-09-23

    近年来,北碚区坚持党建引领,全面推进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持续推动乡村治理和服务重心下移,充分调动村民开展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断改进乡村治理工作体系,着力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成功创建国家级乡村治理示范村1个(东升村),市级乡村治理示范镇1个(金刀峡镇)、示范村3个(东升村、同兴村、素心村),为扎实开展乡村治理工作提供了“北碚”样板,全区向上向善向美的精神风貌更加彰显,群众参与村级发展治理的主体作用更加凸显,农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持续提升。

一、坚持自治激活力,多元共治奏响乡村治理“大合唱”。建立全区乡村治理联席会议制度,创新“镇街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推动治理力量向基层下沉,凝聚工作合力,推动基层治理呈现“1+1>2”的效果。成功探索施家梁村“施家大姐”、素心村“院落自治”、柏林村“四议五步工作法”、王朴村“党员示范带动”等乡村治理新模式。一是持续完善“一约六会”制度。用村规民约对广大群众进行思想上的软性约束,用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乡贤理事会、文化协会、乡风文明理事会等协同管理,对广大群众进行执行上的硬性约束,多措并举有效遏制大操大办及高价彩礼等不良风气。二是深化“五社联动”。积极引入乡村治理力量,链接高校等社会组织资源,初步开创“(施家)村+(施家大姐)志愿服务组织+社工+(学校、企业等)社会资源+社会组织”五社联动模式。目前,已引入社工84名,志愿者14.2万人。三是加大驻镇驻村工作队伍建设。选派工作队3支、驻村工作队3支、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22人,选派第二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59名、科技指导员15名。组建12个区级帮扶集团,按照“1个牵头单位+多个成员单位”的模式,全覆盖联系帮扶15个涉农街镇。四是全域深入推广乡村治理“积分制”。制定全区积分制参考指标5项25条,各村结合实际将防汛抗旱、森林防火、管护河流公路等村级重点事务有机结合,设定积分指标和具体分值,全区102个行政村均已制定积分制实施方案。2022年以来,全区开展积分评比行政村85个、覆盖率83.3%,建立积分超市44个,开展积分兑换136次。

二、坚持德治润民心,绘就新时代文明乡风新画卷”。扎实推进思想铸魂、文化育人、产业富民,有效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各项工作提质增效一是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新创建市级文明村镇5个,区级以上文明村镇占比达69%,新创建市级美丽庭院150个,开展“清洁文明户”评选活动的行政村占比达100% 。二是广泛开展文明实践。积极发动群众参与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活动300余场次,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六讲”志愿服务、“梦想课堂”“家风润万家”等主题实践活动800余场次,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600场次三是扎实推进移风易俗。广泛刊播“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将移风易俗融入乡村振兴,开展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四级”战役行动、爱国卫生运动、家风润万家活动等,参与人数3.5万人次,开展垃圾分类积分兑换、“环保卫士”等志愿服务活动158场次,被评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三、坚持法治强保障,建强法治护航乡村治理“硬实力”。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敬法一是加强农村法律服务。在全域推行“一村一警”“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全区所有行政村均实现村居法律顾问全覆盖。开展“法律进乡村”,组织法官、民警、律师等利用“一庭两所”、院坝会、赶场日等形式深入各村开展普法宣传,今年以来,发放民法典宣传进农村等海报折页2万余份。二是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启动法律明白人培养工作两委成员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培养法律明白人312人。建成素心村民法典学习馆、复兴街道万家法律驿站等法治文化阵地。三是坚持发展枫桥经验。完善村级人民调解,深入推进警调对接”“诉调对接访调对接”工作。今年1-6月,全区各级调解组织共计调解成功案件3398件,成功率99%,调解协议涉及金额3975.01万元,其中调解婚姻家庭邻里纠纷575件,邻里纠纷989件,房屋宅基地、山林、土地拆迁等纠纷120件,做到“小事不出村居、大事不出街镇”,矛盾就地化解不上交。

四、坚持智治提效率,着力打通乡村治理“最后一公里”。

充分利用互联网赋能,搭建“智治”平台,为乡村治理工作提供信息支撑,有效破解农村群众办事不便的难题。一是积极整合部门、镇街资源,打破层级观念,优化办事流程,通过事项集中、资源集中、服务集成,下放投入少、可操作性强、频次高的办理业务权限到基层,为群众提供“一门办、一窗办、一次办、一章办”4项创新服务,解决群众镇街和区级部门多处跑、多次跑问题。二是开展“数商兴农”工程试点。坚持突出重点、引领示范,在柳荫镇明通村实施“数商兴农工程”,建立视频监控系统乡村综合治理服务系统村政务服务软硬一体化系统乡村就业培训服务系统边缘数据治理服务等五大系统,提升乡村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三是依托智慧社区综合信息平台推进“三事分流”“五社联动”网上协同以云平台手机APP和微信小程序服务入口,一门受理居民诉求,分送镇街、社会工作者、志愿者、慈善组织等渠道协同办理实施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智慧化改造工程,部署政务通用自助服务一体机24台,完善便利店、智能快递柜等自助便民服务网络布局。

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典型案例集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王俊书记多次对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提出了工作要求今年,全区深入推广运用乡村治理“积分制”“清单制”以及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不良风气整治三张图。全区104个村均需建立“六有”积分超市,实行爱心积分超市运营管理制度上墙,开展“月评比、季兑换”梳理制定小微权力清单、村民自治清单、协助政府清单、证明事项清单、公共服务清单、干部负面清单等6张清单。为进一步发掘和总结各地典型经验做法,以点带面推进全乡村治理工作,写好乡村治理这篇文章区乡村治理联席会议办公室特汇编《乡村治理典型案例集》,定期推介1篇区内、1篇区外乡村治理典型案例,供各级领导参阅和各镇街、村干部学习借鉴

【区内篇】

志愿服务引领新风尚  擘画乡村治理新图景

施家梁村位于北碚区施家梁镇,幅员1.9平方公里,393户、947人,设党总支委员会,党员92名。施家梁村聚焦乡村振兴“二十字”总方针,创新举措、综合施策,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平台,成立志愿服务队,用活用好乡村治理积分制,撬动乡村治理新动能,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施家梁村先后获得市级文明单位、美德在农家示范村、市域社会治理创新亮点村等荣誉称号,施家梁村党组织连续多年被评为北碚区先进基层党组织。

一、建立志愿者机制,成立“施家大姐”新队伍

坚持党建引领,村“两委”积极挖掘村民力量,充分发挥村民主观能动性,通过建章立制、奖惩有别于、定期培训等,建立了一支以施家梁村55-75岁年龄段的热心大妈为主的志愿者服务组织——“施家大姐”,推动乡村治理深入开展。一是优选队伍成员。村民申请后,经村“两委”、“施家大姐”党小组成员投票选举通过方可加入,首选有正能量、有责任心,敢担当、有激情,能积极参加各种活动、热爱公益事业、甘于奉献的施家梁村村民。二是明确奖惩制度。坚持“奖惩有据、奖惩及时、奖惩公开、奖惩公正”原则,制定具体实施细则,规范组员行为,确保“施家大姐”队伍成员奖惩有章可循,得到妥善处理,保障公平公正。三是开展定期培训。引入专职社工每月对“施家大姐”成员开展培训,涵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除杂草、播种、插花、井盖绘画等方面,提升队伍成员技能,促进“施家大姐”组织发展壮大,共同扮靓乡村治理新面貌。

二、推广运用“积分制”,掀起群众参与新热潮

将“施家大姐”志愿者服务与乡村治理“积分制”有机结合,助推乡村治理重点工作任务,依托“积分制”治理方式,引导村民养成良好习惯,不断激发乡村治理新活力。一是成立评议小组。以村“两委”为管理主体,由村干部、驻镇驻村干部、党员代表、群众代表、“施家大姐”成员代表等组成积分评议小组,负责积分标准设置、评议、登记、公示、兑换、运用等。村务监督委员会、村务监察监督员组成监督小组,负责积分制实施全过程监督。二是设置积分指标。紧紧围绕六大方面设置积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基础分,志愿服务、公共服务、产业发展、乡风文明、遵纪守法为加分项,并每年对积分指标进行动态修订完善。三是开展评比兑换。充分发挥施家大姐”先锋带头作用,入户走访开展积分评比,以户为单位设置积分台账,每月清算上月积分,每季度进行一次排名公示。打造施家梁“爱心积分”超市,积分达到25分以上的可兑换毛巾、垃圾袋、扫帚、香皂、盐、糖、肥皂等生活日用品。

三、丰富村民议事形式,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

充分发挥“施家大姐”志愿服务组织辐射带动作用,持续带动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管理,为村庄发展贡献“金点子”,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不断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一是打造多形式议事角落。在村级创办施家茶馆,“施家大姐”中的骨干成员和村民代表成员就村庄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风文明等进行内部和外部协商。在多个村民小组开展井盖和石凳彩绘、角落清扫、石刻、花草播种等美化行动,打造环境优美、彰显特色的议事角落、休闲院坝——施家茶话角不定期召开院坝会,就社内事务进行议事协商,不断带动村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创新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充分利用社会组织资源,初步开创“(施家)+(施家大姐)志愿服务组织+社工+(学校、企业等)社会资源+社会组织”五社联动模式,创建乡村治理品牌打造施家梁网红打卡点,带动周边水果等农产品的销售,实现“以少数带动多数、以个人带动家庭、以家庭带动村社”服务目标

四、齐心协力做志愿,构建乡村治理新格局

“施家大姐”志愿者组织带动全村村民参与志愿服务,帮助高龄独居老人整理内务、定期提供“小小行动,大大不同”环境清洁活动、开展“井上添画”扮靓施家等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向善、向上、向美的乡村治理新氛围。一是成立专业小分队。目前“施家大姐”志愿服务队伍已孵化了施予乐·文艺宣传队、爱·志愿服务队、美·环境美创队、巧·公益手工坊、德·宣讲队5个典型志愿服务小分队,围绕施家梁村产业发展、文化生活服务等开展针对性服务二是丰富志愿服务活动。“施家大姐”自成立以来,已累计开展各类志愿服务200余次。施予美·环境美创队定期开展环境清洁活动,共同美化村居;施予德·宣讲队优良家风家训、民法典等各项政策、新时代文明实践等内容进行宣讲,提高村民的文化意识和政治觉悟;施予乐·文艺宣传队通过宣传歌舞、快板、走秀等文艺活动丰富村民文娱生活,取得了村容整、民风淳、文化兴实质成效

【区外篇】

小积分开启乡村环境美颜新模式

    乡村振兴,环境先行。重庆市铜梁区坚持把提升群众素质、激发内生动力作为根本,在行政村和涉农社区全面推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积分激励机制。区妇联充分发挥“联”字优势,有效融合美丽家园巴渝巾帼行动,带领广大妇女及家庭以行动换积分,以积分转习惯,以习惯化新风,积极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力推动乡村社会治理,促进乡村面貌日新月异。

一、注重顶层设计,强化组织保障

(一)方案制定强指导。区委组织部、宣传部牵头,区农业农村委、区妇联等单位共同配合,重点围绕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重点工作及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志愿服务活动、评选清洁文明户等,制定具体积分制工作实施方案,明确积分内容、积分流程和积分评定标准,印发《关于推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积分制度工作的通知》,统一制定积分存折,在各镇全面推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积分制度。

(二)经费投入保落实。分级分档给予经费保障。按照100户以下的村9000/年,101-300户的村18000/年,300户以上的村36000/年的标准拨付,全面保障积分制工作顺利推行,2020年全区投入专项经费767.4万元,2021年投入专项经费2645万元,有力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实现内外兼修、标本兼治。

(三)考评机制促落实。建立定期督导制度,区领导包片联系镇街,定期走访指导,强化督导检查。建立定期通报制度,区委组织部、区农业农村委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定期检查评估经费使用情况,定期通报工作开展情况。建立定期评优制度,镇街每月、全区每年开展一次比学赶超评优活动,其中全年最终得分前1/3的村和镇街,分别给予奖励金2万元、5万元,评优结果作为年终考核依据。

二、严格评选认定、凸显积分效用

(一)归类细分评分项目。参评对象覆盖全区所有村民家庭,一户一档建立积分台账。为使积分存折更具吸引力和针对性,积分项目分设常规加分项和一次性加分项。常规加分围绕厕所改造、污水治理、庭院建设等1124个方面和一化两改三不见一化即美化,两改即规范改造圈舍和柴棚,三不见即不见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白色垃圾)要求设置指标,重点考核庭院美、室内美、厨厕美。一次性加分重点激励村民在做好自家环境整治基础上,更广泛地参与社会活动。各单位结合工作特色,制定一次性加分项目,区妇联重点将获评最美阳台最美庭院最美家庭等纳入其中。

(二)定期评比亮分激励。全区妇联组织在村两委领导下,重点发动村妇联执委、妇女小组长、妇女代表主动加入村干部+村民小组长+党员代表+群众代表的检查组,通过周检月评,不定期抽查、邻里互评、现场观摩评比等多种方式,评比村民环境整治情况,并于每月10日前更新上月积分情况,定期通过便民服务中心公示栏、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公示红黑榜,在评分亮分过程中让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达到人人参与、人人受教、人人服气的良好效果。

(三)拓展延伸兑分内涵。全区统一1分即1元的积分兑换标准,实行每月定期兑换和年终等次奖兑换。定期兑换中,每月10日为积分兑换日,重点为村民兑换香皂、洗衣液、毛巾、垃圾袋等日常生活用品。年终兑换按照常住人口户数约10%的比例设置等次奖励名额,分别奖励价值300元、200元、100元的物品。为更大程度激励村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主动性,区妇联在积分兑换的基础上,结合工作特色,每年专项推选一定数量的农村妇女及家庭参评区级、市级最美阳台最美庭院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

三、整合资源发力,推动工作落实

(一)联合培训树意识。建立区培训镇、镇培训村、村培训户的三级联动培训机制。区妇联联合区农业农村委、区健康教育所、区畜牧中心、区城管局等单位线上线下开设乡村巾帼大讲堂,设置以乡村环境卫生与健康、农村妇女健康卫生习惯养成、果树种植与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课程。镇妇联组织卫生、园艺相关师资入村,面向村妇联执委、先进妇女典型开展收纳管理、改厨改厕、庭院打造等实用技能培训。村妇联执委发挥作用深入农户家中,以帮带教,带动妇女家庭打扫卫生、整理庭院、栽植苗木。三级联动培训实现各村妇女家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卫生健康理念培养、园艺打造技能培训全覆盖,有效帮助妇女及家庭增强主人翁意识,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积极投身农村环境整治,极大程度改变了脏、乱、差现象。

(二)因户制宜美庭院。结合美丽家园建设工作开展,区妇联通过走村入户调研,了解妇女群众希望结合自家实际打造特色庭院的期盼,积极联合区农业农村委、区城管局、区林业局等单位,共同为有需求的家庭因地制宜、因户制宜制定庭院建设方案。对于房屋比较现代的,重点栽植鲜艳花卉,打造连廊相间、层次感强的庭院;对于房屋古朴的,重点栽植常绿苗木,打造绿树成荫、水塘环绕的庭院,助力建设花团锦簇、山清水秀的家园。在各单位的帮助下,家家户户积极栽植花木果树,推动村落风光秀丽,庭院生机盎然,房前屋后花草葱茏,妇女群众的劳动成果转化为看得见的实惠,也在受益中获得了价值感、幸福感。

(三)样板示范化风景在全面发动、全面推进的基础上,积极打造一批示范样板,加大工作宣传,强化典型带动,促使工作由盆景风景。太平镇妇联用身边事例编制小品《环境整治靠大家》、快板《美丽乡村行》到各村展演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庆隆镇妇联深入开展美我家、写我家、拍我家、画我家、唱我家五家系列活动,引导村民养成三定三勤三看生活习惯;土桥镇妇联发动妇女家庭保留原乡风味、靓化乡村环境,发展乡村旅游经济。通过宣传教育、典型引领,推动铜梁区各镇街掀起过去挣工分,现在挣积分的新高潮。截至目前,铜梁区已评定1500余个美丽庭院,建成38个绿色示范村庄、6个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和9个市级美丽宜居村庄,六赢村入选全国100个特色村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