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北碚区聚焦“两大定位”,做好“四篇文章”,发挥西南大学科技人才优势,围绕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 三个方面,持续深化校地合作,携手共建做好乡村这篇大文章,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一、依托关键技术,提高乡村产业发展质量
(一)聚焦种业振兴,打造一批良种繁育中心。依托西南大学科技力量,围绕柑橘、蜡梅、魔芋、水产发展良种繁育中心,建立“两头在碚、中间在外”的产业格局。推动西南大学柑桔研究所与科正花果苗木公司等建立科企联合体,加快推进国家柑橘 良种繁育基地项目建设,目前,全区柑橘良种繁育基地达到 2000 亩,种苗繁育能力提升到 3500 万株/年,打响北碚“国家区域性 柑橘良种繁育基地”品牌。围绕蜡梅、魔芋种苗繁育,西南大学组建专家团队进行课题攻关,推动蜡梅种苗实现批量化生产,建立魔芋种质资源保护圃、魔芋脱毒快繁中心、良种繁育基地,力争全区蜡梅种苗繁育能力达到 50 万株/年,魔芋种苗繁育能力达到 10 万株/年。
(二)聚焦品质提升,打造现代粮油产业示范区。依托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技术支撑,选择适宜本地的粮油品种、技术,重点推广西南大学研发的高油酸油菜新品种,在江东片区发展水稻、高粱、油菜等优质粮油品种近 1 万亩,打造现代粮油 产业示范区。在龙凤桥凤凰村建设石曹上萝卜标准化示范基地 1000 亩,开展石曹上萝卜地方品种提纯复壮,编制地方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扩大“石曹上萝卜”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
(三)聚焦产业融合,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提档升级。依托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对素心蜡梅品种的理化成分、功效作用开展全面系统的研究分析,争取素心蜡梅品种纳入国家化妆品名录。组建蜡梅加工技术的课题攻关小组,改进蜡梅精油提取技术,单位蜡梅花的精油提取量力争达到千分之四;研发蜡梅鲜切花保鲜剂,延长蜡梅花朵的保鲜时间,便于商品化运输、保存;加大对蜡梅嫁接伤口愈合技术创新,开发蜡梅小型盆栽产品。
二、共建试验示范,提升乡村建设整体水平
(一)共编示范规划。联合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按照“一 带”“六片”“多点”乡村振兴示范布局,围绕农房风貌整治、 标识标牌、景观节点以及休闲驿站打造,编制“梅香西山”产业 带整体提升规划,探索形成全区乡村振兴试验示范建设可操作、 可复制的推广模式。委托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编制重庆市乡村 振兴产学研创新示范基地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围绕乡村发展、 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力争打造西部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
(二)共推乡村建设历史文化联线建设。围绕保护、活化和 利用“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旧址群”,串联乡建文化旧址,谋划 打造“中国乡村建设文化遗产展示群”。校地双方联合挖掘提炼 乡村建设历史文化资源内涵,建立乡村建设历史实物资料大数据 库,共同推进“重庆中国乡村建设博物馆”筹建,举办“乡村振兴的历史先声——中国乡村建设百年探索展”陈列布展。推荐国 内乡村振兴发展相关专家学者加入“中国西部(重庆)乡村振兴 研究院”,在北碚设立“专家工作站”,建设产学研创新示范基 地 1000 亩。
(三)共造文化艺术乡村。依托四川美术学院、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开展艺术乡村景观建设,通过墙体彩绘、院坝美化等,对乡村产业、风貌、景观进行艺术打造,彰显地域特色,避免“千村一面”。开展乡村美育教育,实施艺术普及项目,通过书法、美术、摄影、音乐、舞蹈、戏曲等展示形式,提升村民对美的认识,激发村民创美的能力。整合西南大学学科资源,拓展乡村功 能价值,以农耕文化、乡土艺术等为主题开展“农+旅+艺+学” 融合发展,打造具有乡村特色的田园艺术研学 IP,营造沉浸式艺 术乡村体验场景。
(四)共建丘陵山区智慧农机试验示范基地。联合西南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围绕丘陵山区农业装备开展研发、展示及示范应 用,在柳荫镇建立现代农机试验示范基地 200 亩,开展农业机械化生产及示范、成果展示、农机人才培训,加挂授予西南大学丘陵山区智能农业装备科技小院牌子。
(五)共抓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依托资源环境学院、水产学院,围绕化肥减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畜禽养殖污染资源化 利用、水产养殖尾水治理、鱼菜共生、嘉陵江水资源监测等方面, 探索建立切实有效并且可操作、可落地、可推广的治理模式。推 动数据化、自动化、智能化、可视化面源污染监测与辅助防治系统建设,提升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信息化水平。
三、加强人才交流,推动乡村治理走深走实
(一)深化乡村振兴人才合作。围绕“千人千岗就业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加强校地人才交流培训,依托农业龙头企业、特 色产业基地、乡村治理示范村等,打造西南大学学生实习、实训平台,并支持西南大学学生到农村创业、就业。结合北碚乡村振兴发展需求,整合西南大学教学资源,建设乡村振兴培训师资及课程体系,研发设计一批本土品牌特色课程,积极开展产业发展、 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乡村振兴重点工作课题研究及教学,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本土化”。
(二)打造乡村治理品牌。推广运用“积分制”“清单制”, 整治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不良风气乡村治理“三张图”。拓展积分应用领域,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代粮油产业示范区、万亩蜡梅产业带建设以及项目管护等方面 与积分制有机结合。创新积分载体平台,建立“积分银行”、“积 分超市”,激发农民参与村级公共事务积极性,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在澄江镇柏林村打造“积分制”试点项目 1 个,探索多种乡村治理模式,创建北碚乡村治理品牌。
四、健全工作机制,加强校地合作组织保障
(一)成立乡村振兴校地合作工作专班。由西南大学分管副校长、区政府分管副区长任组长,西南大学党政办公室、国内合 作处、区政府办、区农业农村委负责人任副组长,西南大学党政 办公室、国内合作处、西南大学(重庆)产业技术研究院、区政府办、区财政局、区农业农村委、区文化旅游委、海峡公司等单 位相关负责人为成员,统筹协调乡村振兴校地合作相关工作。工作专班下设办公室,负责工作专班日常事务。
(二)探索乡村振兴校地合作长效机制。校地双方采取购买服务、技术入股或转让、项目共建等模式,推动校地双方利益共同体建立。2021 年以来,围绕项目规划编制、试验检测等项目 购买服务 17 个,涉及资金 113 万元;西南大学以新品种入股企业,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近年来,西南大学培育的柑橘新品种由北碚本土企业推广的达 8 个。
(三)匹配项目资源。围绕北碚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以及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建立北碚区乡村振兴校地合 作项目库,涉及项目 29 个。立足项目清单,建立北碚区乡村振兴专家库,分项目配备合适的领衔专家,并根据实际需要建立跨专业、跨院系的专家团队,确保合作全面、精准、深入,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