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北碚区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自查自评报告
日期:2023-12-05

北碚区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纳入“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中小学幼儿园布点规划,以“13751”工作思路为抓手,加快推进全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实现政府保障全面落实、教育资源全面均衡、办学品质全面提升,义务教育呈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北碚区地处缙云山麓、嘉陵江畔,幅员面积75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4万人,是两江新区、西部(重庆)科学城、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重要板块。历史底蕴深厚,抗战文化、巴渝文化、乡建文化交融发展;生态环境优良,成功创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科教文化发达、创新活力迸发,拥有高等院校4所;产业发展兴盛、工业基础雄厚,是全市唯一的民营经济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区。    北碚始终秉承“厚德树人、宁静致远、励精治教、追求卓越”的教育精神,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致力于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谱写无愧于时代的壮美篇章。北碚区是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示范区、重庆市唯一国家级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重庆市学校美育改革和发展实验区、重庆市中小学研学旅行先进区。2020年印发《北碚区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工作实施方案》,聚焦问题和短板,突出资源配置、政府保障、质量提升三大核心任务,部门联动、各司其职,落实工作职责,全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目前,全区有义务教育学校共计76所(含校区),其中,小学57所(含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初中学校19所(含9所高完中学校和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初中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校学生69546人(含小学45499人、初中24047人),在岗专任教师4424人(含小学专任教师2624人、初中专任教师1800人。)

二、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一)区域内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情况。

按照《教育部关于印发〈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的通知》(教督〔2017〕6号)文件要求,我区共70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百名学生拥有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每百名学生拥有县级及以上骨干教师数、每百名学生拥有体育、艺术(美术、音乐)专任教师数、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每百名学生拥有网络多媒体教室数等7项指标均已达标,1所学校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到评估标准85%以上,5所学校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未达到评估标准85%。

(二)区域内小学、初中校际均衡情况。

按照《教育部关于印发〈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的通知》(教督〔2017〕6号)文件要求,对县域义务教育校际均衡情况主要通过每百名学生拥有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每百名学生拥有县级及以上骨干教师数、每百名学生拥有体育、艺术(美术、音乐)专任教师数、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每百名学生拥有网络多媒体教室数等7项指标的校际差异系数进行评价,要求小学校际差异系数不高于0.50,初中不高于0.45。我区小学的7项指标校际差异系数均小于0.50,初中7项指标的校际差异系数均小于0.45,达到评估标准。

(三)区政府保障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情况。

按照《教育部关于印发〈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的通知》(教督〔2017〕6号)文件要求,对政府保障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程度主要通过政府依法履职,落实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要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工作成效等方面的15项指标进行评价。对照评估办法,我区15项指标均达到评估标准。

指标一: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规划布局合理,符合国家规定要求。编制《北碚区中小学幼儿园布点规划(2015-2020年)》,同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变化情况,不断修订完善教育布点规划。近5年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3所,新增校舍70万㎡,新增学位3.7万个。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二: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统一、教师编制标准统一、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一、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统一。我区严格执行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教师编制标准、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基本装备配置标准四个统一。根据《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建标〔2002〕102号)、《重庆市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标准(试行)》(渝教基〔2011〕69号)、《中小学校设计规范》(GB50099-2011)等建设标准和行业规范,标准化建设中小学校校舍场地。在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总量内,根据学校布局情况和学生数量变化情况,每年对学校编制进行动态调整。按照小学1000元/生/年,初中1200元/生/年,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1500元/生/年,随班就读和特殊教育学校学生6000元/生/年拨付生均公用经费。全区中小学装备配置标准统一。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三:所有小学、初中每12个班级配备音乐、美术专用教室1间以上;其中,每间音乐专用教室面积不小于96平方米,每间美术专用教室面积不小于90平方米(对于在2016年及之前规划并建成的学校,其音乐、美术专用教室单间使用面积按分别不低于73、67平方米评估)。我区2016年及之前建成投用的义务教育学校54所,其中音乐、美术教室数量和面积达标学校36所,达标率66.7%。2016年之后新建投用的义务教育学校22所,其中音乐、美术教室数量和面积达标学校20所,达标率90.9%。

自评结论:基本达标。

指标四:所有小学、初中规模不超过2000人,九年一贯制学校、十二年一贯制学校义务教育阶段规模不超过2500人(对于一个独立代码、一个独立法人、但有多个校区的“学校”,以独立校区为统计单位。对于2010年及之前规划并建成的学校,以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占比超过50%的学校,其学校规模按小学、初中均不超过2400人、九年一贯制学校不超过3000人评估)。目前,我区办学规模超过2000人的小学3所、初中3所。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区委、区政府在教育布局规划、加快建设进程、化解招生压力等方面,正持续发力、克难攻坚,力争所有小学、初中学校规模相关指标2025年全部达标。

自评结论:基本达标。

指标五:小学、初中所有班级学生数分别不超过45人、50人。由于城市发展进程加快,人口相对集中,班额超标压力较大。在“十四五”期间,我区将加快规划学校建设和老旧学校改建扩建工程,调整招生划片范围,增加学位总量,继续严格落实市教委“三对口”政策,按计划招生,均衡编班,起始年级不出现新的非标准班额。

自评结论:基本达标。

指标六:不足100名学生村小学和教学点按100名学生核定公用经费。我区对不足100名学生的村小按照100名学生拨付生均公用经费,并按在编教师人数拨付学校补充公用经费。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七: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不低于6000元。我区有1所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公用经费标准为6000元/生/年,2023年特殊教育学生数为101人,共安排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60.6万元。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八:全县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按规定足额核定教师绩效工资总量。我区严格执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标准,全面、优先保障教师工资待遇,严格按照规定足额核定教师绩效工资总量,确保了全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年平均工资不低于公务员年平均工资收入水平。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九:教师5年360学时培训完成率达到100%。我区高度重视教师培训,积极落实各级各类培训项目,形成了国培、市培、区培、校培四级培训体系。每年开展新教师培训、名师工作室、高端人才流动站等区域特色培训项目。全区教师5年360学时培训完成率达到100%。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十: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核定的教职工编制总额和岗位总量内,统筹分配各校教职工编制和岗位数量。区教委根据学校布局和学生数量变化情况,在编制部门核定教职工编制总额内,每年统筹调整各校教职工编制,并报区委编办审批;根据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情况和岗位结构比例对学校岗位设置方案实施动态调整,并报区人社局审批。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十一:全县每年交流轮岗教师的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其中,骨干教师不低于交流轮岗教师总数的20%。我区通过定期交流、名师送教、教研员下校指导等方式,促进城乡间师资的交流和均衡,扩大优质师资覆盖面。2022-2023学年度,全区符合交流轮岗条件教师总数1527名,实际交流轮岗教师451名,交流轮岗教师占符合交流轮岗条件教师总数的比例29.5 %;交流轮岗的骨干教师139名,占交流轮岗教师总数的比例30.8%。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十二:专任教师持有教师资格证上岗率达到100%。按照国家、市级相关文件精神,我区规范教师队伍建设,加强专任教师管理,严把新教师招聘入口关,定期开展中小学教师资格注册,切实落实教师“持证上岗”。全区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4425人,其中持有教师资格证的专任教师4425人,占比100%。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十三:城区和镇区公办小学、初中(均不含寄宿制学校)就近划片入学比例分别达到100%、95%以上。我区严格实施小学“免试、划片、就近入学”、初中“免试入学、学校对口、单校划片和多校划片相结合”原则,小学就近划片入学比例为100%、初中就近划片入学比例为100%。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十四:全县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比例不低于50%,并向农村初中倾斜。我区严格执行市教委普通高中招生相关文件要求,实行优质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机制。2023年春季,北碚区属优质高中招生名额总数2590人,分配名额1813人,占比70%,注重向农村初中倾斜。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十五: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健全,全县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和政府购买服务的民办学校就读的比例不低于85%。我区积极贯彻国家、市级相关文件精神,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开展相关专题教育活动,积极落实留守儿童关爱行动。2023年秋季全区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数12417人,全部在公办学校就读。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比例为100%。

自评结论:达标。

(四)县域内义务教育教育质量情况。

按照《教育部关于印发〈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的通知》(教督〔2017〕6号)文件要求,对义务教育教育质量情况主要通过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学校管理水平、学生学业质量、综合素质发展水平等方面的9项指标进行评价。对照评估办法,我区9项指标均达到评估标准。

指标一:全县初中三年巩固率达到95%以上。我区2023年春初中毕业生数为7530人,三年前初中一年级在校生数为7498人,转入学生数为177人,转出学生数为145人,全区初中三年巩固率为100.4%。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二:全县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5%以上。我区建立健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等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体系。2023年秋季,北碚区适龄残疾儿童入学309人,其中随班就读残疾学生181人,送教上门残疾学生32人,特殊教育学校在读残疾学生96人,全区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100%。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三:所有学校制定章程,实现学校管理与教学信息化。按照《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做好新一轮学校章程修订工作进一步加强学校章程建设和管理的通知》(渝教策发〔2021〕6号)要求,北碚区所有中小学校均建立章程,章程建设覆盖率100%。学校成立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配备信息化专员,以“互联网+教育”现代技术赋能学校排课选课、安全巡检、图书管理等智慧应用,利用“北碚区智慧教育云平台”和“三个课堂”系统积极推行“时时、处处、人人”的场景式、沉浸式新型学习模式,大力推进信息化特色学校创建。截至目前我区创建市级智慧校园建设示范学校17所。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四:全县所有学校按照不低于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我区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教师〔2011〕1号)文件精神,按照国家、市级公用经费标准,足额安排学校公用经费。2023年安排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8013.7万元,各学校在公用经费中支出教师培训费比例高于5%。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五:教师能熟练运用信息化手段组织教学,设施设备利用率达到较高水平。通过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我区中小学教师熟练运用信息化手段组织教学,使用多媒体交互式班班通等教育技术装备,积极应用“北碚区教育资源库平台”等优质网络教学资源于课堂中。我区网络资源支撑下的交互式数字化应用班级比例达到95%,设备利用率达95%以上。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六:所有学校德育工作、校园文化建设水平达到良好以上。按照国家、市级相关文件精神,北碚区积极推动“五育并举”“五育融合”教育实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探索区域大中小(幼)大思政课一体化品牌建设,成功入选教育部首批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成员单位。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七:课程开齐开足,教学秩序规范,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开展。北碚区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课程;全面开设劳动课程,配齐配足专兼职劳动教育教师,严格保证学生劳动实践时间不低于综合实践活动课时的50%,建有能满足学生综合实践需求的乡村学校少年宫、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基地。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八:无过重课业负担。我区严格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教基厅函〔2021〕13号)文件规定,印发《重庆市北碚区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作业管理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实施方案》, 积极落实“双减”政策,严格执行“五项管理”规定,严把校外培训管理关,严控书面作业总量,全覆盖开展课后延时服务,确保学生每天锻炼时间1小时以上,学生无过重课业负担。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九:在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中,相关科目学生学业水平达到Ⅲ级以上,且校际差异率低于0.15。2020年接受重庆市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为:小学数学Ⅲ级,校际差异率0.128,初中数学Ⅲ级,校际差异率0.109。

自评结论:达标。

三、主要做法

(一)坚持优先地位,打好教育发展底色。

一是优先规划布局。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编制《北碚区中小学幼儿园布点规划(2015-2020年)》,指导城市新区和农村地区的学校布局调整和学校建设;印发《北碚区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工作实施方案》,对标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标准,分年度推进完成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目标任务;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为《北碚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发展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重要内容。

二是优先保障教育经费。在全区财政收入总量不大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教育经费“两个只增不减”,高于市级标准拨付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并按师均5000元/年拨付学校补充公用经费,保障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高于我区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强力推动全区教育持续健康运行。每年投入专项经费1000余万元,用于体育、美育等教师培训,为全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铺路奠基。

三是优先改善办学条件。大力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统筹推进城市新区学校和农村小规模学校、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近五年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3所,新增校舍70万㎡,新增优质学位3.7万个。投入8000余万元实施211个薄弱学校能力提升项目,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得以全面改善。

(二)关注特殊群体,体现教育公平本色。

一是均等入学机会。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划片、免试”的招生入学政策,特殊群体人员入学全覆盖,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碚籍学生享受同等入学待遇,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均为100%,有效保障了每一名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二是兜底教育资助。全面贯彻落实学生资助政策,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学生,享受寄宿生生活补助费和营养午餐;非寄宿制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免费“爱心午餐”。

三是关爱特殊群体。贯彻落实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留守儿童、特殊群体关爱政策,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率100%,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100%。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统筹安排残疾儿童少年入读特殊教育学校或进入普通教育学校随班就读,对不能到校上课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开展送教上门服务,确保每个残疾儿童少年都能接受公平教育。

(三)优化教师队伍,增添教育均衡亮色。

一是名师带动。依托西南大学建立“一站两室”名师培养平台,先后成立58个“名师工作室”、34个“乡村教育特色岗位工作室”、4届“高端人才流动站”,培养区级以上各类骨干、名师1100余人。

二是培训推动。坚持实施学科教师、新教师、骨干教师、名师、后备干部及党政干部制度化培训,持续、分层、梯队化培训全体教师,国家、市、区、校四级教师教育网络体系和教师培养体系不断完善,专任教师每年培训不低于80学时,集中培训比例达76%。教师整体素质稳步提升,参加赛课、论文评选等获市级以上奖励3000多人次。

三是交流驱动。探索实施“区管校聘”管理模式,通过挂职交流、走教(音体美等学科)、献课等方式,平均每年交流校长、教师比例达20%以上。每年通过连人带编分流教师到师资紧张学校,新招聘教师优先保证城市新区学校、向乡村薄弱学校倾斜,促进了城乡、校际的师资均衡配置,提升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四)提升办学品质,彰显教育内涵特色。

一是集团办学拓展优质资源。围绕优化教育资源,打破校际办学壁垒,推动教育集团化发展,建成9大中小学教育集团,实现区域优质教育资源集团化办学覆盖率100%。以优质教育集团牵头学校领办城市新区新建学校,实现区域优质教育资源集团化全覆盖。通过集团内的“管理互通、资源共享、研训联动、质量同进、文化共建”,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复制延伸。

二是课程改革创新育人模式。北碚区作为国家级首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区和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坚持五育并举,围绕课程、评价、育人方式等方面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实施“育人能力、品质课堂、作业设计、学科阅读、评价改革”五项工程。有关成果获评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项,其中一等奖2项、市政府基础教学成果奖20项。深入落实“双减”,因地制宜设计课后服务项目1000余项,学生参与率达98%,全面提升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

三是特色打造提升学校品质。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建成科技特色岗位工作室3个,科普教育实践基地10个,机器人工作室86个。开发“澄江板凳龙”“江石艺术”等传统艺术教育课程40余项,形成“复兴农村儿童线描画”“三圣根书”等特色美育品牌60余个。推进体教融合发展,区内学生在世界中学生运动会、世界中学生跆拳道锦标赛、U15世界中学生运动会中斩获金牌6枚,实现历史性突破。

下一步,我区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全国、全市教育大会精神,坚持强化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坚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提升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而不懈努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