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标任务
安全生产方面,实现“遏较大、降一般、减总量”,即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起数为0,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亡人数相较前三年平均值均下降10%。自然灾害方面,达成“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包括因灾群死群伤责任事件0起、已落实监测措施的灾害点亡人数0、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3‰以内等。消防方面,火灾起数和亡人数较2023年下降11%。
二、工作部署
(一)深化六大体系建设:1.责任体系:强化党政领导、部门属事和镇街属地监管、企业主体责任,提升综合统筹和基层应急管理能力。2.风险防范体系: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防灾减灾救灾固本强基、安全韧性城市建设,加强风险源头管控和重点行业专项整治。3. 救援救灾体系: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指挥部和队伍建设,提升会商研判、处置应对及救灾救助能力。4. 法规制度体系:宣贯行业法规标准,深化行政执法改革,严格规范精准执法。5.社会共治体系:提升全民安全素质,强化公众监督,发挥市场多元共治作用。6.数字应急体系:建设智能化场景,完善智慧指挥体系,增强科技基础支撑。
(二)重点整治领域:涵盖道路交通、建设施工、燃气安全、危险化学品、消防安全、工贸、特种设备、文化旅游等18个领域,明确各领域2025年具体目标和责任单位。
三、具体措施
1.制定党政领导干部“两个清单”,落实定期述职和培训制度,建立晾晒比拼和“季度+专项”督查机制。2.推动“三管三必须”责任到部门和镇街,动态厘清新兴业态监管职责,落实非区属市级重点项目属地管理。3. 严格企业主要负责人责任,推行“两单两卡”制度,强化委外作业和高危作业管控,完善国企负责人考核。
四、政策问答
问:在科技赋能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
答:1.推动数字应急智能化场景建设,用好事故灾害模型和市级小流域应用场景,建设北碚区中小流域极端暴雨洪涝综合应急监测试点工程。2.构建空天地一体化态势侦测平台,配备卫星通信终端,提升“三断”情况下应急指挥能力。3.推广老旧小区技防措施,建立应急管理重大项目研究储备机制,鼓励企业研发新型实用技术。
问:怎样保障工作落地见效?
答:1.完善安委会、防减救灾委等议事协调机构运行机制,强化督导检查、晾晒通报、考核问责。 2. 落实“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问题清单”,建立典型事件复盘机制,推广先进经验和案例警示。 3. 加强资金保障,用好救灾专项资金,推进应急避难场所、消防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
问:公众如何参与安全共治?
答:1.参与安全宣传“五进”活动,关注区级媒体应急管理专栏,学习安全科普知识。2.通过12350举报热线反馈安全生产问题,企业建立内部隐患报告奖励机制。3.支持安责险、巨灾保险等市场化手段,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抢险救灾和隐患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