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北碚区生态环境局关于2024年法治政府建设情况的报告
日期:2025-03-12

2024年,区生态环境局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在法治轨道上围绕《2024年全区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要点》目标任务,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积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奋力交出生态高分报表。现将2024年度法治政府建设情况报告如下。

一、2024年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主要举措和成效

(一)深入抓好理论学习,努力做到学思践悟知行合一。将学思践悟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习近平法治思想视为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的最直接行动,严格执行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将生态环境法律法规标准列为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内容。组织党员干部依托重庆干部网络学院平台学习法治相关课程,组织全体行政执法人员通过法治教育网平台完成公共法律知识 20 课时、行政执法技能培训 20 课时,组织干部参加环保执法大讲堂7次,组织全体在职员工参加法治理论知识考试,参加率、合格率均达95%以上。

(二)优化执法方式,着力提升污染防治法治效能。2024年,全力做好第三轮央督128件举报件的交办转办和86件举报件的具体调查整改工作,保质保量按时反馈;开展水污染防治、大气监督帮扶、高中考期间噪声整治、两打、第三方环保机构弄虚作假等各类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环境违法犯罪。累计检查企业、工地700余家次,立案27件,下达行政处罚20件,罚款88.42万元,移送法院强制执行8件,涉嫌犯罪移送公安机关1件。推行服务型生态环境执法六书制度,发放六书150余份,同意9家经济困难企业延期或分期缴纳罚款84.75万元,停止加处罚款83.87万元。坚持首违不罚+轻微免罚,帮扶企业整改问题190余项次,依法免予立案70件、免予处罚3件。联合区司法局、区市场监管局开展法治化营商环境执法监督开放日活动。联合印发《重庆市北碚区食药环领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制度(试行)》,与区检察院签订《行政执法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协议》,办理检察建议3件,联合公安执法10余次,处置污泥非法转卖案件1件,查处涉嫌危废非法转运案件1件。

(三)推进数智赋能法治,加快构建数字生态智治平台。依托北碚智慧环保系统,提高非现场执法监管效能,纳入考核的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控安装率100%,及时有效传输率98.62%、补全有效传输率98.5%建立1个综合站+2个野外监测站1+2监测模式,率先完成系统化生态质量监测评价工作,天空地一体化生态质量监测体系初步构建。迭代升级智慧平台,配设532套在线监测设备汇聚数据1000万余条建成数字生态资源一本账,人工巡查频次同比减少42%,发现和处置污染问题同比增加13.02%

(四)全面落实普法规划,推动生态环境领域普法工作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头雁作用,不断完善领导干部集体学法制度。推动领导干部增强法治意识,做到带头学法用法。以民法典宣传月、6·5环境日、网络安全宣传周”“8·15全国生态日、12·4国家宪法日、宪法宣传周等重要节点为契机开展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切实增强国家公职人员依法履职自觉性和坚定性。组建生态环境义务监督志愿服务队伍,在17个镇街、192个村(社区)组建了生态环境义务监督志愿服务队伍,共有193名志愿者。针对建筑工地、餐饮企业、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企业等,持续开展送法入企活动。以执法大练兵等活动为契机,推动在行政检查、处罚、强制等行政执法全过程开展实时、精准普法。在依法打击各类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过程中,通过现场讲解政策法规、媒体跟踪采访曝光重大环境违法行为等形式,开展环保普法宣传活动。邀请法律顾问在系统内部对《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长江保护法》《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开展专题培训,用鲜活案例及翔实数据解读相关法律法规,深入解读生态环境保护及行政领域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执法程序,不断提高打击环境违法执法水平。

二、2024年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的情况

区生态环境局坚决贯彻落实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充分发挥党组在推进本系统法治政府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第一时间传达学习党内法规区委、区政府关于法治政府建设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局主要领导坚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通过局党组会议专题听取法治建设工作报告,对深入推进生态环境法治政府建设工作作出部署,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年终述法制度和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年度报告制度,切实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推动生态环境保护高质量发展。

(一)聚焦主责主业,保障生态环境法治建设。一体推进九治攻坚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嘉陵江北碚段水质稳定保持类,全域考核断面11个水功能区和15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13天,PM2.5浓度33.2微克每立方米,同比下降9.5%,无重污染天;持续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全区建设用地和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均为100%农村黑臭水体全面动态清零。累计投入8000余万元,因地制宜、因源施策,实现全域77处、14.6万平方米农村黑臭水体动态清零,直接受益群众6万余人,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无废城市建设纵深推进。累计创建无废细胞217个,我区探索无废建设新路径,实现绿色联动新发展入选市级无废城市建设典型案例,东升村入选市级无废乡村精品细胞,无废饭店个性化建设方案获全市推广。2024年一季度生态报表整体评价为C档、第25名,二季度生态报表评价整体评价为B档、第10名,三季度生态报表评价整体评价为B档、第14名。2024年一季度问题清单排名全市第38名,二季度排名全市第30名,三季度排名全市第2名,较二季度大幅跃升28名。

(二)厚植生态底色,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增效。顺利完成配合第三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各项工作,全力做好督察整改后半篇文章,金刀峡镇胜天湖水库清淤、童家溪镇同兴村建筑垃圾交办问题整改成效得到中央督察组和市级验收组充分肯定。2024完成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调整工作。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氮氧化物、氨氮提前实现十四五总量减排目标。我区纳入首批市级气候投融资试点地区,印发《北碚区北碚区气候投融资试点实施方案》,储备项目14个,完成5个项目绿色低息融资8.6亿元。北碚区碳减排工具支持水泥行业节能降碳技改项目入选重庆市2024年度绿色低碳典型案例。积极推进近零碳公共机构创建,重庆市朝阳中学成功纳入重庆市首批近零碳公共机构试点名单。

(三)加强权力监督,依法有效化解矛盾纠纷。高质量完成人大建议、政协提案17件。加强应急值守,增强应急处置能力,及时发现、督促消除环境安全隐患35处,妥善处置突发事件10余件,连续18年未发生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落实环境信访排查研判和领导接访包案制度,妥善应对网络舆情8起,办理环境污染信访2644件,按时办结率100%。落实《重庆市北碚区生态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办法》,畅通群众投诉举报渠道。受理办理群众污染投诉1912件,办理有奖举报案件44件,按时办结率100%2024年无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件。

2024年取得的主要荣誉。1月,区生态环境局获评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先进集体;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获评治理重复信访、化解信访积案专项工作中表现突出的集体3月,区生态环境局获评中国环境报社宣传工作先进单位4月,北碚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生态文明分中心成功入选全国2023年绿色低碳典型案例(全市唯一);9月,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刘畅同志在生态环境部一河一策一图实战应用讲方案”“赛方案大比武活动中获全国第4名。

三、2024年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存在的不足和原因。

2024年区生态环境局法治政府建设主要任务已完成,但对照上级要求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以下方面。一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还不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主动性、系统性不足,开展专题式、研讨式学习较少,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的意识还需提升。二是综合行政执法力度有待提高。生态环境执法力量调度涉及市、区、街镇多层执法,执法形式、方式涉及各部门联合,随着执法强度、精准度的标准越来越高,目前我局执法队伍建设在调度执法力量、把握执法尺度、明确政策规范、明晰两法衔接等方面还有进步空间。三是普法工作有待深化系统化,推动落实谁执法谁普法仍需持续发力。社会公众对生态环境法律法规及各项政策措施的认知度、把握度及认可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企业缺乏主动学法守法的意识,重发展轻保护的思想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环境违法行为仍时有发生。

四、2025年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工作思路

(一)持续提高执法效能。开展全年全员全过程执法大练兵,把执法练兵融入日常工作中,磨砺一批尖兵,稳步提升全队执法水平,力争在全国全市执法大练兵活动中再创佳绩。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制度,推行非现场检查,服务企业发展。深入实施服务型执法六书制度,开展普法宣传和帮扶指导,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二)好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的基本功。健全工作机制,加大专业性环境污染矛盾纠纷调解组织建设力度,充分利用生态环境领域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委员会,严格坚持以人为本,当事人自愿、平等的调解原则,依法依规、公平公正调解环境污染矛盾纠纷。

(三)加大生态环境领域普法力度。结合新形势下普法工作需要,制定2025年度普法工作要点及工作计划。全面提升普法宣传教育工作水平,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夯实基础。完善以案释法工作机制,把普法工作融入日常执法全过程,执法人员在现场调查取证、告知听证、处罚决定下达等执法过程中对当事人说透法理、说明事理,推进全程说理式执法。积极组织新闻媒体讲好依法治污故事,宣扬先进典型,依法披露企业环境信息。充分利用多媒体平台,营造浓郁的宣传氛围,真正让环保知识进企业、进社区,推动全民参与生态环保法律体系建设,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风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